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強(二十世紀30年代較為活躍的詩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林英強(1913-1975),廣東梅縣楊桃墩(今梅州市梅江區金山街道)人,是二十世紀30年代較為活躍的詩人。其詩歌創作是從追隨李金髮象徵主義詩風開始的;民族危難之際,他創作了大量的抗戰散文詩。他與多位詩人如戴望舒、施蟄存、郁達夫等均有交往。三十年代在上海、北京、天津、香港等地報刊上發表大量詩作。曾在上海《現代》《新時代》,香港《紅豆》《今日詩歌》,北平《小雅》、南京《橄欖》等刊物發表新詩和散文,出版《蝙蝠屋》《麥地謠》《驄馬驅》等詩集。

林英強與李金髮、陳江帆、侯汝華、杜埃、樓棲、黃藥眠等客籍現代詩人一樣,與香港文壇交往密切,在香港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林英強也被列為“香港詩人”。1939年移居南洋,1975年12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英強
  • 民族:漢族
  • 籍貫:廣東梅縣
  • 出生日期:1913年
  • 逝世日期:1975年
  • 代表作品:麥地謠、蝙蝠屋、驄馬驅
人物經歷,人物作品,作品風格,

人物經歷

林英強,梅縣楊桃墩人,先後就讀於梅縣東山中學廣州中山大學,在梅縣時,林英強和侯汝華、廖宗灝、劉果因、楊青萍、陳廉觀、黃偉強等友人創辦了“七星燈”文學社,並在《梅縣民國日報》副刊 “七星燈”發表了不少新詩、散文、小說等文藝作品,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其時,林英強還在《梅縣日日新聞》擔任副刊編輯。
在民族危難時刻,林英強積極投身抗戰宣傳工作。“七七”事變後,林英強曾出任《陣中日報》隨軍記者,寫了很多前線戰士奮起抗日的報導,後回廣州擔任《星期報》總編輯。更重要的是,林英強也創作了大量的抗戰散文詩。1940年結集為《麥地謠》,在上海文藝新潮社出版。其中,《射擊手歌》《盧龍塞上》《苗徭之歌》反映出全面抗戰的吶喊,歌頌少數民族為祖國戰鬥的壯烈情懷,開拓了散文詩的新題材。
1938年1月,林英強、侯汝華在廣州創辦了以刊登抗戰題材詩歌為主的《東方詩報》,李金髮、劉白羽、李心若、羅清楨等也曾在該報發表作品。
1939年,林英強移居南洋,在《馬華日報》擔任國際新聞編輯兼副刊主編、社論委員。自1949年開始,擔任馬來西亞《中國報》副刊主編,當了26年編輯,編過“文戈”“展望”等文藝副刊,也兼任該報資料室主任,培植了不少文學青年。1971年,擔任“南方叢書”總編輯兼發行人。戰後,林英強比較少寫詩,潛心研究南洋民俗和文化藝術,著有《馬來亞新志》《東南亞風土與藝術》《馬婆土著民俗研究》《在南方的天下》《東南亞華人社會》等。
在南洋期間,林英強與著名現代文學家、革命烈士郁達夫交往密切。郁達夫1938年到南洋後,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鬥爭,熱情參與馬華文學運動,主編《星洲日報》《星洲晚報》《檳城日報》等報副刊,發起組織南洋學會,並擔任星洲文化界抗日聯合會主席。為此,郁達夫與同在新馬報界任職的林英強有了較多往來。1939年11月,林英強寫信給正在國內主編《陣中日報》的碧野(大埔人,現代作家、散文家),信中提到:郁達夫應武漢合唱團之請,偕夫人到吉隆主持《原野》(曹禺創作話劇)公演開幕禮。會見時,受碧野之託,林英強轉交給郁達夫的約稿信,請他為《陣中日報》撰稿,郁慨然應諾。
郁達夫自書一篇《青島雜事詩》送給林英強:“一將功成萬馬喑,是誰縱敵教南侵。諸君珍重春秋筆,記取遺民井底心。”落款為:“英強兄正,郁達夫(印)。” 1974年8月,林英強出版生前最後一部著作《郁達夫先生及其作品》,評價了郁氏生平傳略、文學成就以及抗戰救亡的貢獻,並收錄了郁氏的部分作品和一生著作詳目,對研究郁氏的生平著作有可貴參考價值。同時,林英強將郁氏題贈的詩作印在封面上,作為友誼的永久紀念。

人物作品

在上海出版過詩集《麥地謠》《沙漠船之旅歌》《驄馬驅》等,詩風受李金髮等象徵詩人影響。1939年一直旅居南洋,研究南洋民俗和藝術,並編輯報刊,培養了許多文學青年。著有《馬來亞新志》《東南亞風土與藝術》《馬婆土著民俗研究》《在南方的天下》《東南亞華人社會》等。
林英強曾在香港居住和創作,也在香港《繽紛集》《今日詩歌》《時代風景》《紅豆》《南華日報》《大眾日報》等發表了不少新詩和散文。如:1933年創刊的《紅豆》,被稱為“香港文學期刊中最具文學色彩和學術氛圍的一份刊物”,其最值得關注的《詩專號》發表侯汝華、李心若、路易士、林英強、陳江帆等詩人的20多首詩作;1934年9月創刊的《今日詩歌》是香港最早的詩歌刊物之一,只出一期,始創號發表了林英強的《無名的歌篇》和李育中、戴隱郎、侯汝華、劉火子等12人的詩作;1935年1月《時代風景》初創號發表了林英強的《俠士詠》。此外,林英強詩集《蝙蝠屋》《淒涼之街》《驄馬驅》等,在香港新詩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作品風格

1934年9月,香港《今日詩歌》發表戴隱郎的《論象徵主義詩歌》,詳細介紹了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源流和特色,並明確指出“李金髮、施蟄存、侯汝華、林英強、鷗外鷗、林庚為中國象徵主義詩人”
林英強的詩歌創作,可以說是從追隨李金髮象徵主義詩風開始的。李金髮對林英強的詩作推崇備至,他在《序林英強的》中說:“詩之需要image,猶人身之需要血液。現實中,沒有什麼了不得的美,美的蘊藏在想像中,象徵中,抽象的推敲中,明乎此,則詩自然鏗鏘可誦,不致‘花呀月呀’了。林君的詩,似乎深知此道,有時且變本加厲,如創造出一些人所不常見的或康熙字典中的古字在詩中,使人增加無形的神秘的概念。”
林英強的詩作,帶有明顯的李金髮風格,抽象隱晦,“審醜”意識強烈,甚至在形式上也有明顯的痕跡,“之”字使用頻繁。再如《落葉》:“心之索寞/葉之落閒階之蕭索/殘葉重壓之於病弱之薔薇/季節之車旋轉之亂轍/蜘之網之網斷了/殘葉之剪之無情之贈。”可以說,到了無“之”不歡的地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