柄鱗短腸蕨

柄鱗短腸蕨

柄鱗短腸蕨(學名:Allantodia kawakamii (Hayata) Ching)是蹄蓋蕨科短腸蕨屬植物。生於海拔1 700-2 400米的山地陰濕常綠闊葉林下溪溝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柄鱗短腸蕨
  • 拉丁學名:Allantodia kawakamii (Hayata) Ching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亞門:真蕨亞門
  • :薄囊蕨綱
  • :水龍骨目
  • :蹄蓋蕨科
  • :短腸蕨屬
  • :柄鱗短腸蕨
  • 分布區域:台灣及雲南東南部,日本南部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相似植物,

形態特徵

常綠中大型陰濕常綠闊葉林下植物。根狀莖橫走,黑褐色,直徑達1厘米,先端略被緊貼的鱗片;鱗片褐色或黑褐色,闊卵狀心形,以基部彎缺處著生;葉近生。
柄鱗短腸蕨
葉子形態
育葉長可達1.7米,葉柄長達80厘米,直徑大8毫米,深禾稈色,早期密被具長柄的鱗片;鱗片卵狀或長卵狀心形,褐色或栗色,有光澤,全緣或邊緣略有稀疏小突起,以心形基部彎缺底著生於長柄先端,易脫落;鱗片柄鮮時線狀圓柱形,乾後略扁,褐色,鱗片脫落後呈粗毛狀,均向下反折伏貼於葉柄;葉片三角形,長達90厘米,寬達70厘米,羽裂漸尖的頂部以下二回羽狀-小羽片羽狀深裂至全裂;側生羽片達15對,互生,斜展,常略不對稱(下側小羽片稍長),頂部羽裂漸尖,下部羽片矩圓闊披針形,有柄,基部1對最大,長達50厘米,寬達20厘米,柄長達4厘米,接近頂部的幾對披針形,有短柄至無柄;下部羽片的小羽片達15對,互生,平展,矩圓披針形、披針形或長卵形至卵形,先端長漸尖、漸尖或急尖至鈍圓形,基部闊楔形或下側淺心形,有短柄或無柄,一回羽狀深裂至全裂或裂片再分裂(羽狀淺裂至半裂);下部小羽片不對稱(下側中部裂片較長),其餘的近對稱;小羽片的裂片達10對左右,互生,近平展,矩圓形,先端鈍圓,邊緣有少數粗鋸齒或羽狀淺裂至半裂;葉脈上面不明顯,下面可見,一至二回羽狀;小脈斜向上。多數二叉,少數羽狀或單一,小羽片二回羽裂時,在末回裂片上小脈達3對,二叉或單一。葉草質,乾後上面灰綠色,光滑,下面淺綠色,沿葉軸、羽軸機小羽片中肋有少數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基部心形的淺褐色膜質小鱗片。
孢子形態
孢子囊群矩圓形,在小羽片的裂片上達7對,多單生於小脈上側,下端緊靠裂片主脈,在裂片基部上側一脈有時不整齊雙生於基部上下兩側;囊群蓋淺褐色,矩圓形,膜質,全緣,成熟時拱脹,從外側張開,或從背部不規則破裂。孢子近腎形,周壁透明,有時形成少數褶皺,表面有少數顆粒狀紋飾。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 700-2 400米的山地陰濕常綠闊葉林下溪溝邊。

分布範圍

分布於台灣(台北、宜蘭、新竹、花蓮、台中、嘉義、南投、高雄、屏東)及雲南東南部(西疇、麻栗坡、屏邊、金平、元陽、綠春)。日本南部(屋久島)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台灣(嘉義阿里山脈之塔山)。

相似植物

本種及獨龍江短腸蕨 A. dulongjiangensis W. M. Chu, 葉柄和葉軸生有具長柄的鱗片,在蕨類植物中極為罕見。由於長柄先端的鱗片容易脫落,殘留的鱗片柄曾被一些學者誤認為毛狀鱗片 (piloso-squama) (B. Hayata 1914. Ic. Fl. Form. 4) 、剛毛(伊藤武夫 昭和51年, 台灣植物圖說,續卷 M. Ogata 1933. Ic. Fil. Jap. 5) 、一種狹披針形或刺狀披針形鱗片 (M. Tagawa 1959. Col. Ill. Jap. Ptend.: K. Iwatsuki 1992. Ferns & Fern Allies Jap.) 、線狀披針形鱗片 (C. E. DeVol et C. M. Kuo 1975. in Fl. Taiwan 1) 及線形鱗片(T. Nakaike 1982. New Fl. Jap. Pterid.) ,採集和鑑定標本時應予注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