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克俊

柳克俊

柳克俊,計算機信息系統工程專家。主持組織研製成中國第一台電子數字式魚雷指揮儀系統;研製成我國首台完全國產化的半導體軍用電子計算機;率先開創電子計算機在海軍中的套用和推廣;參與創建我國軍隊系統院校的第一批計算機和系統工程專業和研究所。從事系統工程研究,創導信息系統工程研究,為我國軍隊指揮自動化建設、信息系統工程研究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社會評價,

人物簡介

柳克俊,教授。江蘇南京人。195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1956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班。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教員、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系副主任,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兼華東工學院教授、石河子農學院系統科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第二屆常務理事、軍事系統工程委員會及系統工程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指揮系統、電子計算機和信息系統工程等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系統工程》等。

人物生平

柳克俊,1933年11月26日生於江蘇省南京市一個普通市民家庭,195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清華大學電機系。在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氛圍薰陶和老師們的培養下,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在德、智、體各方面都得到發展。1953年畢業時被鐘士模教授錄取為研究生。隨著教學深入,清華大學引進了蘇聯專家。由於蘇聯專家調動,柳克俊隨蘇聯專家到哈爾濱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讀研究生。為了能流利地跟蘇聯專家對話,學校要求必須在兩個月內掌握俄語。於是,他夜以繼日地學習俄語,俄語過關了,他成為蘇聯專家的得力助手。195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研究生畢業,按原計畫應返回清華大學建立自動化系,但是,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因地理位置在哈爾濱故民間簡稱哈軍工)急需高科技人才,部隊把他調到哈軍工海軍系建設指揮儀專業。他積極投入到海軍系的建設工作中。1957 年他以秘書、翻譯、海軍團員的身份隨中國軍事院校代表團出訪蘇聯、波蘭、捷克等國,通過參觀訪問,進一步激發了他科技強國、強軍的決心。
20世紀50年代,我國進口的機電解算裝置非常昂貴。他在很快掌握這些軍事裝置的同時,思考如何把算盤的工作原理用電子器件去自動完成。1956年底,他提出軍用電子數字計算機設計方案,立即得到各級首長的贊成和支持,並被任命為該技術的負責人。經過奮戰,1958年9月研製成功我國首台軍用電子數字計算機——“901”,為軍隊指揮自動化建設打下基礎。
60年代初,哈軍工進行學科調整,成立計算機系和計算機研究所,柳克俊是該部門的技術骨幹。70年代哈軍工南遷湖南長沙,改名為長沙工學院,後改為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柳克俊繼續從事計算機研究,積極推進軍隊指揮自動化建設,同時,在系統工程領域進行開拓,參與創建了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為系統工程、信息系統工程在我國、我軍的推廣和套用作出了貢獻。
1984年,柳克俊調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任總工程師。海軍成立指揮自動化領導小組,他擔任該小組副組長、總工程師。在此後10多年中柳克俊為我國海軍裝備現代化建設工作著,積極推動和開展了海軍指揮自動化工程。他參與創立了該中心碩士研究生點、聯合博士研究生點。他跟蹤信息技術的發展,始終站在這個領域的前沿,不斷為我軍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
柳克俊身兼多職,他是國防大學、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第一屆理事、第二至第六屆常務理事、信息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軍事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電子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軍事運籌學》等雜誌編委,國傑老教授科技開發研究院項目主管和信息與系統工程諮詢開發研究所領導。他一直在教育戰線、科技戰線上耕耘著。

技術成就

1956年,柳克俊研究了海軍當時比較先進的自動機電解算裝置之後,下決心要用電子數位化計算機來取代。當時中國還沒有電子數字計算機,他就利用業餘時間收集世界電子計算機的隻字片段資料,從邏輯代數、自動機理論、數值計算、程式編排、脈衝技術、電子器件等著手,反覆思考、研究,在圖紙上設計。他刻苦鑽研,終於在1956年底設計出了我國軍用電子數字計算機圖紙,並構想將此設計方案(簡稱“901”)用於海軍魚雷射擊指揮。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會遇到各種挑戰,尤其那些持不同意見人的挑戰。當時蘇聯顧問說:“你們中國就沒有計算機,我們蘇聯也才剛剛研究。你一個年紀輕輕的柳克俊不可能搞出什麼計算機,更不要說搞軍用計算機了”。柳克俊不服氣地說:“數字計算工具的祖先——算盤,就是中國人發明的。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中國人是勤勞智慧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能搞計算機?非用你蘇聯進口的、昂貴的、龐大的、模擬解算裝置不成?”當時,內部也有些人不理解、不相信。於是柳克俊一方面積極宣傳,解釋計算機的優越性、重要性以及發展前景,另一方面爭取各級領導的支持,在他努力下,單位專門抽調相關人員組成科研組,柳克俊任組長,在雷達實驗室做實驗以驗證設計方案。在研製過程中又得到了當時哈軍工陳賡院長和劉居英副院長的肯定和鼓勵。他們說:“中國人應該有自己搞計算機的志氣,外國有的,我們應該有,外國沒有的,我們需要的,也應該有。”在各級領導的信任、關懷和支持下,使他歡欣鼓舞,更加堅定了他研製計算機的信念。於是,他團結科研組的人員日夜奮戰,終於在1958年國慶節前夕研製成了我國第一台軍用計算機。之後,機器從哈爾濱運往北京,向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首長匯報,得到了中央首長的肯定。隨後,在哈軍工海軍系成立了計算機專業。為擴大科研隊伍,系領導決定“拔青苗”(即從相近的專業抽調尚未畢業的學員)充實科研隊伍。當時科研組108人,號稱一百零八將,已開始向第二代半導體計算機衝刺。國防科工委非常重視此項科研工作,把我國最新研製的晶體三極體提供給科研組。在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他們這批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們信心百倍,更加努力工作,終於在1961年研製成我國首台完全國產化的半導體軍用電子計算機,隨後生產出用於海上實驗的軍用樣機。1962年夏,在旅順海軍基地做了海上魚雷攻擊射擊指揮實驗,以及海上夜間魚雷攻擊實驗,均獲得成功。為使科研成果轉變成產品,在他的倡議下,武漢無線電廠、撫順電子儀器廠、江西德安潯陽電子儀器廠中專門建立了電子計算機生產車間,保質、保量地生產出了計算機。隨著科研和生產的深入發展,海軍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我國各大海區進行實驗,如渤海、東海、南海,並能滿足各個季節海軍作戰的需求。柳克俊積極投入到艱苦的海上實驗中去。
正當柳克俊所在的計算機科研組準備向數位化第三代(積體電路)邁進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被打成了“反動學術權威”(1962年他28歲,因科研教學成績突出被提升為副教授,是全院最年輕的教授,這在“文化大革命”前是少有的)被關進了牛棚。在身陷囹圄的情況下,他滿腦子還都是計算機問題。當造反派逼他寫檢討時,他交出來的竟是研製計算機正確性的闡述。造反派認為他“死不改悔”,又進行一番批鬥。儘管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對軍隊、對人民的忠誠,對事業的追求卻始終不渝。“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他又投入到科研教學第一線。
1970年哈軍工南遷長沙,恢復了計算機系和研究所。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研究工作也從計算機、指揮自動化系統擴展到數位化振動控制系統和巨型計算機。他被評為湖南省科技大會先進個人和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並擔任湖南省電子計算機學會理事長,湖南省專家委員會委員。
在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擔任總工程師期間,海軍成立了海軍指揮自動化領導小組,他任領導小組副組長、總工程師。他大力推進海軍指揮自動化建設,為我國海軍指揮自動化建設作出了貢獻。1986年海軍從國外引進了直升機,需要增加反潛功能。如果再從國外引進技術,就需要幾百萬外匯,如果國內自己改進,也需要百萬人民幣。而這些都趕不上時間要求。經過反覆論證,聽取各方面意見,他認為可由海軍自己改造。在經費少、時間緊、風險大的情況下,許多人不敢介入此事,更多的人強調引進。為了給國家節約經費,為了趕時間,他決定親自乾。在他的組織下,只用了九萬元人民幣就完成了反潛功能任務。當時,許多人都為他捏一把汗,待任務完成後,上級表彰這項科研項目,發放獎金,他一分錢不要,而把獎金分給了大家。他說:“軍隊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只要把任務完成好,我比什麼都高興。”
柳克俊長期從事指揮系統的數位化和信息化工作,使他涉足許多跨學科、跨部門的工作。他深刻體會到:要取得整體、滿意的結果,必須全面,綜合、系統地考慮和解決問題,而絕不僅僅限於搞軍用電子計算機。因此,他強調全面性和系統性,儘可能利用科技,以工程的手段建設系統。這就是他長期工作所形成的系統工程觀點。在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倡導下,他積極投身於系統工程在我國的創立和發展工作。在國防科技大學參與創建了系統工程系,親自授課,指導學生做實驗。擔任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教育與普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軍事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86年他倡導和籌建了信息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任主任委員,身先士卒,勤奮工作,為該學會作出了貢獻。在中國系統工程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大會上,他被評為學會先進工作者。由於柳克俊在這一領域的貢獻,被聘請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系統工程與系統科學》主編。著有《系統工程》、《信息系統》等科技圖書,發表論文約百篇。

簡歷

1933年11月26日 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
1950-1953年 在北京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自動控制專業學習、畢業。
1953-1954年 在北京清華大學自動控制專業研究生專業學習。
1954-1956年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由蘇聯專家直接指導研究生學習,1956年研究生畢業。
1956-1956年 任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海軍工程系指揮教研室講師、教學組長。
1956-1957年 任上海海軍駐廠軍代表辦事處指揮儀系統軍代表組組長、工程師。
1957-1962年 任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海軍係數字式指揮儀系統教研室副主任、講師。
1962-1966年 任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海軍系電子指揮儀系統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1966-1970年 任解放軍工程學院計算機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
1970-1978年 任長沙工學院計算機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1974-1976年 任湘西沅凌縣,湖南省農業學大寨湘西工作團組長。
1978-1979年 任長沙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1982-1984年 任長沙國防科技大學系統工程系副主任、教授。
1984年至今 任北京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博士生導師,海軍指揮自動化領導小組副組長、總工程師,國防大學、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信息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軍事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電子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傑老教授科技開發研究院項目主管和GJSPSTCDA信息與系統工程諮詢開發研究所領導。

主要論著

1 柳克俊.全國第一屆電子計算機會議論文集.小型軍用電子計算機,1960
2 柳克俊.軍事指揮控制系統技術.全國系統工程學術討論會報告,1979
3 柳克俊.系統工程論文集.軍事指揮與控制系統工程.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4 柳克俊.第二屆全國計算機套用聯合學術會議論文集.計算機技術在裝備論證研究中的套用.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0
5 柳克俊.C3I系統學術交流會論文集.指揮、控制、通信、情報(C3I)系統的心聲:不間斷工作,高智商,“傻瓜式”.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2
6 柳克俊.紀念甲午海戰一百周年論文集.不忘屈辱,迎接信息革命挑戰,振興海軍.北京:海洋出版社,1994
7 柳克俊.系統思維論文集——紀念錢學森85壽辰·系統思維與信息系統工程.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96
8 柳克俊.第七屆海峽兩岸資訊管理髮展策略研討會論文集·論“信息化與信息系統工程”.長沙:湖南礦院出版社,2001
9 柳克俊.數據鏈——現代戰爭的必備手段.指揮自動化,2002(1)

社會評價

柳克俊是新中國培養起來的第一批高級知識分子,他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他說:“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柳克俊的今天。”他研究生畢業後,按計畫是返回清華大學,但當時上級決定調他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海軍系籌建新專業,他毫不猶豫地表示:“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毅然服從組織決定,打起背包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報到,在軍隊一乾就是40餘年。他沒有辜負黨和國家的期望,為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兢兢業業。他負責研製出第一台軍用計算機,參與創建了哈軍工和國防科大的計算機系、系統工程系,參加建設了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參與創建了該中心的碩士點、聯合博士點。在軍隊的多次調動中他無條件服從組織決定,從不計較個人得失。1956年,上級派他隨蘇聯專家到東海海域驗收工作。當時,由於我國剛剛解放,海區尚未掃雷。為了蘇聯專家的安全,他首先冒著生命危險出海下潛航行,證明海區確實安全無誤,然後才與蘇聯專家一起出海,輾轉各個海區,保質保量完成任務。1957年,在研製我國第一台軍用電子計算機時,按照上級要求,為儘快出成果,他每天平均工作15小時。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個人婚姻很少考慮,一直到34歲才結婚。兒子出生時,他還在東海海上進行試驗。直到兒子三個月時,他才見上第一面。
他在科研工作中態度嚴謹,實事求是。他常說:“搞軍事裝備研究來不得半點虛假,絕不能馬虎從事。尤其是指揮控制系統,信息錯誤所造成的後果是不堪構想的。”
1975年春,領導決定讓他到湖南湘西農村工作團工作,當時他剛從海上實驗返回學院,領導談話後,他毫不猶豫地奔赴湘西偏遠山區的桐木村大隊。當時那裡非常落後,農民生活極其困難,講“湘話”,無文字。柳克俊面對重重困難,堅信人民民眾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他和農民民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和他們打成一片。他用自己的儲蓄作為抵押,籌措資金,建立石灰窯、發展副業、推行雜交水稻等。結果,生產效益顯著,大大改善了農民的生活。他成為農民民眾的貼心人,謀利益的帶頭人。
目前,柳克俊老當益壯,仍然關心著計算機和信息產業的發展,如對近期具有我國智慧財產權的大型集成辦公軟體Office的評審和積極推廣。他常說:“這是中國年輕人奮發努力自己製造的軟體,應該支持、幫助他們。要使他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勝過老師,這樣我們國家才有希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