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依託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聯合組建。實驗室致力于軍民深度融合,推動醫用核素的自主創新及臨床轉化。建成國內重要的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研發與轉化平台。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集臨床、科研與教學於一體、實行臨床和科研並重的方針,促進科研和臨床工作的全面進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 依託單位: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
實驗室建設基本情況
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包含:正電子放射性藥物合成室、單光子放射性藥物合成室、放射性藥物存儲室、放射性藥物分析室、加速器室、細胞室、動物室、放射免疫室、小動物PET/CT室、PET/CT室、SPECT/CT室、合成室、高效液相色譜實驗室等,總面積約2000㎡。
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實驗儀器:小動物PET/CT、PET/CT、SPECT/CT、放射性藥物合成模組、倒置螢光顯微鏡、高效液相色譜、r放射免疫計數器、獨立送風隔離籠具、低溫磁力水槽、二氧化碳培養箱、超淨工作檯、自動取血機、動物麻醉機、冷凍乾燥機、高速冷凍離心機、酶標儀等。
科研團隊建設及學術帶頭人情況
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現有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10名,已有培養的碩士博士46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能創新知識,能解決問題的優秀人才,是實驗室對研究生導師的基本要求,實驗室學術帶頭人都具有海外留學經歷,近年來,實驗室多渠道,有計畫的派遣年輕骨幹出國進修學習,迄今為止,實驗室及專職科研人員,已有12位博士,10人擁有海外研究經歷,學術背景涉及臨床醫學、放射化學、藥學等多個領域,學科交叉顯著地提升了創新知識的能力。近幾年,每年有數十家單位到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平台開展研發與轉化,促進了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的發展。
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現有實驗室人員45名,固定人員39名,國內外客座教授7人。其中,研究人員36人,技術人員7人,管理人員2人,學術委員會成員11名。國內客座教授分別來自於四川大學、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外籍客座教授分別來自於賓尼法尼亞大學、史丹福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實驗室主任由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四川省醫學會核醫學專委會主任委員陳躍教授(二級教授)擔任,陳教授是四川省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重點學科帶頭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分會委員。任《中華核醫學雜誌》編委、《國際放射醫學核醫學雜誌》編委。
科學研究情況
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課題等30餘項,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500萬元項目1項。科研成功獲華夏醫學科技獎三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獎3項。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論文70餘篇,中文核心期刊90餘篇。主編、副主編教材專著10部。主編國內第一部《兒科核醫學》專著。獲得發明專利4項,並實現轉化生產,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人才培養情況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是上海碩士研究生突出培養點;有博士研究生導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級規範化核醫學醫師培養基地、國家級規範化核醫學專科醫師培養基地。至今已招收38名研究生,研究生髮表SCI論文30餘篇。核醫學研究生論文被評為四川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被選作SCI雜誌封面,並在2014年SNMMI做大會發言。核醫學研究生100%就業。為國內輸送大量核醫學專業人才,促進國核心醫學發展。
產學研情況
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密切合作,專利轉化,聯合開發了5大類產品。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與四川新火炬化工廠(國內唯一生產重水的企業)聯合開發氧18水和低氘水,氧18水是正電子藥物前體,其產品質量、產量將在國內領先。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聯合開發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顯像劑,擺脫放射性藥物依賴進口的局面。開發生產的自動禁止給藥儀等產品,產生很好的臨床價值,降低成本,促進學科發展。同時與四川大學、重慶醫科大學、寧夏醫科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密切的科研關係。
研究基礎情況
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團隊在國內外率先提出了代謝治療、磁共振脫氧葡萄糖對比劑、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磁共振雙功能顯像劑理論。對Tc-DPTA-DG、Re-DPTA-DG、Gd-DPTA-DG等新型化合物的進行了原創性研究。研究成果在腫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進行了多種單光子、正電子、治療核素的研發與轉化。
主要研究內容
研究方向1:腫瘤代謝機制研究
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癌因素的作用下,某些組織或細胞的異常增生。腫瘤細胞是從正常細胞轉變而來的,當它變為腫瘤細胞後就具有異常的形態、代謝及功能。類癌基因的激活表達、抑癌基因的丟失或功能喪失導致細胞凋亡機制混亂。腫瘤細胞的物質代謝、能力利用、基因表達和調控方面都和正常組織不同,代謝改變的結果不但使細胞核和細胞器的功能和結構失常,也使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發生明顯異常。核醫學分子影像正是建立在腫瘤的分子生物學行為及病理生理改變的基礎上,如腫瘤的代謝旺盛,細胞功能改變及供血增強,可以使許多放射性核素及標記物進入腫瘤組織細胞而實現非特異性顯像和治療;利用腫瘤免疫反應,腫瘤組織產生相關抗原,用核素標記可實現放射性顯像及治療,以研究腫瘤分子代謝水平的機制。
研究方向2:腫瘤受體顯像機制研究
受體系統在疾病發生、發展、診斷及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體顯像是一種無創性研究活體內受體功能狀態的方法。通過放射性核素標記的配體(包括神經遞質、激素和細胞因子等)與靶器官或組織中的受體特異性高親和力結合來顯示受體在機體內的空間分布、密度和親和力。
研究方向3:多模態探針及轉化套用研究
隨著分子影像技術的發展,將多種模式醫學影像成像技術結合的PET/CT、PET/MRI、PET/OI技術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各種融合影像設備不僅提供功能影像,而且提供解剖顯像,提高了傳統定位、定性的準確性。其診斷效能遠遠大於單獨的顯像模式。多模態顯像模式在多種疾病診斷和治療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受到臨床和影像學科的重視。以腦損傷、惡性腫瘤(膠質瘤、乳腺癌、肺癌、肝癌)和肝功能儲備評估為切入點,在科學評價的基礎上實現現有診療技術的個體化與規範化;探討腫瘤發生、發展、轉歸過程的分子機制;探索與開展系列新技術及新方法的研究和臨床轉化,最終建立精細化、科學化的診療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