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巷是太原城中古老的街巷之一,而由柳巷之名派生衍演的柳巷南路,則是一條問世不久的新街巷,屈指算來也就是四十餘年的歷史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巷南路
- 成街於:1956年
- 分類:街巷
- 環境:柳絮裊裊,綠樹成蔭
發展歷史,八旗會館,筱派藝術,
發展歷史
柳巷南路成街於1956年,是在原大袁家巷、右字巷、地藏庵、麻繩巷等舊街巷的故址上拓寬、取直、打通的。在柳巷南路問世之前,今呈十字路口的鐘樓街、橋頭銜一字連通,與柳巷丁字相交。雖為太原的繁華之所,卻並不暢通,向南行走極不方便,需東繞海子邊,西曲四岔樓,浪費很多時間。柳巷南路打通後,一條北起柳巷南口、南達迎澤大街的交通幹道,溝通了商業鬧市與南部街巷的聯繫,為太原商品的流通、經濟的發展、行人的方便,起到了積極的作
柳巷南路,和其名字的內涵一樣名副其實,街道內側植有青一色的柳樹。春日,嫩葉鵝黃,爭相吐翠;夏日,柳絮裊裊,綠樹成蔭;秋日,枝條煙娜,迎風起舞;冬日,倩青斑駁,婆娑迷人,比老柳巷更嫵媚,更動人。
八旗會館
說起柳巷南路,離不開“長風劇場”,述及長風劇場,又使人想起晉劇名優筱吉仙和早年的“八旗會館”。
八旗會館問世於清代中葉,那時往來於山西太原的各地旗人頗多,為方便之計,遂在中校尉營——太原府的中心地帶,專門闢建了供山東德州、河北滄州、保定以及其它各地旗人,過往太原休息駐足、洽談生意和集會活動的場所。因其專為滿族旗人服務,所以名為“八旗會館”,更因在這裡長往的旗人,多屬東北、河北一帶的滿民,遂別稱“旗奉魯燕會館”。逮於清王朝覆滅前夕,八旗會館已不似先前那樣顯赫,也接待除旗人之外的一些過往行人和商幫等類賓客。於是,晉劇的梨園弟子們便經常出沒於此,在這裡粉墨登場,唱念作打,成為一處名為會館、實是劇場的地方。大約在民國17年(1928年),乾脆將名不符實的八旗會館廢棄,取名“鳴盛樓”,成為省城名著一時的戲園。曾在這裡登台表演的晉劇名派,已無法計算,而獨占鰲頭、久負盛名者,非筱吉仙莫屬。
筱派藝術
筱吉仙,本名張寶魁,十歲從師學藝,初攻河北梆子,拜在名家張吉仙門下。17歲出科時,便名聞張家口、包頭一線。20歲時轉攻晉劇,熔晉劇、河北梆子、京劇唱腔特色於一爐,集小旦、刀馬旦、花旦技藝於一身,文武兼能,神形俱佳,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創立了晉劇中的“筱派”藝術
筱派藝術的成名,與“鳴盛樓”,即當年的八旗會館是分不開的。筱氏來到太原後曾借用頹敗的會館自成班社,收徒納弟,自編自演大批連台本戲,一時轟動太原,飲譽省內外,傳為藝苑佳話
而今的長風劇場,就是在柳巷南路成街的那一年,在原鳴盛樓的故址上重建的。這裡曾接待過許多著名的文藝團體和表演藝術家,是五六十年代太原最著名的劇場之一。享有盛譽的梅蘭芳劇團、上海京劇院、中國京劇團二團、四團、北京人藝及中央廣播說唱團,都曾在這裡為省城人民演出。著名的梅蘭芳、尚小雲、周信芳、馬連良、奚嘯伯、裘盛戎、李和增、郭蘭英、侯保林以及丁果仙等藝術家,都曾在這裡作過精湛的表演。柳巷南路及坐落在這裡的長風劇場,為太原市、為山西省,接待了如此眾多的名優名伶,太原人民是永遠不會忘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