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獸是一種體型中等的麝牛類牛科動物,它生活於中新世的青海省海西柴達木盆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柴達木獸
- 科:牛
它與今天分布於環北極圈的麝牛是同種,可它早已在青藏高原的古環境變遷中滅絕。在近代考古歷程中,柴達木獸化石的出土量極少,成為考古界的一個未解之謎。
1927年5月9日,西北科學考察團從北京出發,踏上了西行的旅程。考察團開始了對中國的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等地的考古調查。
1932年,托素湖邊發現柴達木獸化石
1932年5月,西北科學考察團結束了對內蒙古包頭、新疆烏魯木齊等地的科學考察後,進入青海境內。他們來到了位於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柴達木巴隆及烏蘭大坂一帶。
考察團團員保林(Bohlin)在托素湖周邊展開考古調查。突然,他在托素湖附近的第三紀地層中發現了兩塊動物骨骼化石,經過仔細研究,保林認為這是兩塊動物頭骨化石,只是它們的角器、角盤等的形狀與其他動物不同。當時考察團中沒有人能夠叫得上這種動物的名字,於是,根據“首次發現地命名”的原則,保林為它命名為“柴達木獸”。
在青海的考察結束後,保林對自己發現的這兩塊柴達木獸化石作了初步的考證和鑑定,他認為,柴達木獸是一種體型中等的麝牛類牛科動物,曾生活於晚中新世早期。1935年,他將自己的考察結果撰寫成專著《柴達木盆地第三紀動物區系》,發表於瑞典《地理學紀事》雜誌,首次向全世界介紹了柴達木獸。
曾被誤認為是青海獨有物種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文靖說,在很多考古學文獻中,柴達木獸被認為只是生活在柴達木盆地,而被認為是青海獨有物種,因為自1935年在青海海西地區發現以來,在中國甚至世界上再無此類化石發現。
直到201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史勤勤博士在甘肅的臨夏盆地發現了一種新的晚中新世柴達木獸化石。雖然,這種柴達木獸化石與托素湖發現的在形態上稍有不同,但科學家依然認定這種化石具備了柴達木獸的基本特徵:年代與屬型種相當、擁有同樣奇特的角器。
“這個新種被命名為短吻柴達木獸。它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改變了柴達木獸的分布範圍的認識。這也是相隔近八十年後,麝牛類牛科動物化石在我國的第二次發現。”李文靖說。
奇特的角盤
李文靖介紹,柴達木獸的角的形態十分特殊複雜,可稱為角器:頂骨上有一個大的圓盤形的骨質結構,稱后角盤;真正的角心退化,位於角盤之前、眼眶上方,並且兩側角心不對稱。這種近似獨角的角心形態在所有牛科動物中絕無僅有。
據有關資料介紹,柴達木獸的角器後部形態類似於現代的麝牛角心基部的贅生骨疣,因此它的角鞘形態可能也與麝牛角鞘基部類似,呈圓形隆起,而並非我們常見的直立角鞘。儘管柴達木獸的角盤與頭骨的縱軸之間存在微弱的扭轉,但角盤本身及頭骨都為對稱結構。
至於柴達木獸的角器、角盤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變化,至今仍然沒有一個科學的解釋,李文靖推測,這樣獨特的犄角結構和形態,有可能是柴達木獸用來打架的武器。
史勤勤博士對在臨夏新發現的柴達木獸展開了詳細研究後發現,這種柴達木獸雖然在年代上與屬型種柴達木獸大致相當,但它的真正的角心部分更加退化,額竇縮小位於角器之下,代表了一種更加特化的類型。在他發表於《中國科學:地球科學(英文版)》的論文中,還補充了短吻柴達木獸的面部特徵,包括鼻骨極度退縮並增厚,鼻孔側緣生長贅生骨疣,上頜骨短而高等,他認為,這些面部特徵同樣特化而罕見。也正是根據這個特徵,史勤勤博士才將它命名為短吻柴達木獸。
活躍於中新世的神秘物種
距初次描述新物種短吻柴達木獸至今,已過去了80年。由於考古發現的柴達木獸化石標本極其稀少,柴達木獸依然是個神秘的物種,科學家們很難根據現有的化石標本資料對它開展更加詳細的研究,從而獲知它的生活習性、活動範圍等詳細信息。
“但就目前的研究結果來說,柴達木獸在全國其他地方都沒有發現,因此,可推測柴達木獸作為麝牛科的一個分支,有可能只分布於青藏高原北緣的狹長山林地帶,並且數量不多。”李文靖介紹, 臨夏盆地的柴達木獸化石產地位於盆地的西南邊緣,其環境特徵或許與盆地中央稍有不同。
李文靖認為,在甘肅臨夏地區發現柴達木獸,說明在遙遠的古地質年代,從青海海西柴達木地區至甘肅臨夏地區的古環境相似。加之中新世時,甘肅古陸呈現出一派生機,適宜的氣候使大型哺乳動物得以發展,由於無大的地理阻隔,它們交流、遷徙非常方便、頻繁,柴達木獸從青海遷徙到甘肅一帶,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從短吻柴達木獸的角盤更加突出、角心更加退化,而且發現的地質年代要比在柴達木地區發現的要晚一些來看,科學家不排除這類物種一直處於進化狀態。“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形態特化且種群數量少的物種,在進化過程中受環境變化的影響更大,或許由於適應環境能力較差,加之其生存的地域範圍較小,滅絕的可能性更大。”李文靖說。
擴大鼻腔只為適應寒冷氣候
據資料顯示,現代麝牛是一種生活在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和美國阿拉斯加的大型極地動物,在地球上已生存了60萬年,是冰川紀殘留下來的古老生物。
李文靖介紹,根據現有資料,已知柴達木獸的化石都為成年個體,它們擁有與現代麝牛相似的角的形態,卻不如現代麝牛那樣體型高大,這引起了國內古生物學界的重視。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柴達木獸的體型較小,面部很短,鼻孔窄高,表明它們或許與現生高鼻羚羊、羚牛類似。“體型較小、鼻腔擴大,說明當時的氣候比較寒冷,但還沒有達到足以使柴達木獸迅速滅絕的極寒氣候條件,相對而言,中新世時青藏高原的氣溫比現在的環北極圈的氣溫稍高。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青海高原的氣候變遷。”李文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