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道路上的墾荒牛:彭士祿傳

核動力道路上的墾荒牛:彭士祿傳

《核動力道路上的墾荒牛:彭士祿傳》收錄了《主泵、船體的研究與設計》;《拍板決策,數據說話,錯了就改》;《核動力道路上的悲情和動力》;《向周總理匯報核潛艇研製工作》;《集體力量的一次大勝利》;《熔鹽堆和壓水堆之爭》;《爭論的後續》;《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的墾荒牛》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核動力道路上的墾荒牛:彭士祿傳
  •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頁數:203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作者:呂娜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13106162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核動力道路上的墾荒牛:彭士祿傳》把反映老科學家求學歷程、師承關係、科研活動、學術成就等學術成長中關鍵節點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資料、實物資料和音像資料完整系統地保存下來,對於充實新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文獻,理清我國科技界學術傳承脈絡,探索我國科技發展規律和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弘揚我國科技工作者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全社會營造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媒體推薦

“您是著名的核動力專家,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在20世紀60年代,您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並參加指揮了第一代核潛艇的調試和試航工作,您參加、組織研製成功的耐高溫高壓全密封主泵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在80年代初,您提出的投資、進度、質量三大控制要素,為大亞灣核電站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泰山二期核電站的建設中,您提出了‘以我為主,中外合作’,自主設計、建造兩台60萬千瓦機組的方案,並親自計算主參數、進度與投資,為秦山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原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彭士祿院士從事科技工作48年暨80壽辰座談會”賀信

圖書目錄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簡介
總序一
總序二
總序三

導言
第一章生於革命家庭自幼顛沛流離
革命世家
吃百家飯、穿百家衣
“小政治犯”的鐵窗生活
香港初嘗學習滋味,東江縱隊的小游擊戰士
第二章赤子之心閃耀延安
見到周恩來,找到組織
延安的優秀學生、模範護士
煉焦廠的技術員
第三章國內大學短暫停留奔赴蘇聯學習
國內大學的學習經歷
赴蘇聯攻讀化工機械專業
結緣核動力
莫斯科之戀
歸國
第四章潛心研究隨時待命
前人之石——原子能研究所
核潛艇項目下馬,潛心研究核動力裝置
中國科技大學的兼職教授
第五章研製成功核潛艇啟航
項目重啟,籌建實驗基地
核動力裝置設計方案中的爭論
陸上模式堆之爭
陸上模式堆啟動
主泵、船體的研究與設計
拍板決策,數據說話,錯了就改
核動力道路上的悲情和動力
向周總理匯報核潛艇研製工作
集體力量的一次大勝利
第六章關注能源發展立足核電站事業
熔鹽堆和壓水堆之爭
爭論的後續
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的墾荒牛
關注核安全和民生
籌建秦山二期一
核動力領域的經濟學家
天書與事業
第七章進人新時代推動核科技進步
紀念《核動力工程》創刊十周年發文
學會工作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我國能源發展的展望
第八章多角色的人生
慶祝80壽辰
實地考察,身體力行
工作中的三張牌
正直、簡單的人
多角色的人生
結語
附錄一彭士祿年表
附錄二彭士祿主要論著目錄
附錄三重要採集成果列表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彭士祿生於廣東省,年幼時顛沛流離;11歲隨祖母去香港讀兩年國小;16歲來到延安讀高中;21歲開始在天津、大連、哈爾濱等地輾轉求學;27歲到莫斯科留學;33歲回國開始核動力研究工作,先後在北京、四川、武漢、大連、廣東、浙汀等地從事核潛艇研究和核電站建設工作。
“彭士祿院士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的資料採集和研究報告的撰寫工作已近尾聲,回想這一年多來發生的事情,心情久久不能平靜1
2011年5月採集T作伊始,採集小組就受到彭院士的夫人馬淑英老師的理解和支持。馬老師熱情好客,對彭院士的生活、工作都非常了解,也負責照看著彭院士所有的“寶貝”,這些寶貝包括彭院士的藏書、工作手稿和收藏品。遺憾的是,馬老師的健康狀況出現了惡化,並於2011年10月去世。2011年底,彭院士本人身體狀況欠佳,且年事已高,去廣州休養。這期間,原項目負責人黨躍臣同志也因病離世。導致剛剛開始的採集工作不得不暫時停頓。
2012年4月,在中困科協和北京科協相關領導的支持和協調下,“彭士祿院士學術成長資料工程”採集小組補充了項目負責人和小組成員。新的採集小組幹勁十足,在順利聯繫上了彭院士之女彭潔老師之後,採集工作越來越順利。彭潔老師對採集小組的每一個電話、每一次登門造訪、每一個E—mail都耐心講解和陪同。2012年6月,本來採集小組都已訂好車票去深圳探望和訪談彭院士,在獲悉彭院士近期就要回京看病後,彭潔老師積極幫我們安排回京後的探視,使得採集小組人員能夠在2012年10月順利地對彭院士進行訪談。由於彭院士身體原因,訪談工作雖只進行了1個小時,但卻留下了珍貴的資料。當時,彭院士9月底剛從ICU出來沒幾日,而且已近87歲高齡了,訪談時,彭院士始終微笑著,用他的樂觀、剛毅和頑強精神打動著每一個人!
追隨院士成長的足跡,採集小組的腳步也踏遍了大江南北。雖然偶爾會遇到困難和阻礙,但採集小組更多體會到的是資料採集過程中許多人和許多單位給予的幫助和支持。這裡要感謝中國科技大學檔案館的兩位丁老師、哈爾濱工業大學檔案館的馬老師、大連理工大學檔案館的魏館長、海豐檔案館黃老師、延安大學馬校長、中核集團人事處的高老師和譚主任、中國核動力設計研究院的況老師,也要感謝接受我們訪談的崔廣余研究員、黃士鑒總設計師、彭經文總設計師和孫榮兵處長。
雖然在項目開展初期遇到了一些困難,尤其是彭院士夫人馬淑英女士的離世曾一度導致與院士的聯繫工作陷入僵局。採集小組設法獲得了彭士祿院士女兒彭沽老師的聯繫方式,以此作為突破口,逐漸獲得彭潔老師的理解和支持。後期,彭潔老師捐贈了大量彭士祿院士從事核動力研究時期的珍貴手稿,這無疑給採集小組巨大的鼓舞,在這裡我們要向彭士祿院士和彭潔老師表達最真摯的謝意!
彭潔老師還積極幫我們聯繫外圍訪談工作,甚至幫我們聯繫好一切。最重要的是,彭潔老師能夠耐心地幫助我們梳理和考證彭院士的資料,對於採集小組的研究報告她都仔細批閱。她認真和負責任的態度,無時無刻不感染著採集小組的所有人員,同時激勵著大家一定要做好採集工作,否則真就對不起彭院士和彭沽老師的理解和支持了!
每當遇到困難時,只要想起彭潔老師對採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所有的不快就煙消雲散了,也正是彭老的精神和彭潔老師的態度,督促著我們要竭盡全力完成本書的撰著,絕不辜負他們兩位對採集工作的支持。
採集小組在資料辨識方面也遇到困難,院士年事已高並記憶力減退,加上對其最了解的夫人剛剛過世,很多照片資料和史實的辨識工作很難開展。採集小組儘量從檔案、報導等材料確定人物和事件的相關信息。這裡要感謝黑龍江大學胡薇薇老師,幫助我們對院士在留蘇期間獲得的證書、課程和論文信息進行翻譯。也要感謝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的廖宏歡提供給採集小組視頻資料並對研究報告的撰寫思路提出寶貴意見。該傳記中涉及到的時間校對工作由彭潔老師完成、文字校對工作由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的王馨和趙霞完成。 有了以上所有人的幫助和支持,採集小組才得以順利地完成彭士祿院士學術成長資料的採集工作以及研究報告的撰寫。
本書不是一本充滿華麗詞藻的文學傳記,作者只是儘可能客觀地陳述彭士祿院士的經歷,並把彭士祿院士的資料線索提供給大家以便查證。感謝那些在資料採集過程中給予幫助的所有人!由於作者水平所限,報告如有不恰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序言

老科學家是共和國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也是新中國科技發展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們的學術成長曆程生動反映了近現代中國科技事業與科技教育的進展,本身就是新中國科技發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近年來老科學家相繼辭世、學術成長資料大量散失的突出問題,中國科協於2009年向國務院提出搶救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的建議,受到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並明確責成中國科協牽頭,聯合相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根據國務院批覆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實施方案》,中國科協聯合中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文化部、國資委、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11部委共同組成領導小組,從2010年開始組織實施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是一項系統工程,通過文獻與口述資料的蒐集和整理、錄音錄像、實物採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學家求學歷程、師承關係、科研活動、學術成就等學術成長中關鍵節點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資料、實物資料和音像資料完整系統地保存下來,對於充實新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文獻,理清我國科技界學術傳承脈絡,探索我國科技發展規律和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弘揚我國科技工作者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全社會營造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採集工程把重點放在年齡在80歲以上、學術成長經歷豐富的兩院院士,以及雖然不是兩院院士、但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老科學家的關心和愛護。
白2010年啟動實施以來,採集工程以對歷史負責、對國家負責、對科技事業負責的精神,開展了一系列工作,獲得大量反映老科學家學術成長曆程的文字資料、實物資料和音視頻資料,其中有一些資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彌足珍貴。
以傳記叢書的形式把採集工程的成果展現給社會公眾,是採集工程的目標之一,也是社會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來,這些傳記叢書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檔案和書信等各種文獻資料、與口述訪談相互印證校核、嚴密考證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內中還有許多很有價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貴圖片,基本做到了圖文並茂,語言生動,既體現了歷史的鮮活,又立體化地刻畫了人物,較好地實現了真實性、專業性、可讀性的有機統一。通過這套傳記叢書,學者能夠獲得更加豐富紮實的文獻依據,公眾能夠更加系統深入地了解老一輩科學家的成就、貢獻、經歷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實地了解科學家、了解科技活動,進而充分激發對科學家職業的濃厚興趣。
藉此機會,向所有接受採集的老科學家及其親屬朋友,向參與採集工程的工作人員和單位,表示衷心感謝。真誠希望這套叢書能夠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和讀者的喜愛,希望採集工程能夠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和支持。我期待並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採集工程的成果將以更加豐富多樣的形式呈現給社會公眾,採集工程的意義也將越來越彰顯於天下。
是為序。
韓啟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