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莊

柳樹莊,明崇禎五年(1632年),廟頭村陳守莊置得中村楊姓之楊家屋莊園一處,遣其子陳杰徙居楊家屋立村。因村西小河兩岸柳樹成蔭,故命名柳樹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樹莊
  • 性質:村莊
  • 人均收入:3058
  • 總收入:1272萬
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大事記

1942年夏本村解放。 1949年3月3日村成立團支部,陳國基任團支部書記。 1953年春村成立第一個互助組。秋,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5年秋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5年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興修2個大口井,使80%的農田變成水澆地。 1979年秋冬與縣磚瓦廠聯營,在村內成立海陽縣東風建築材料廠。1985年冬,廠歸本村所有。 1981年夏村建成了一所標準化學校。 1999年春在村西南小河上建造了1座漫水石橋,結束了300多年涉水過河的歷史。 同年夏建起了百畝蔬菜大棚,受到了市、鎮兩級政府的嘉獎。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全村農業總產值為30萬元,糧食平均畝產120公斤,總產量為16萬公斤。1978年,全村農業總產值300萬元,糧食平均畝產600公斤,總產量80萬公斤。2000年,全村農業總產值500萬元,比1999年增加50萬元;糧食平均畝產量800公斤,總產量110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50公斤,總產33.8萬公斤。第一產業收入189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17萬元,畜牧業收入67萬元,其它收入5萬元。 第二產業1922年,陳秉哲設復昌花邊莊,資本400元,從業人員5人;陳秉祿設華興花邊莊,資本200元,從業人員4人。均於1939年停業。建國初期,第二產業從業人員50人,產值2萬元,利稅2000元。1978年,從業人員200人,產值100萬元,利稅20萬元。2002年,全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560人,收入388萬元,其中工業收入336萬元,建築業收入52萬元。 第三產業1978年,全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50人,產值60萬元,利稅15萬元。2000年,全村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等各類服務網點10戶,從業人員20人,收入50萬元,利稅10萬元。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80人,收入695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67萬元,服務業收入20萬元,商飲業收入608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村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全村只有三五戶地主、富農的子女能讀起書,95%以上的窮孩子上不起學。建國後,勞動人民當家作主人,95%以上的適齡兒童都能接受初等教育,5%以上的青少年接受中、高等教育。自建國至2002年,累計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120名,其中本科26名、大專30名。 人民生活建國前,常年人均收入30元上下,人均糧食150公斤左右。2002年,人均存款餘額500元;全村有電話250部,電視機388台,機動車輛200輛。 村莊建設建國前,人均住房6平方米。建國初期增加到10平方米。1978年,人均16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7平方米。 集體福利改革開放以來,村集體經濟迅速壯大,僅磚瓦廠每年純利就達20餘萬元。為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村民應交的公積金、公益金和管理費由村集體交納,並免去村民的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對老黨員和常年有病的黨員,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補助。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陳世澤為本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42年7月1日,村成立黨支部,陳順田任黨支部書記,後依次為陳秉倫、陳在和、於芝先、陳天祥、陳德松、陳純江、陳玉智、陳玉軍、於芝發、陳玉龍、陳松。村黨支部曾多次榮獲縣、市先進黨支部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柳樹莊村政府成立於1943年,第一任村長陳世澤,後依次為陳順田、陳秉倫、陳在雲、陳國棟。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陳國恩、陳在和、陳明新、陳天祥先後任大隊長。1968年,改稱大隊革委會,陳天祥任革委會主任。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陳國才任大隊長。1984年10月,始稱村民委員會,陳國治、陳國才、陳玉奎、陳玉智先後擔任村委會主任。1999年村委會實行村民直選,陳惠東當選為村民委員會主任。2000年起,村委工作由黨支部主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