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新利

柯新利

柯新利,男,1977年生,湖北天門人,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自然資源部長江中游國土調查監測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自然資源部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湖北省土地學會副秘書長。入選國家人才計畫青年學者、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優秀青年人才、中國高校十佳青年土地資源管理專家、華中農業大業獅山碩彥計畫拔尖人才等。曾赴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瑞典農業大學等訪學交流。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5項、其它各類科研課題20餘項。在Nature FoodLand Use Policy、《地理學報(英文版)》、《中國土地科學》和《中國行政管理》等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獨立出版專著3部。系統評估了我國耕地保護政策實施效果及其生態代價,服務糧食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提出了權衡城市擴張、耕地保護與生態保育的土地利用最佳化配置策略,服務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基於布局最佳化的耕地保護區域補償的理論與方法體系,服務區域協調發展,獲得了廣泛關注,並被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國際一流期刊引用。自主研發了分區異步元胞自動機模型軟體、LANDSCAPE土地利用變化模型軟體、生態安全評估系統各1套。研究成果獲湖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均排名第1)。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研究方向,學術貢獻,主要成就,社會兼職,獲獎情況,

人物簡介

教育經歷:
1997–2001 華中農業大學,土地規劃與利用專業,經濟學學士
2003–2006 武漢大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理學碩士
2006–2009 武漢大學,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工學博士
工作經歷:
2009–2012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土地利用變化方向)
2015.04–2015.11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訪問研究(土地利用與土地生態方向)
2016.01–2017.01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訪問研究(生態經濟方向)
2012.05–2016.12 華中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系,副教授
2016.12至今華中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21.11至今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研究方向

土地利用變化;耕地保護與利用;國土空間最佳化配置

學術貢獻

(1)系統評估我國耕地保護政策實施效果及其生態代價,服務糧食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戰略
綜合採用公共管理學、資源環境經濟學、遙感、 GIS、地理學等理論與方法開展耕地保護政策實施效果評估,採用模型模擬開展耕地保護政策實施效果預評估,形成了對我國耕地保護政策實施效果的科學認識:耕地占補平衡起到了耕地數量保護的作用,但導致了耕地質量的下降;耕地占補平衡導致的耕地位移是耕地利用變化的主要方面,是耕地生產能力變化的主導因素,然而耕地位移及其效應未得到足夠重視;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國家統籌會加劇跨區域耕地位移,使耕地占補平衡的生態代價劇增;耕地保護的生態代價不可忽略,這一現象在快速城市化區域表現得尤為明顯。
(2)提出了權衡城市擴張、耕地保護與生態保育的土地利用最佳化配置策略,服務於可持續發展
基於對城市擴張、耕地保護與生態保育衝突的科學認識,開展了權衡三者衝突的土地利用最佳化配置,為土地資源合理配置提供新思路: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衝突存在拐點,拐點前後兩者衝突程度發生突變,快速城市化地區嚴格的耕地保護會加劇兩者的衝突;耕地非農化效率、壓力和優先度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為土地利用最佳化配置創造了條件;土地利用最佳化配置時,在補充耕地端最佳化的效果顯著優於占用耕地端最佳化的效果;通過空間最佳化配置,可以在保證耕地生產力總量不下降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受損最小的約束下,最大限度地釋放區域耕地非農化壓力。
(3)提出基於布局最佳化的耕地保護區域補償理論與方法體系,服務區域協調發展
提出根據耕地區際最佳化布局結果確定區域耕地保護目標責任、綜合考慮耕地非農化收益和耕地價值以及耕地赤字/盈餘確定區域耕地保護補償價值標準的總體框架;依據一般均衡理論和投入產出理論,提出科學測算耕地非農化收益的方法;科學評估耕地區際最佳化布局對區域生態系統服務的影響,為區域生態補償提供依據;提出根據區域耕地赤字/盈餘狀況對耕地非農化收益、耕地價值進行修正測算耕地保護區域補償價值標準的方法體系;開展實證研究,測算各省份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區域補償價值標準以及實施保障措施。

主要成就

主持科研項目:
[1]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3&ZD113),面向鄉村產業振興的土地利用轉型研究,2024.01– 2028.12。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上項目(42371278),耦合供需主體決策的大城市郊區土地遊憩功能空間湧現機制研究,2024.01–2027.12。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上項目(41971240),城市生態用地破碎化與土地功能演變的互饋機理研究,2020.01– 2023.12。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上項目(41371113),城鎮用地擴張與耕地功能演變的時空耦合機理研究——以武漢市為例,2014.01–2017.12。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青年項目(41101098),城市群城鎮用地擴張多尺度耦合機理研究,2012.01–2014.12。
[6]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一般項目(19FGLB071),跨省域耕地占補平衡政策實施效果預評估與最佳化調控機制研究,2019.10–2022.10。
[7] 國家社科基金委員會,青年項目(13CGL092),基於生產力總量平衡的耕地保護區域布局最佳化及補償機制研究,2013. 06 –2018.09。
[8]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項目(18JHQ081),權衡耕地保護與生態系統服務的土地利用最佳化配置及其補償機制研究,2019.01-2021.01。
[9]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基於區域差異的武漢城市圈耕地非農化時空配置及其經濟補償研究(10YJC790121),2011.01–2013.12。
[8] 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長江經濟帶“人口-水資源-土地資源”最佳化配置研究(20211811113),2021.06–2021.12。
[10] 湖北省國土整治局(中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路徑研究,2021.07–2022.06。
[11] 湖北省空間規劃研究院,長江經濟帶農業空間格局數據分析與政策研究(ZHWYZB-HB-2020045),2020.12– 2021.01。
[12] 湖北省國土資源廳,國土資源節約集約與產業轉型升級研究,2018.09–2019.08。
[13] 武漢市規劃研究院,全域全類型土地用途管制理論及管控機制研究,2017.06–2017.12。
[14] 華中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人文社會學科優秀青年人才培養計畫,耕地利用變化與耕地功能演變的互動機理及其調控策略研究——以武漢市為例,2014.01–2016.12。
出版專著:
[1] 柯新利. 基於生產力總量平衡的耕地區域布局最佳化及其補償機制研究[M]. 科學出版社, 2019.
[2] 柯新利. 基於布局最佳化的耕地保護區域補償機制研究[M]. 科學出版社, 2016.
[3] 柯新利. 分區異步元胞自動機模型及其套用[M]. 科學出版社, 2016.
代表性學術論文:
[1] Zuo C.*, Wen C., Clarke G., Turner A., Ke X.*, You L., & Tang L. (2023). Cropland displacement contributed 60% of the increase in carbon emissions of grain transport in China over 1990–2015. Nature Food, 1-13.
[2] Ke X., Huang D., Zhou T.*, & Men H. (2023). Contribution of non-park green space to the equity of urban green space accessibility. Ecological Indicators, 146, 109855.
[3] Ke X., Zhang Y., & Zhou T.*. (2023).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ical patterns of eco-efficiency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33(2), 357-372.
[4] Ke X., Men H., Zhou T.*, Li Z., & Zhu F. (2021). Variance of the impact of urban green space on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among different urban functional zones: A case study in Wuhan.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62: 127159.
[5] Wang L., Zheng W., Tang L., Zhang S., Liu Y., & Ke X.*. (2021). Spatial optimization of urban land and cropland based on land production capacity to balance cropland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85: 112054.
[6] Tang L., Ke X. *, Chen Y., Wang L., Zhou Q., Zheng W., & Xiao B. (2021). Which impacts more seriously on natural habitat loss and degradation? Cropland expansion or urban expansion?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32(2): 946-964.
[7] Zhou T., & Ke X. *. (2021). Which should be conserved according to priority during urban expansion? Ecological lands or farml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67(1): 81-90.
[8] Ke X., Zhou Q., Zuo C.*, Tang L., & Turner A. (2020). Spatial impact of cropland supplement policy on regional ecosystem services under urban expansion circumstance: a case study of Hubei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Land Use Science, 15(5): 673-89.
[9] Tang L., Ke X.*, Zhou T., Zheng W., & Wang L. (2020). Impacts of cropland expansion on carbon storage: A case study in Hubei,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65: 110-515.
[10] Tang L., Ke X.*, Zhou Q., Wang L., & Koomen E. (2020). Projecting future impacts of cropland reclamation policies on carbon storage. Ecological Indicators, 119: 106-835.
[11] Yang B., Ke X.*, van Vliet J., Yu Q., Zhou T., & Verburg P. (2020). Impact of cropland displacement on the potential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 A multi-scale analysis.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3): 1-3.
[12] Zheng W., Ke X.*, Xiao B., & Zhou T. (2019). Optimising land use allocation to balanc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conomic benefits – A case study in Wuha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48: 109-306.
[13] Zheng W., Ke X.*, Zhou T., & Yang B. (2019). Trade-offs between cropland qual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of marginal compensated cropland – A case study in Wuhan,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 105: 613-620.
[14] Zhou T.*, Vermaat J., & Ke X. (2019). Variability of agroecosystems and landscape service provision on the urban-rural fringe of Wuhan, Central China. Urban Ecosystems, 22(6): 1207-1214.
[15] Li M., van Vliet J., Ke X., & Verburg P. (2019). Mapping settlement systems in China and their change trajectories between 1990 and 2010. Habitat International, 94: 102069.
[16] Ke X., van Vliet J., Zhou T., Verburg P., Zheng W., & Liu X.*. (2018). Direct and indirect loss of natural habitat due to built-up area expansion: A model-based analysis for the city of Wuhan, China. Land Use Policy, 74: 231-239.
[17] Ke X., Zheng W., Zhou T., & Liu X.*. (2017). A CA-based land system change model: LANDSCA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31(9): 1798-1817.
[18] Ke X.*, Qi L., & Zeng C. (2016). A partitioned and asynchronous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for urban growth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30(4): 637-659.
[19]張玥, 代亞強, 陳媛媛, 柯新利*. 中國耕地多功能耦合協調時空演變及其驅動因素[J]. 農業工程學報, 1-12.
[20] 柯新利, 楊銀玲, 劉姿媚*, 朱夢珂, 唐蘭萍, 周威龍. 兼顧水質與水量的長江經濟帶農業水土資源匹配時空格局[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1-14.
[21] 柯新利*, 楊柏寒, 盛思雨. 耕地位移的影響與對策建議[J]. 中國土地, 2023, (02): 4-7.
[22] 張玥, 代亞強, 陳媛媛, 柯新利*. 土地利用隱性轉型與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間關聯研究[J]. 中國土地科學, 2022, 36(06): 100-112.
[23] 張玥, 代亞強, 陳媛媛, 柯新利*. 中國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時空演變及其驅動因素[J]. 農業工程學報, 2022, 38(08): 234-243.
[24] 柯新利*, 蕭邦勇, 鄭偉偉, 馬艷春, 李紅艷. 城鎮-農業-生態空間劃定的多情景模擬[J].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20, 22(03): 580-591.

社會兼職

[1] 自然資源部長江中游國土調查監測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
[2] 自然資源部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
[3] 湖北省土地學會副秘書長
[4]湖北省國家治理研究會副會長

獲獎情況

學術獲獎
第十二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20年(排名第一)
第十一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18年(排名第一)
第九屆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22年(排名第一)
教學獲獎
華中農業大學教書育人獎
華中農業大學青年教師講課競賽二等獎
榮譽稱號
國家人才計畫青年學者
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優秀青年人才
中國高校十佳青年土地資源管理專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