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畫集

柳青畫集

《柳青畫集》是2018年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柳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青畫集
  • 作者:柳青
  • 出版社:遼寧美術出版社
  • ISBN:9787531481102
圖書目錄,編輯推薦,

圖書目錄

柳青創作於1954年到1960年,其中的很好作品入選了第二屆全國美展(油畫《強行登入大和島》)和第二屆全軍美展(油畫《次射擊》《泉水》《送飯》《搶救孩子》《露營》),這期間的作品有兩大特點:一、題材全部取自自己的戰爭經歷與軍營生活;二、大背景是抗美援朝與和平初期。緊扣時代,柳青用畫筆演奏戰爭與和平的交響詩。

編輯推薦

 柳青邀我為他的畫集作序,我的反應是受寵若驚,我的回答是實不夠格,我的理由是,一我不是社會名流,二不是美術中人,充其量我是一個喜愛看畫的同事——我與柳青同為瀋陽軍區政治部創作室創作員,他搞美術,我搞文學,他是創作室的老資格,我在1976年才來到他的身邊。
  但我沒有回絕,為什麼?因為這時段,在我與他的生活中出現一個大的變故——我倆服役大半生的瀋陽軍區終結了她的60年歷史,於2016年1月15日退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夜不能寐,腦海過電影:雷鋒、珍寶島之戰、海城地震、大興安嶺山火……盤點完軍區的大事,盤點創作室的文藝創作:文學,我不去說它了;美術,可在國家、軍隊美術史著上一筆的,有柳青的油畫《三千里江山》……
  藝術家靠作品說話,柳青的作品對我說,這篇文章當寫。
  意向明確後,立馬調集記憶,輔之書刊、影視資料,我發現,近些年柳青的暴光率攀升,2008年在學術刊物《解放軍美術書法》創刊號上,署名君言者著文《歲月壯歌——20世紀中國軍事美術回眸(1927-1977)》,柳青及他的《三千里江山》位列其中,不但有文字評論,還有作品支撐論點。
  隨後,我要來了他的年表、作品集及有關他及他的作品的評論剪報……看著看著,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柳青緩緩向我走來……
  柳青的第一批作品,創作於1954年到1960年,其中的優秀作品入選了第二屆全國美展(油畫《強行登入大和島》)和第二屆全軍美展(油畫《第一次射擊》《泉水》《送飯》《搶救孩子》《露營》),這期間的作品有兩大特點:一、題材全部取自自己的戰爭經歷與軍營生活;二、大背景是抗美援朝與和平初期。緊扣時代,柳青用畫筆演奏戰爭與和平的交響詩。鮮明的時代特點與感人的藝術魅力征服了一位文壇著名人’物——時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的鄧拓,他看罷展覽,欣然命筆,讚賞黃胄與柳青等青年畫家“給美術創作帶來新的生命”,他在這篇發表於1960年2月13日的《人民日報》的文章中稱:“黃胄同志、柳青同志及其他知名作者的作品,都受到參觀者的好評,只有他們從戰鬥的實際生活中創造了許多精美的作品,這才給我們的藝術帶來了新的生命。”鄧拓的文章,一來肯定畫家的作品來自戰鬥的實際生活;二來指明了中國美術,及文藝創作的方向——如黃胄與柳青這樣的創作,才會給我們的藝術帶來新的生命。
  我注意到,鄧拓做這番表揚時,柳青尚未創作出他的代表作《三千里江山》。柳青開局便現光彩,足見他在美術創作上是有天分的,是有功底的。
  緊接著,柳青的創作進入高峰期,1961年到1964年,柳青的兩幅重要作品《三千里江山》與《雷鋒憶苦》問世,美術界給予高度評價,國家級博物館收為館藏。《三千里江山》是戰爭題材,畫的是韓戰時期,朝鮮婦女冒著炮火涉水向前線運送彈藥。此畫的出彩之處,在於柳青把畫面的主人公給了朝鮮婦女,而朝鮮婦女獨有的品質、風韻乃至服飾,在柳青的筆下得到了真實、生動、充分的展示,柳青通過這幅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當年那場戰爭的殘酷,熱情地謳歌了朝鮮婦女的犧牲精神。
  《雷鋒憶苦》取自於雷鋒生前的一幕,雷鋒用他的一段痛苦的人生經歷為全軍官兵備戰磨刀。主角與輔助角色互動,人物與環境相照應——柳青在塑造憶苦的雷鋒時,搬水兵來助陣,邀大海做策應,令人們在空靈的意境之中感悟畫作的鮮明主題:不忘血淚仇,緊握手中槍。
  思想與藝術完美統一,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完美結合——多少藝術家為之奮鬥終生還難以進入的境地,柳青用10年實現了。
  寫文章不能只做展示,還要做揭示,即柳青的藝術成就何以達到這樣的高度?
  我敲開了柳青家的門。那天,他的老伴劉螢也在家。
  普遍的規律性的經驗,一條都不少,柳青強調了生活——創作之源泉,隨後便轉入軍隊、國家對美術事業的重視,及對他的精心培養這個話題。
  油畫不同於國畫,油畫是現代中國繪畫的一個短板,哪家多大師?蘇聯是一個。新中國誕生不久,國家便派出一批畫家,與蘇聯現實主義繪畫大師馬克西莫夫學習油畫,接著中央美術學院開設了油畫研究生班,柳青憑藉第二屆全軍美展上的優異成績,拿到軍隊兩個名額中的一個,觀同期入研究生班的同學,皆為中央與各省市美術院校教師。對於羅工柳教授主辦的這期研究生班,中國美術史有極高的評價:出了畫家,出了作品,鐘涵的《延河邊上》、柳青的《三千里江山》、杜鍵的《在激流中前進》……均列入中國美術的經典作品,常展出於為黨和國家乃至軍隊紀念日而舉辦的重要展覽上。
  三年半學業、兩年半基礎、一年創作。畢業創作,柳青奉上了《三千里江山》。
  “羅工柳對畢業創作,很有要求,強調從生活中提煉創作素材,強調作品的民族性與藝術個性,主張畫家在創作中求新、求變、求異,說‘你們在創作中務必要關注這幾點’。我畫抗美援朝題材,羅工柳沒有意見,他只是提示我,‘畫什麼既特別,又有新意,還不脫離生活實際?’”柳青回顧畢業創作說,“我在朝鮮前線4年時間,朝鮮婦女給我印象最深:男人都上前線了,唯有婦女在後方堅持生產與生活,不是畫這幅畫有意識選擇婦女,而是生活(支前)的主角就是朝鮮婦女。服裝也是一樣,不是我有意讓畫上的朝鮮婦女著白色衣裙,而是那個時代,朝鮮男人與女人,老人與孩子都穿民族服裝,白色是朝鮮民族服飾色彩的個性特徵,且朝鮮這個民族喜歌善舞,那頂著彈藥箱冒著炮火硝煙結隊向前的步履,真的如戰火中的舞蹈。
  儘管還有第二,第三個方案,但羅工柳審視之後,答柳青:“就畫這個!”
  作品完成後,當年《人民日報》等諸多媒體發表。原瀋陽軍區前進歌舞團還依據此畫創作了同名舞蹈《三千里江山》,公演後受到廣泛好評並獲獎。
  新意在哪裡?特點在哪裡?每一次創作,柳青都要想到羅工柳的教誨,久而久之,形成了柳青獨特的畫風——這是符合恩格斯的創作原則的,恩格斯強調藝術創作的個性,主張“這一個”
  在這一高水平線上,柳青調進軍區創作室,從事專業美術創作;他曾出任遼寧省展覽館美術創作組組長(遼寧畫院前身),組織“遼瀋戰役”等革命歷史題材的美術創作,推出了一批優秀的美術作品。
  我調進創作室後,兩個辦公室毗鄰,我經常出入美術組的辦公室兼畫室,有幸目睹了柳青這段時間的創作。綜觀柳青這時期的作品,我的評價是,題材寬闊了,思想深邃了,藝術表達出新了。讓我們一起欣賞《把戰士的冷暖掛心上》(1977年,參加全國美展),人民美術出版社發行;《錦州城上》(1981年,參加全軍美展),收入中國美術全集(油畫卷);《粥》1984年,參加全國美展,評為優秀作品。2005年參加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國際藝術作品展,並收入作品專輯。
  《把戰士的冷暖掛心上》畫的是華國鋒在海城地震期間,代表中央慰問抗震一線的官兵。由於柳青畫上的華國鋒與留在人們印象中的華國鋒高度重合,畫家的藝術感覺與百姓的生活印象出奇地一致——華主席真的那樣質樸,真的那樣親和,因此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人們喜歡這張畫,不但當年喜歡,今天依然喜歡。
  難能可貴的是,柳青,一個經歷“文革”的文藝人能迅速擺脫“文革”的桎梏,戰史畫《錦州城上》體現最為突出。他克服了當時在文藝創作上的“高、大、全,紅、光、亮”形式主義的影響,做到了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完美統一。塑造了在殘酷戰爭環境下,人民戰士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熱情謳歌了人民戰爭。
  創作思想大的躍升還體現在《粥》的創作,儘管人人明白,人道主義是藝術作品永恆的主題之一,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它卻是中國文藝的禁區。作於1984年的《粥》,畫的是中國百姓對日本傷兵的憐憫,在日本傷兵乞討之時,給他一碗粥喝。柳青是四川人,沒有東北(當年名“滿洲國”)淪陷生活的體驗,是戰友給他講了親眼所見到的,光復後日本兵的悽慘下場,是妻子為他提供了生活情景與親身感受——劉螢親眼見到日本鬼子的汽車輪子軋扁中國孩子的腳,日本鬼子回頭還要罵上一句“巴嘎”……柳青決心要把它畫出來,妻子怕他拿捏不準,可柳青心裡有數,表現人道主義,不能只表現表層行為,重要的是通過個體揭示民族的優秀品質及展示戰爭勝利者的廣闊胸懷。看《粥》,我想,曰本人統治東北,猛刮東北資源,至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百姓已無米下鍋,靠野菜、橡子面充飢,然而畫上的中國老太婆能施捨一碗粥給一個鬼子,真的令人感動,要知道,那時候,中國百姓的生活也就一碗粥的水平啊。這一細節精準地撞擊了賞畫者心裡最柔軟的部分,戰勝侵略者只讓他舉起雙手還不算完,只有心靈甘願繳械,才算徹底勝利,這就是柳青通過《粥》所宣示的戰勝者理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