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體育,是指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地區的體育。
根據地在詞義上的解釋是據以長期進行武裝鬥爭的地方。在中國近代史上,它特指我國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革命根據地由毛澤東同志所開發。1927年,毛澤東秋收暴動成功後,在井岡山建立了紅色革命根據地,走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根據地體育就是指這些地區的體育。它主要包括中央蘇區的體育,陝甘寧邊區的體育,以及解放區的體育等等。
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為了挽救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大革命和發動了“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用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開始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1929年春,毛澤東、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向贛南、閩西進軍,經過反覆轉戰,到1931年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後,贛南、閩西連成一片,形成以瑞金為中心的,包括21個縣,面積五萬平方公里,人口250萬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又稱中央蘇區)。同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即被稱為“蘇維埃”的工農革命政權。在工農政權領導下,根據地實行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體育作為與軍事有密切關係的整個文化教育的一部分,也開始走上了相對獨立的發展歷程。至此,作為無產階級獨立的體育事業誕生,它的出現,為後來的新中國體育積累了重要的歷史經驗。[1]
陝甘寧邊區是1937年至1949年之間,在中華民國內的一個行政區域,包括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和寧夏的部分區域,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據地。邊區政府早在1937年就專門成立了“陝甘寧邊區體育運動委員會”,並由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任名譽會長,負責組織和領導陝甘寧邊區的體育運動。1940年,又成立了“延安體育會”, 由李富春任名譽會長,其任務是“積極組織和推動各機關、部隊、學校及工廠的民眾性體育活動,增強體質,提高工作、生產和學習效率,以使戰勝日本侵略者。”體育會有一定的經費,在技術指導、器材設備等方面對各單位提供幫助。體育會提倡每天“十分鐘運動”,組織示範表演,舉辦運動照片展覽,利用節假日經常組織全市性運動會和各種比賽。
解放區是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從敵偽統治和國民黨反動統治下解放出來的地區。如1945年東北解放後,東北解放區建立了東北人民教育部,各地建立教育局,在共青團、工會的協助下組織和管理體育活動,並規定各級各類學校必須上體育課。[2]
[1]崔樂泉總主編,中國體育通史,第四卷,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206
[2]崔樂泉總主編,中國體育通史,第四卷,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25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