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戲劇節在中國

柏林戲劇節在中國

柏林戲劇節與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英國愛丁堡藝術節並稱為世界三大戲劇節,是德語區一年一度最重要、規模最大的戲劇藝術節。比起另兩個戲劇節的娛樂展演的方式,柏林戲劇節更著重戲劇的專業性和體現當代的前進方向和最高水平。

2015年,吳氏策劃與柏林藝術節在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文化參贊陳平先生的牽線搭橋下簽署了五年的合作協定,於2016年至2020年連續5年在中國各地舉辦“柏林戲劇節”。每年,由中德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從當年“柏林戲劇節”的10部“最值得關注”的作品中評選出2-3部於次年出訪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柏林戲劇節在中國
  • 外文名:Theatertreffen in China
  • 出品人:吳氏策劃
  • 開始年份:2016
2016柏林戲劇節在中國,劇目介紹,演出信息,業界評價,2017柏林戲劇節在中國,劇目介紹,評審介紹,演出信息,

2016柏林戲劇節在中國

2016年柏林戲劇節落戶北京、上海,成為了一個表演藝術屆的大事件。此前並未有過德語戲劇集中在中國演出的先例,柏林戲劇節的這三部作品撼動我國的戲劇界,演出、工作坊、講座等多方位的整體策劃,讓觀眾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舞台世界。
2016年6月21日至7月9日,北京國家大劇院和上海大寧劇院輪番上演了三部原汁原味的德國劇目:《共同基礎》、《約翰 · 蓋勃呂爾 · 博克曼》和《等待戈多》。除了精彩的演出,“柏林戲劇節在中國”還舉辦形式多樣的戲劇節活動。近3000人積極地參與到了演出導賞、演後談、講座、工作坊等活動中。
吳氏策劃十分高興看到此次“柏林戲劇節”在中國戲劇界以及戲劇愛好者中所引發的熱議與關注——而這也是我們的初衷,即通過呈現德國戲劇發展現狀和活躍程度,展現戲劇的多樣性和表達的多種可能性,從而為中國戲劇的發展提供借鑑。

劇目介紹

  • 《共同基礎》
  • 《等待戈多》
  • 《約翰·蓋勃呂爾·博克曼》

演出信息

業界評價

“漢堡德意志劇院的《約翰·蓋勃呂爾·博克曼》,用超現實主義色調的舞台布景,鋪陳了一個陰冷和絕望 的戲劇空間,也讓一直帶有家庭倫理色彩的易卜生,顯得格外粗糲。”——《人民日報》
“漢堡德意志戲劇院演出的《約翰·蓋勃呂爾·博克曼》讓我著實吃了一驚,導演對景的使用和演員的要求 是非常到位的。”——戲劇編劇過士行先生《人人都需要遏哈特》
“縱觀這三部來自“柏林戲劇節”的作品,無論基於歷史事件的原創,抑或將名劇作新編,均能讓觀眾感受到藝術家在創作時的“天馬行空”。這一方面得益於德國包容開放的創作環境,更重要的是與創作者的 格局與才情密不可分。國內戲劇工作者如果希冀從中找尋參考坐標,不應盯著社會環境,相反需要打量自 身。”——戲劇評論梅生《京華時報》
“《共同基礎》繼承了德國戲劇敘事性的傳統,通過對於節奏流暢自如的把控,音樂與多媒體的蒙太奇組接,使演出具有了一種遊戲式的自由與靈動。演員身兼敘述者,不同角色及自我的多重身份,在快速轉換的場 景中迅速地跳進跳出,帶領觀眾穿越歷史的迷霧,進入他們對個體生命記憶的探尋之路,抵達他們隱秘的 個人情感世界。”——《戲劇藝術》
“《共同基礎》關注的是人們已經幾乎遺忘的近二十年前的波赫戰爭,喚起的是觀眾對民族認同、國家歸屬、個人對戰爭責任的承擔以及戰爭對個人生命的影響這樣的問題的思考,當然值得稱讚!”——《新民晚報》

2017柏林戲劇節在中國

劇目介紹

  • 《他她它》
《他她它》宣傳海報《他她它》宣傳海報
《他她它》改編自康拉德·拜耳作品的舞台劇。早在赫伯特·弗里奇(本劇導演)作為德國導演卡斯托夫劇團演員在柏林人民劇院表演的時候,他就已根據康拉德·拜耳的作品創作獨角戲了。康拉德·拜耳這位奧地利現代作家和詩人屬於維也納流派——一個由實驗藝術家成立於20世紀50年代先鋒派組織的代表人物。弗里奇十分崇敬拜耳的幽默感和他語言的巴洛克風格。似乎拜耳的作品只適合弗里奇喜歡合作的演員。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赫伯特·弗里奇攜其劇組成員以及英格·甘特領導的四位音樂家一起,在他設計的布景中演出了拜耳的作品。
演出著眼於拜耳的散文作品,同時也採用了作者的詩歌和戲劇作品中適合弗里奇戲劇探索的章節和篇章。本劇最傑出的價值在於其為拜耳的文字賦予了音樂,就像赫伯特·弗里奇常說的:文字是音樂,是節奏。劇團正是秉承這一理念對拜耳的文本進行了開創性的演繹。
《他她它》劇照《他她它》劇照
《他她它》不是一部常規性的戲劇作品。它既無情節亦無人物,甚至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台詞。取而代之的,是由擅長以文字做雜耍的奧地利作家康拉德·拜耳所創作的大量無法演繹的文章碎片、由其所自創的辭彙以及毫無意義的詩句所共同組成的一個狂亂且詩意的拼貼作品。他的文字是辭藻的斷隔,是抽搐的樂譜,是懸浮字母的大雜燴,是由此聯成的詩意旋律。
在德國最著名的當代戲劇導演之一赫伯特·弗里奇的執導下,文字化為肢體,肢體成為樂器。他將拜耳語言藝術中的音樂性轉化為樂曲和弦般具有多重分身的一個“我”,並以台上演員精湛的雜耍技巧配合英戈·金特(Ingo Günter)的現場音樂,創造出了一個非常個性的舞台現實。旋轉舞台被炫麗的紅黃藍三色所充斥,台上放置著一個誇張的擴音喇叭,演員以六十年代披頭士的造型亮相,以說代唱,以唱言說,將整個舞台空間幻化成一個巨大而閃亮的語言搖滾秀場。
然而,在這場看似只是滑稽亮點頻現的怪誕演出背後,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一個奇觀疊現的世界、一個看似拒絕細菌侵入的表象層面以及一場不為意義所捆綁的儀式。這是一個交流受到阻滯的世界,是一種意識形態缺失的被耗竭的語言。在這樣的語言世界中,每個個體只能遇到他自己的鏡像。
當舞台上的魔法褪盡,一場轟轟烈烈之後留下的唯有空虛和低落。我們能感受到的,是生活在戰後灰色年代的康拉德·拜耳對於“存在”本身提出的設問在當代的餘震。
作為“最值得關注的”十部作品之一,《他她它》受邀參加2016年柏林戲劇節。在由吳氏策劃主辦、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協辦以及大眾(中國)贊助的“2017柏林戲劇節在中國”項目框架下,柏林人民劇院攜《他她它》來京演出,並通過豐富多彩的公眾活動與觀眾交流。
  • 《國家劇院的絆腳石》
《國家劇院的絆腳石》宣傳海報《國家劇院的絆腳石》宣傳海報
利用德國巴登州卡爾斯魯厄國家劇院的員工檔案,導演漢斯·維爾納和戲劇構作雷吉娜·杜拉重現了該劇院1933年後,反猶太人歧視和解僱左翼自由主義戲劇家的過程。演員和觀眾圍坐在一張巨大的工作桌周圍。演員向現場目擊者念著檔案、新聞報導、回憶錄和採訪。周而復始的,他們加入了簡單的表演。
我們聽他們講述在卡爾斯魯厄,猶太演員、猶太提詞員以及藝術總監是如何被解僱、逮捕、流放以及自殺的。每位藝術家並非被簡單地處理成為受害者形象,而是被精煉、飽滿地塑造出來。
戲劇作品展現了一套官僚程式如何通過建立周密的司法程式,得以進行社會排斥和種族滅絕;如何通過引用相關法律條款、通過將歧視暗植入當地納粹報紙的煽動性文章中,將這些程式合法化;還有政府官員發出那些信函,告知猶太提詞員對她的解聘是合法的,看上去是何等的禮貌、形式上完美無缺……
《國家劇院的絆腳石》劇照 | ©Florian Merdes《國家劇院的絆腳石》劇照 | ©Florian Merdes
所有這些細節使這部戲劇作品像一部教科書似的告知人們,國家官僚體制如何“公正”地運行。
作為“最值得關注的”十部作品之一,《國家劇院的絆腳石》受邀參加2016年柏林戲劇節。在由吳氏策劃主辦、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協辦以及大眾(中國)贊助的“2017柏林戲劇節在中國”項目框架下,巴登州卡爾斯魯厄國家劇院攜《國家劇院的絆腳石》來京演出,並通過豐富多彩的公眾活動與觀眾交流。

評審介紹

2017年“柏林戲劇節在中國”召集6位評審,柏林藝術節主席托馬斯·奧伯倫德博士、中國駐德國使館文化參贊陳平、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院長柯理博士、戲劇導演孟京輝、柏林戲劇節聯合總監丹尼爾·里赫特、國家一級編劇、上海文廣演藝中心副總裁喻榮軍,繼續為中國觀眾帶來德國柏林戲劇節的精彩演出。
2017柏林戲劇節在中國·評審2017柏林戲劇節在中國·評審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
演出地點
演出劇團
演出劇目
2017年6月7日(周三)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團
德國柏林人民劇團
《他她它》“der die mann”
2017年6月8日(周四)
2017年7月7日(周五)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多功能劇照
德國卡爾魯斯厄巴登國家劇院
《國家劇院的絆腳石》Tripping Stones State Theatre
2017年7月8日(周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