格水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龍崗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格水村,位於龍崗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4千米。與羅卜壩村、楊梅岡村、梁屋村相鄰。始建於清代,江姓先祖從今廣東梅州等地遷移至此建村。早年周邊有多條河流將該村與其他地域分隔,故取名隔水村;後改名格水村。該村坐落於八仙嶺以北、龍崗河以南的丘陵谷地中,龍崗河舊時為村民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

基本介紹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龍崗社區
  • 地理位置:龍崗街道西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街道龍崗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江姓、張姓。第一大姓為江姓,於宋元時期從中原遷移至今廣東梅州等地;清乾隆年間遷移至此地。第二大姓為張姓,末元時期從中原遷移至廣東長樂(今五華);清末遷移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260人,其中男性126人,女性134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者88歲(男);實際在村人口202人。非戶籍外來人口21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2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6人,主要分布在美國、英國。歸僑4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兼種植薯類、桔子,養殖家禽等。20世紀90年代初期,村集體建設工業廠房,村民個人建設可供出租的民房。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油豆腐、蚝豉、大盆菜、年糕、蝦米精絲、糖環、煎堆、圓籠板,清明或端午節的艾板、清明板、粽子、雞屎藤結,十月朝的糙耙、糯米糍,冬至的蘿蔔板、印板、蘿蔔茶果,婚慶的喜板等。福寧路、錦安路、龍平路從村旁經過。20世紀60年代通電,90年代初通自來水,90年代中期通電話,90年代末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振新學校,創辦於1942年9月,為龍崗區一級規範化學校,占地面積12915.7平方米,2015年有19個班,教職員工56人、學生986人。村內有村民活動中心。
村中存有1986年纂修的《江氏族譜》。1997年7月制定《村規民約》。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5座,代表性民居有格水老屋、格水炮樓院。格水老屋大門位於西南角,正面朝南偏東20度,占地面積6300平方米,建築面積3150平方米,為排屋式圍村。格水炮樓院建於民國時期,占地面積400平方米,東西兩端各建一炮樓;東邊炮樓,天台女牆方桶式,每側有2個射擊孔;西邊炮樓四面設統斗,開有射擊孔。兩炮樓各帶一民居,東邊炮樓帶東西向排屋,中間為江氏宗祠,已廢棄;西邊飽樓帶一南北單元式民居。格水炮樓院整體布局和結構均保存較好,但局部瓦件脫落,牆壁有撮毀。江氏宗祠,始建於清朝末年,占地面積250平方米,為客家圍樓形式,兩進三開間兩廊房布局,磚木結構,穿斗式與抬梁式結合梁架。龍興寺,始建於2015年,供奉觀音、龍王。村民每年春節、中秋、重陽在此舉行祭祀活動。
代表性人物:鐘致棠(1965—),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體育攝影學會會員、廣東省攝影家協會理事、深圳市攝影學會常務理事、《深圳僑報》攝影記者、2012年深圳“陽光達人”。作品《倒掛金鉤》獲法國第30屆國際藝術攝影沙龍大賽金牌。鐘致華(1969一),歷任龍崗區大鵬片區高新辦主任、龍崗區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副主任、龍崗區旅遊局副局長、龍崗區文體旅遊局副局長、龍崗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四級調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