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瑞英
- 別名:果蔬奶奶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26年
名字由來,走紅網路,網友熱議,老人心愿,老人兒子,相關文章,
名字由來
2011年7月,在北京在馬甸橋下的地下通道里擺攤兒賣菜的一位老奶奶周瑞英,成為了網路上的熱門人物,很多居民在下班時都會刻意路過給她捧個場。她在網上被網友們稱為是“果蔬奶奶”。
走紅網路
最先發現果蔬奶奶的是網友“程小撐”,她在網上發了一條微博,說,在馬甸橋地下通道賣菜的老奶奶,為了上班的人方便,每天都把菜摘好了再拿來賣,一直到晚上十一點才收攤。估計老奶奶已經七八十歲了吧,老奶奶說自己的老伴已經去世了。希望有下班經過這裡的同學都去照顧一下她的生意,這樣她也可以早點回家了。
微博里還配有一張白髮蒼蒼的老人站菜攤前揮手的照片。這條微博發布之後立即引發了網友的強烈關注。網友們也把這位賣菜的老人親切的叫做“果蔬奶奶”。
網友熱議
網友程小撐的微博發布之後,立即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這條微博已經被轉發了五萬多次,五萬多名的網友跟帖留言。網友“古溪琴江”說,尊重靠自己勞動掙錢的人,自立自強的人,無論貧窮富有,無論年少耄耋,總是讓人內心油然而生對他們的尊敬。還有網友說,自己每天都路過馬甸橋,老奶奶菜賣得很便宜,還經常將零頭抹掉,還一毛一毛地找錢。不過他發現最近去果蔬奶奶的菜攤前去拍攝的人越來越多了,也希望大家能夠在不影響老人生活的前提下,儘自己的力量來幫助老人。
老人心愿
2011年,果蔬奶奶85歲,幾年前,她的老伴因患癌症不幸離世。為了不給兒女們增添負擔,老人在地下通道內擺出了地攤,一開始只賣野菜,後來慢慢增加了西紅柿、黃瓜、油桃、香蕉等時令果蔬。自從網友程小撐的微博發布之後,如今每天都有不少的網友特意來到老人的菜攤前買菜。周瑞英說,自己想等賣菜有點兒積蓄後完成三個心愿:一是配一副眼鏡,能更多地看清大家的面孔;二是買一個助聽器,能聽清楚顧客們說的話;三是想鑲幾顆牙齒,能把飯菜更好地嚼爛,吃得更香一些。
老人兒子
還不到6點,由於還沒到下班高峰,周奶奶墊了張報紙,坐在自己的攤邊與記者聊起了自己的家人。老人聽力不好,據她說,是年輕時候得了一場病所致,跟人說話時,老人會把左耳貼到別人嘴邊。
之後,周奶奶的兒子在國外娶妻生子,“30多年了我只見過他一回,就是他爸去世的那年”,老人低著頭不斷念叨著,老伴在3年前因為肺癌去世了。談起為什麼不叫兒子回來陪她,老人擺擺手說:“回來一趟太貴了,我自己能活。”在對話中,每次談到兒子,老人的語氣和神態明顯低落很多。老人還補充說自己年輕時還生過一個女兒,但很快就送人了。
相關文章
寒冬里夜晚賣菜的老人
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從馬甸橋東的南北地下通道經過時,便會見到一位老人。老人總是依偎著通道的西牆而坐,身子的右邊立著個裝有滑輪的小簍子,面前擺了個不太顯眼的小攤,且不過是些普通的菜蔬,菜也很少。整整一個冬天,老人傍晚的時間幾乎全部是在地下通道度過的。
老人白髮滿頭,戴著一頂很單薄的帽子。歲月在老人的臉上布滿了一道道深淺不一的皺痕,她的眼眶塌陷的不輕,僅能看到一副充滿憂鬱不安的黑眼球。凜冽的風毫不留情的刮過,通道的地面上散著凍人的氣息,腳走著便覺感涼氣逼人。老人繾綣著身子坐著,她的小攤和菜簍把她緊緊的圍住。但凡有人打她身邊走過,老人便會叫喊兩聲,賣菜,白菜菠菜蘿蔔。老人的喊聲很沙啞,也很響亮,仿佛她的聲音里充斥著哀求,充斥著對生活無奈的訴諸,充斥著人生的艱難。細細看老人的眼,她的眼睛是濕潤的。
每每經過馬甸橋地下通道時,大概都是晚上七點半左右,回回都能看到老人。有幾次因為加班,回家比較晚,走到馬甸橋已經有十點了,仍舊看到老人依然在那裡賣少許的菜。我的心裡格外的不是個滋味。我住的地方離馬甸挺遠的,公車里又擠的厲害,且家中又不缺菜,因此很少關照過老人的生意。想起來,我的心裡邊一直覺著有幾分愧意。記得自己小時候,姥姥住在我們家裡的時候,母親總會把做得最好的飯菜端給老人吃,不許我吃,我還很抱怨。母親卻說,老人養孩子不容易,一輩子不捨得吃不捨得喝,好的用的全給孩子了,老人或許吃完這頓飯,就沒吃下頓飯的機會了,你還很小,以後有的是時間吃好東西。
我不是一個善於言談的人,膽量也不是太大,向來極少和生人說話,故未過問賣菜老人的事情。公司同事小李在大學是學新聞的,相對比較健談,於是我便把老人賣菜的事情說給了她聽,她滿懷同情心的和我一處去問候賣菜老人的生活情形。在老人地攤前,我隨意挑了個菜花,老人小心翼翼的拿出一隻小拉秤給我選的菜稱了重量,我趕緊拿出幾元錢遞給老人。小李和老人輕聲的搭起了話,老人的右耳聽不見,於是小李便提高了聲音向老人簡單的提出一些發問。我側蹲在旁邊傾聽著老人的訴說。
從老人的話語裡,清晰的聽到老人已是八十四歲高齡。老人姓周,是從舊社會生活過來的人。老人原來有兩個孩子,因為家裡窮困不堪,不得已送給人家了一個孩子,留養一個兒子。老人的老伴先時做過幹部,日子勉強過得去,兩人辛辛苦苦把兒子撫養成人,兒子讀完大學,又讀了研究生,讀完研究生又讀了博士,最後去了美國留學,好像獲了個不錯的學位。不知道在國內是不是找不到相應的工作,還是他故,老人的孩子留在了美國,似乎在美國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娶了媳婦,在家裡儼然成了“家庭煮夫”,相婦教子來著,等到三十年退休後衣錦還鄉再榮回北京故土。老人掐手一算,兒子去國外已經整整二十七年。還有三年兒子便能退休還家,老太太嘴裡念叨著。
我們問老人,您孩子每年都回來看您么,老人搖搖頭,答說沒有。又問道您兒子多長時間來看您一回呢?整整二十七年了,她的兒子從國外只回來過一次,那是老人的老伴去世,老人打電報,兒子才從美國匆匆忙忙的回來,臨走給老人留下了兩千元美金。老人的兒子沒有給老人奇過丁點生活費,自老伴去世後,老人一點退休金也沒有,在大城市生存成本非常高昂,老人的生活由此而每況愈下,十分拮据。
老人曾經去有關部門申請過低保,因為老人是有兒子的,低保始終沒有申請下來。老人在最窮困的時候去挖野菜賣來維持生活。有個好人是個女子,老人記得格外的清楚,那個女自買過她的菜,也詢問過老人的情況。當女子得知老人生活很艱難時,女子主動的去幫老人申請低保,就是因為老人有兒子,不符合政策規定,低保對老人已是遙遙無期。
老人說自己也要生活呀,只能靠自食其力了。老人走大老遠的路,去購菜,拉著沉甸甸的簍子,在從馬路上搬到四米深的地下通道,那菜簍的菜兒加起來也有四五十斤重啊,這么大年紀的老人哪能經得起上上下下的折騰。老人為了能夠生存,終還是把所有的苦與痛都隱忍了下來。地下通道里是不允許擺小攤子的,每回城管執法把小商小販們驅攆走,但會對老人開恩一把,倒不曾趕過老人。老人對在那裡值班的保全人員都十分的感激。老人將菜賣給了他人,她自己卻從來沒有捨得吃過好青菜。老人每天能吃的僅僅是喝棒子麵,散上一點最爛最差的菜葉子。面對老人如此困苦不堪的生活,我們不敢再深問下去,生怕勾老人心酸的回憶,那會令老人更加的痛苦。
老人在馬甸附近有自己的家,家裡只有她孤零零的一個人。房子並不大,但是自己的,那是老人老伴還活著的時候花五萬塊錢買下來的。如果沒有那個可以為老人避風的小屋,老人或許也活不到今天。
老人的房子眼下設若是賣了,至少值五六十萬。她完全可以把房子賣掉,把錢交付給敬老院,讓敬老院來為她養老,她也可免去每一天在風雨里夾行奔波的辛苦。但老人沒有那樣做。老人一輩子過慣窮困日子,什麼都珍惜,不敢輕易浪費。房子如沒有了,那無疑是要了老人的命。老人嘴裡的一句話,我聽的很清楚,要把房子留給兒子,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在外漂泊一生,回到故土連個家都沒有。
老人的兒子沒有給老人寄過錢,老人沒有一句埋怨,說錢要是寄錯了,多不好啊。老人的兒子二十七年沒有看過老人一回,老人沒有一句埋怨,孩子回來一趟需要花兩三萬美金,他也沒工作,多困難啊。
快過年了,天是冷到了極致,老人依然在賣菜,她內心深處又無時無刻的想念著自己的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團聚,還要在等整整三年嗎……
作者:王晨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