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評論,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獲獎記錄,幕後製作,製作發行,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一個遊歷過12個國家、會多種語言的德國女記者,為了理想和未來回到家鄉柏林。時間是1945年4月,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局發生重大變化的時間點,美蘇軍隊在易北河會師,不久,柏林被蘇聯紅軍攻陷。
蘇軍攻克柏林後,以勝者的姿態在破敗的柏林街頭狂歡、叫喊,搶掠、強暴以宣洩壓抑在心中太久的恐懼和對停戰的渴望。女人,作為一種戰爭時期的特殊“物品”,也成了勝者的戰利品。蘇軍既以勝利者又以復仇者的面目肆意對柏林女人羞辱蹂躪。“女記者”藉著會俄語,試圖向蘇軍長官請求幫助,希望那些受糟踏的柏林女人能得到保護。第一次,她得到的是長官安德烈少校冷冷且挑釁般的回覆:“他們都很乾淨、健康。”這無疑是認可並縱容蘇軍在柏林的所作所為。無處可藏的柏林女人們,成了名副其實的喪家之犬,身心及生命安全無任何保障。多次慘遭蹂躪的“女記者”再次試圖向安德烈少校請求幫助,結果她得到的依然是冷血的回答。“女記者”絕望了,明白這個時候能救自己的唯有自己,她告誡自己,外表的傷害摧毀不了自己的內心,必 須盡一切可能活下去。她及她的同伴們改變了策略,與其被群奸,不如主動找一個固定的靠山。“女記者”儘量努力結識蘇軍中的軍官,先是一個上尉,可上尉是個浪子,只想玩玩她。終於,她成功“勾搭”上了少校安德烈。少校是個受過良好教育、會彈鋼琴、目光深沉、外表冷漠內心豐富的男人,對她要求甚少,兩人之間竟產生了一種難以名狀的愛情。
戰爭終於結束了,蘇軍少校因為她而被上級處分、調走。她遠赴西伯利亞參戰的丈夫也回來了。然而,曾經深愛的丈夫因看了她的日記而無法面對這一切,嫌她骯髒、嫌她無恥,最後,厭惡地棄她而去。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女記者” | 妮娜·霍斯 | ---- |
安德烈 | Yevgeni Sidikhin | ---- |
格爾德 | 奧古斯特·迪赫 | ---- |
埃爾克 | 茱莉安·柯勒 | ---- |
亨格·索爾達特 | 塞巴·烏澤多夫斯基 | ---- |
弗里德里希·霍奇 | Rolf Kanies | ---- |
施特菲 | 桑德拉·惠勒 | ---- |
埃克哈特 | Rüdiger Vogler | ---- |
馬爾薩斯 | 喬迪絲·翠貝爾 | ---- |
威特 | 伊爾姆·海爾曼 | ---- |
伊凡 | Yvo Rene Scharf | ---- |
巴特曼 | 奧爾基爾德·魯卡斯瑟維克茨 | ---- |
Petka | Aleksandr Samojlenko | ---- |
Pockennarbiger Unterleutnant | Aleksei Poluyan | ---- |
Lisbeth | 伊莎貝爾·格斯切克 | ---- |
Ilse Hoch | Ulrike Krumbiegel | ---- |
Achtzigjährige Frau | Erni Mangold | ---- |
葛麗泰·馬爾薩斯 | 羅莎莉·托馬斯 | ---- |
沃爾夫醫生 | Hermann Beyer | ---- |
Likörfabrikantin | Maria Hartmann | ---- |
Buchhändlerin | Katharina Plaschke | ---- |
Buchhändler | Ralf Schermuly | ---- |
溫特夫人 | Eva Loebau | ---- |
Flüchtlingsmädchen | Anne Kanis | ---- |
Zündapp Junge | 馬克西姆·科諾瓦洛夫 | ---- |
馬斯查 | Aleksandra Kulikova | ---- |
俄羅斯士兵 | Simon Raphael Louwen | ---- |
迪希特 | Kirill Ulyanov | ---- |
Belästigte Frau | Andreina de Martin | ---- |
Hübscher Unterleutnant | Artur Kowalski | ---- |
Stiefelrusse | Hans-Peter Abts | ---- |
副官 | Romuald Makarenko | ---- |
賓德夫人 | Catharina Schuchmann | ---- |
Lenchen Hoch | Stella Kunkat | ---- |
Fünfzehnjährige | Lili Färberböck | ---- |
Erster Vergewaltiger | Oleg Chernov | ---- |
Sibiriak | Dmitri Bykovsky | ---- |
Volodja | Evgeny Titov | ---- |
德國軍官 | Wolfgang Ceczor | ---- |
Vierzigjähriger | Konstantin Vorobyev | ---- |
菲利克斯 | Louis Schuchmann | ---- |
Pfannenrusse | Dimitri Bilov | ---- |
阿納托爾 | Roman Gribkov | ---- |
Erster Kellerrusse | Igor Yatsko | ---- |
Anderopov | Samvel Muzhikyan | ---- |
Mongole | Viktor Zhalsanov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原著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服裝設計 | 視覺特效 | 布景師 |
---|---|---|---|---|---|---|---|---|---|---|---|---|
古恩特·榮巴赫 馬丁·莫茲科維茨 Bernhard Thür | Anonyma(匿名者) | 馬克斯·法貝爾布克 | Laura Mihartescu | 馬克斯·法貝爾布克 Catharina Schuchmann | Benedict Neuenfels | 詹恩.凱茲梅利克 Zbigniew Preisner | 愛娃·J·林德 | Simone Baer | Andrzej Halinski Uli Hanisch | Lucia Faust | David Laubsch | Manfred Lohmar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女記者”演員:妮娜·霍斯遊歷過12個國家、會多種語言的德國女記者。1945年4月,為了理想和未來她回到了家鄉柏林。她藉著會俄語,試圖向蘇軍長官請求幫助,希望那些受糟踏的柏林女人能得到保護。
- 安德烈演員:Yevgeni Sidikhin蘇聯紅軍少校。受過良好教育、會彈鋼琴、目光深沉、外表冷漠內心豐富的男人,他對主動“勾搭”上他的“女記者”要求甚少,兩人之間竟產生了一種難以名狀的愛情。戰爭結束後,他因為“女記者”而被上級處分、調走。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類型:原聲碟 創作者:Zbigniew Preisner 發行時間:2008年10月24日 參考資料: | 1 Anonyma - Prelude 2 Goodbye, My Friend 3 Berlin 1945 4 Fear 5 In the Gates of Hell 6 Anonyma - Faith 7 Between Life and Death 8 The Triumphant Hordes 9 Reaching Tomorrow 10 Anonyma - Hope 11 I Need to Survive 12 Prayer 13 The Next Day 14 Anonyma - Love 15 The Victors Ball 16 Catharsis 17 Goodbye, My Friend (End Titles) 18 Berlin 1945 - Reminiscene 19 We Will Never Forget 20 To Anonyma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
2009年4月24日 | 第59屆德國電影獎 | 金質電影獎-最佳女配角 | 伊爾姆·海爾曼 | 提名 |
金質電影獎-最佳聲效 | Manfred Banach、 Christian Conrad、Martin Steyer |
幕後製作
原著小說的時間跨度是從1945年4月20日到6月22日,只有兩個月。原著小說先是在作者的朋友之間傳看,被其中一位作家朋友Kurt Marek負責推薦宣傳,得以在20世紀50年代先後在美國、英國出版。在小說最初出版後,經由作者的要求下,封面上的署名為無名氏,以保護她的安全。直到她死後,其真實姓名Marta Hillers才被披露出來。電影製作從各個方面都儘量貼合了原著,比如小說作者在寫日記時是34歲,而妮娜·霍斯在拍攝電影時是33歲。
製作發行
製作單位 | 康斯坦丁影業、Tempus |
---|---|
發行單位 | 康斯坦丁影業(德國)、A-Film(荷蘭) |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細節 |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細節 |
---|---|---|---|
加拿大 | 2008年9月10日(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 德國 | 2008年10月23日 |
荷蘭 | 2009年1月15日 | 德國 | 2009年2月7日(柏林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09年4月(紐波特比奇國際電影節) | 德國 | 2009年4月24日(DVD首映) |
波蘭 | 2009年5月8日 | 美國 | 2009年6月6日(西雅圖國際電影節) |
丹麥 | 2009年6月26日 | 葡萄牙 | 2009年7月16日 |
美國 | 2009年7月17日(限量放映) | 芬蘭、瑞典 | 2009年10月7日(DVD首映) |
英國 | 2010年2月5日 | 英國 | 2010年2月28日(凱西克電影節) |
德國 | 2010年5月4日(加長版)(部分一) | 德國 | 2010年5月5日 (加長版)(部分二) |
德國 | 2010年5月10日 | 阿根廷 | 2010年11月4日 |
影片上映參考資料 |
影片評價
在看過的眾多二戰片裡,蘇軍始終是正義方的代表,《柏林的女人》卻徹底顛覆了這種印象——英勇善戰、保家衛國的正面形象。
面對戰爭中被強姦或輪姦而被殺或自殺的女性,德國和蘇聯對這段史實一直都諱莫如深。這似乎可以理解,因為對德國人來說是奇恥大辱,而對俄國則是犯罪控訴。戰爭,是一場毫無尊嚴可言的社交。影片在表現蘇軍的野蠻時觀眾依然能體會出導演的審慎與反思,片中多處在表現蘇軍報復性的瘋狂時,有意無意地通過當事者或局外人的嘴說出納粹在俄國的行為沒有最狠只有更狠。作為觀眾,既無法單純地同情柏林女人的無辜,也體會不到蘇軍報仇雪恨的痛快。內心的複雜,無以言說。(《井岡山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