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從事基礎性社會性純公益類林業科研,從事林木良種選育和豐產栽培技術、經濟林果、園林花卉、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發展歷史
1956年10月廣西省委指示在宜山地區的宜山縣德勝區、大苗山縣(今
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貝江口同時籌建兩個林業試驗站,即小龍林業試驗站和貝江口林試驗站。由廣西省林業廳撥給每個站基建專款各1萬元,1957年初兩站正式成立,兩站編制人數各為技術員2人,正式固定工人4人。
1962年底根據國家“調整、鞏固、提高”六字方針精神,自治區林業廳決定將宜山小龍林試站的人員及設備合併到貝江林試站。
1963年初自治區林業廳決定將貝江口林試站劃歸自治區林科所領導,定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所貝江口林業試驗站。
1969年初,自治區將貝江口林試站下放柳州地區,業務上歸柳州地區革命委員會森林工業局領導。
1973年5月25日柳州地區革委生產指揮組下文將貝江口林試站更名為:“柳州地區林業科學研究所”,柳州地區革命委員會森林工業局為上級主管局。
1987年10月柳州地區行政公署下文明確單位級別為副處級。
2001年原柳州地區撤銷,2002年6月13日柳州市正式下文將原柳州地區林科所納入柳州市管理,更名“柳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屬柳州市林業局領導。
2019年,因機構改革,柳州市林業局和園林局合併成立柳州市林業和園林局,柳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歸屬柳州市林業和園林局領導。
2020年7月調整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
科研成就
從1961年開始對杉木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上世紀80到90年代配合全國的杉木優良種源選擇、苗木培育、造林試驗以及優良種子園營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後主持承擔各類試驗研究項目60餘項,獲獎19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部級7項,地市級3項。在取得的眾多成果中,《白雲糠杉研究與推廣》成果在全國14個省區推廣種植160萬畝,總產值15億元以上;“撐綠雜交竹3號”研究成果達國內行業領先,在四川、貴州等南方8個省市推廣在100萬畝以上,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1978年,杉木良種選育,自治區科學大會優秀科技成果獎;
1978年,毛竹實生苗造林,全國科學大會優秀科技成果;
1982年,白雲糠杉研究與推廣,自治區科技成果二等獎;
1985年,杉木不同密度造林對比試驗研究,自治區林業廳科技成果二等獎;
1985年,火力楠引種馴化試驗研究,自治區林業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5年,毛竹種子育苗和造林,自治區林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5年,廣西全區油茶中心采穗圃研究,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6年-1989年,杉木地理種源變異區劃分的研究,“六五”科技攻關成果獎、林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7年,杉木優良無性系基因資源蒐集利用和采穗圃營建技術研究,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7年,廣西杉木產區區劃立地類型劃分及立地指數表的編制和套用的調查研究,自治區林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8年,毛竹林豐產結構理論及技術的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0年,桂中低丘地區杉木大面積速生豐產技術,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1年,杉木種源區劃分和造林區優良種源選擇研究,自治區林業科技進步一等獎、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廣西杉木第一代嫁接種子園營建技術研究,自治區林業科技進步一等獎、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3年,ABT生根粉在林業上推廣套用,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4年,杉木後代測定與家系選擇研究,自治區林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4年,撐篙竹×大綠竹雜交育種研究,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5年,杉木優良種源區優良林分優良單株選擇研究,自治區林業科技進步二等獎、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7年,撐×綠雜交竹選育與推廣,自治區人民政府重獎三等獎;
2014年,撐綠雜交竹3號良種審定,通過2014年區林木良種審定;
2020年,柳州市林科所杉木第 2 代種子園種子,通過區林木良種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