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長河

柳長河

柳長河,亦稱北清河,據《東原考古錄》記載:柳長河、濟水舊瀆也,禹濟會汶故道。河淤墊高,濟流東徙,此其遺瀆,所謂北清河也。明置安山湖水櫃,別無水源,在封丘荊隆口引黃河水入濟,即由該河匯入安山湖濟運,因河長約五百里,並沿河堤植柳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長河
  • 別名:北清河
  • 修河時間:1958年
  • 全長:20.984公里
柳長河
柳長河為古濟(濟水)會汶(大汶河)故道,亦稱北清河據《東原考古錄》(蔣作錦著)記載:“柳長河、濟水舊瀆也,禹濟會汶故道。河淤墊高,濟流東徙,此其遺瀆,所謂北清河也”。明置安山湖水櫃,別無水源,在封丘荊隆口引黃河水入濟,即由該河匯入安山湖濟運,因河長約五百里,並沿河堤植柳而得名。
到明弘治六年(1493年)劉大夏築黃陵岡,塞荊隆口,濟瀆源絕,湖無所受,柳長河只匯堤南坡水。上游由於頻受黃河泥沙的淤塞,漸成平陸,近代梁山縣境內的柳長河僅是用以排雨澇入安山窪的坡水河,河形淺窄,排水量很小,兩岸多受澇災。
1958年興建東平湖水庫圍壩時,柳長河在張橋村附近被切斷,一分為二。湖區內的下遊河段仍稱柳長河或流長河;湖外梁山縣境內上遊河段稱流暢河。
東平湖水庫建成後,新湖區內柳長河有兩名之說。據《東平湖志》(1993年出版)記載。在新湖區的下遊河道,1963年在柳長河入湖口建閘,1963年到1965年將在新湖區內的柳長河下遊河道斷面重新開挖擴大,改稱流長河。主要用於將新湖區窪地積水外排入梁濟運河。北起八里灣,南至張橋村,經流長河泄水閘入梁濟運河(湖西排滲溝經1963年疏浚治理改稱梁濟運河,1966年按6級航道疏通開挖),該河道長20公里,流域面積225.58平方公里,排水流量13立方米每秒。另據《梁山縣誌》(1997年出版)記載,1963年庫區還耕後,為排澇水,北起八里灣,南至張橋村開挖河道,經張橋泄水閘入梁濟運河,此河段因方位與原柳長河大致相同,故襲用舊名。《東平湖志》出版前於《梁山縣誌》,至於說法不一,無從考究,但河流背道而馳改變了流向,這是不爭的事實,原來河流由南向北流,建庫後河流由北向南流。
東平湖水庫圍壩外的原柳長河河道,在建庫後由後孫莊以北改道向東,亦入梁濟運河,仍為梁山縣西南部的重要坡水河(《梁山縣誌》1997年出版)。改道後因為排水比以前流暢,故改稱為“流暢河”。該河段從汪海屯至梁濟運河長8.86公里,流域面積56.3平方公里,排水量20立方米每秒,在排澇和排梁山引黃灌區尾水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南水北調東線規劃實施將新湖區這段河流在張橋村東向南接長至(東平湖司垓退水閘東)鄧樓(南水北調東線第12級提水站),經過開挖治理後,八里灣提水站(13級)至鄧樓提水站(12級)作為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南四湖至東平湖輸水航道工程,全長20.984公里,已於2011年3曰10日正式開工建設,2013年11月9日正式通水,實現了引長江水進入東平湖,由東平湖穿黃北達北京,由東平湖經濟平乾渠進入小清河東至膠東。八里灣船閘已於2012年12月開工建設,2015年6月底完成交工驗收。隨著東平湖老湖區航道的開挖,大運河航運實現濟寧至東平湖復航的目的。在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國調辦投計〔2010〕156號文)對《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南四湖至東平湖段輸水與航運結合工程柳長河段工程初步設計報告》批覆中,又重新使用“柳長河”之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