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舊址,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建築面積約2900平方米。
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舊址,親歷了中國人在篳路藍縷的創業初期,聚焦解決未來人類能源問題的決心和毅力。舊址是1971年開工建設的三線軍工單位。1984年,舊址上建成了“中國環流器一號”實驗裝置,一共先後建成了19個其他核聚變實驗裝置,如中國第一個仿星器裝置、第一個磁鏡裝置、第一個角向裝置和第一個反場箍縮環形實驗裝置等。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舊址見證了中國受控核聚變研究由理論跟蹤步入了大規模物理實驗的過程,為世界核聚變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是中國聚變夢開始的地方,是核工業人的重要精神載體,是受控核聚變研究者們的記憶源頭,具有傳承歷史記憶,弘揚科學和科學家精神的重要作用。
2019年10月,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舊址
- 地理位置: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
- 所處時代:1971年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705-5-189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保護開發,價值意義,保護措施,所獲榮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舊址始建於1971年,隸屬三線軍工單位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是中國“四五”計畫的一號工程項目,簡稱451工程。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於1984年在四川樂山建成。1985年,通過國家驗收。
1991年4月21日,江澤民總書記在溫家寶總理的陪同下視察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並在中國環流器一號實驗裝置前題詞“開發核聚變能源,造福子孫後代”。
2001年,隨著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主體搬遷到成都,中國環流器一號實驗裝置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建築格局
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舊址是中國最早、亞洲最大的開展受控核聚變研究的實驗基地。中國環流器一號實驗裝置是中國自主設計、研製、建成的中國第一座人造太陽實驗裝置。這是一處規模宏大的基地。舊址包括主機大廳、中央控制室和其他配套的輔助空間,建築面積達到2900平方米。在主機大廳中的行車,至今仍可吊起75噸的重物。而大廳中的中國環流器一號實驗裝置,是一個高約8米、直徑約4.5米的圓柱體。
文物遺存
綜述
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舊址留存有中國環流器一號、中國環流器新一號、中國環流器二號A、中國環流器二號M等重大試驗裝置或其部分實驗設備70多件,包括EAST(東方超環)在內的30多種中國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同時還收藏了錢學森、王淦昌、李正武、竺可楨等科學家筆跡和遺物1600多件。
中國環流器一號
中國環流器一號完全是由中國人自己建造的實驗裝置,科學家在它上面取得了5000多項科技成果。198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它曾經寫入高中物理教材和大學物理教材,也是中國受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中國環流器一號的物理實驗已於1992年畫上句號,中國受控核聚變研究的第一座光輝的里程碑已載入中國和世界受控核聚變研究史冊。中國環流器一號裝置雖然已成為歷史,但由它孕育創新的中國環流器新一號(HL-1M)和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此後引領著中國受控核聚變能源開發研究,緊跟世界先進水平。
保護開發
中國核聚變博物館
2000年,成理工程在首座受控核聚變研究實驗基地上成功創辦;2012年,成理工程將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舊址建成中國核聚變博物館並加以保護、管理和利用。中國核聚變博物館建成以來,已經成為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先後被授予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全國核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黨性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稱號。
價值意義
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舊址見證了中國受控核聚變研究由理論跟蹤步入了大規模物理實驗的過程,為世界核聚變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是中國聚變夢開始的地方,是核工業人的重要精神載體,是受控核聚變研究者們的記憶源頭。舊址見證了中國人在篳路藍縷的創業初期,聚焦解決未來人類能源問題的決心和毅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具有傳承歷史記憶,弘揚科學和科學家精神的重要作用。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獲榮譽
2019年11月18日,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舊址成功申報為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
2023年3月31日,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舊址入選第一批四川省紅色資源保護名錄。
2023年5月30日,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舊址入選2023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舊址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
中國核聚變博物館
交通信息
自駕:自四川省樂山市樂中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舊址,路程約3.8千米,用時約1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