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卿(一八七六~一九四八),福建福州市西郊鳳尾鄉人。夙嗜詩書畫,師從壽山石雕“西門派”高手陳可應學習薄意雕刻。他天資聰穎,刻苦鑽研,未弱冠就小有名氣。自感藝術功底薄弱,為了專攻薄意,帶著更大志向,暫放雕刀,轉而拜師學習水墨畫,從中領會中國畫的筆意、章法和畫理。後又從古代石刻和畫像磚中尋找靈感。歷時五年,學有所成,自覺融會貫通之後,才又重操舊業,專攻薄意,並將其推上巔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清卿
- 出生地:福建福州市西郊鳳尾鄉
- 出生日期:1876年
- 逝世日期:1948年
- 職業:藝術家
人物簡介,人物軼事,“薄意”雕技,作品解析,西門薄意派,他人評價,名望聲譽,風格特點,作品題材,人物性格,畢生總結,
人物簡介
林清卿,閩侯縣西門外鳳尾村(今福州郊區洪山鎮鳳湖村)人。鳳尾村是福州壽山石雕“西門派”中心。林清卿自幼對“西門派”石雕藝術耳濡目染,興趣濃厚,在農閒時,常到各家觀摩求教,刻意學習,漸入門牆。鄰居陳可應特別著意教他“薄意”技法。林清卿又自有繪畫基礎,因此技藝大進,聲譽日隆,被稱為“西門清”,為“西門派”中的一名主將。 民國37年(1948年),林清卿因病逝世,享年72歲。
人物軼事
林清卿對石雕藝術精益求精。為了更充分發揮“薄意”藝術的特點,他時至中年,還到城內向一位畫家學習中國畫,同時致力於篆刻、碑帖、畫像磚等藝術的研究,熔中國畫的立意構圖、篆刻刀法的韻味及詩的玄妙意境於一爐,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新“薄意”石雕藝術,使“西門派”的雕技達到更高的頂點。林清卿不但技藝高精,而且態度嚴謹,為了創作《羲之愛鵝》,他特別到街上買了一隻鵝回家放養,便於日夕觀察,“胸有成鵝”,然後才揮筆作圖,奏刀刻石,果然出類拔萃。
“薄意”雕技
林清卿“薄意”雕技的最大特色是“因材施藝,巧掩瑕疵”,凡石料色澤愈雜,裂紋愈多,他的構思就愈見奇巧,如《松鼠葡萄》就是巧用芙蓉石面上的砂點,刻成松鼠的眼睛,有“點砂成睛”之妙。同代的金石書畫家陳子奮欣賞他的作品說:“難得在利用石之病,而反見天然”。他用刀如筆而勝於筆,奏刀稱“畫石”,非“人之畫紙能及也,是石以畫傳者”,天衣無縫,妙趣橫生。
林清卿的石雕題材廣泛,彌勒、人物、山水、花鳥、魚蟲無所不及,如憨態可掬的羅漢,“羲之愛鵝”、“米芾拜石”、“赤壁夜遊”、“八仙過海”、“落日歸帆”、“蘆雁葦塘”、“密林深壑”、“梅雀爭春”、“荷塘鴛鴦”、“黃菊雛雞”等等,皆詩意濃郁,情趣盎然,風靡一時。
作品解析
林清卿的作品無所不及,尤以薄意為多。印邊浮雕刻得很靜,富有書卷氣,可以讓人讀出詩意。無論繁簡皆注重畫理,講究筆墨。而且內容豐富,取材廣泛,人物、山水、花鳥、魚蟲無所不精。人物雕刻,他尤喜以膾炙人口的古典文學、民間故事為題材,諸如東籬採菊、踏雪尋梅、米顛拜石、羲之愛鵝、達摩面壁、竹林七賢、八仙過海、香山九老、笑彌勒、等等。雕刻山水,他喜選用裂紋較多的石料,視曲度勢,慘澹經營:或描繪萬里晴空、落日歸帆;或表現重巒疊嶂、密林深溪;或刻劃浮雲繞樹、飛泉出澗。宛如意境幽遠的山水畫。四時花鳥,他多選梅雀爭春、荷塘鴛鴦、黃菊雛雞、群仙獻壽等,於清潤中見艷麗。更耐人尋味的是草蟲小品:數根蘆葦、幾葉翠竹、雙蝶飛舞、蜻蜒婷立,寥寥數筆,尤見精神。其色質潔淨純正的佳石,因構思巧妙更錦上添花。遇多裂瑕疵,能利用石之紋理及裂痕,配以花卉、山水,工巧天成。因材施藝,巧掩瑕疵,是其藝術的又一特色和成就。陳子奮《頤諼樓印話》評價他的薄意“花卉之嫵媚生動,雖寫生家罕能及。山水竹木,亦靜穆深厚。難得在利用石之病,而反見天然”。觀賞過他作品的人,都會有同感:凡石料的色澤愈雜、裂紋愈多,他的構思就愈精妙。
西門薄意派
“精巧絕倫,真能用刀如筆,在楊(璇)、周(彬)二家別開生面者。” “花卉之嫵媚生動,難寫生家罕能及,山水竹木,亦靜穆渾厚,難得在利用石之病,而反見天然。” 這是龔禮逸和陳子奮先生對林清卿薄意藝術的評價。林清卿將中國畫的畫理與墨韻溶於薄意創作之中,開創了薄意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近代壽山石雕極有影響的藝術大師。 林清卿藝術的道路很有傳奇的色彩,其想法往往與常人不同,對藝術的專注與苦苦探索的精神特別令人欽佩。他從小愛誦詩繪畫,年長後才藝雙全。他棄幕僚之職,不走仕途發達之路,全心投入壽山石雕薄意藝術,他師從潘玉茂弟子陳可應多年,熟練掌握了薄意技藝,名氣漸出,已有可觀的收入。然而他不滿足於薄意技藝的現狀,毅然放下雕刀,另外拜師學習國畫,此舉不為同行理解,又被視為“ 怪人” 。其實,林清卿的目的很明確,他認為要提升薄意藝術的層次,只有從雕外學雕,吸取中國繪畫藝術的養分,將畫理融於薄意之中;並借鑑古代石刻、畫象磚以及竹雕留青法的藝術,才能豐富與發展壽山石的薄意藝術。他的這些思想,在他後來的藝術實踐中不斷發展,促使他取得輝煌的成就。
他人評價
丹青學就刀重握,薄意舊容換新顏。一位壽山石雕的老前輩講:林清卿學畫出師後的第一件作品,是刻一棵黃黑二重皮的田黃石。他反覆相石,決心創出新意,先擬作《滄浪濯足圖》,在田黃石上畫了又畫,總不能盡意。後改變初衷,運用國畫筆法在黃皮上畫一叢竹子,黑皮上繪兩隻爭食的雛雞,僅僅利用兩重薄薄的石皮,精心雕刻了半個多月。這件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藝術品,筆墨韻味濃厚,清新絕倫,很快就被上海客商重金求購。一時求者日眾,林清卿名重當時,被推崇掃西門派的領袖,人稱“西門清” 。林清卿生逢其時,此間壽山頻頻出產都成坑與鹿目格等優質石料,美石配好工,而高貴的石料也促使其技藝的不斷提高,真是天助人也。正當林清卿努力開拓薄意藝術的新境界時,他的道路出現了轉折點。福州螺州人陳叔常(陳寶琛之孫)從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回榕,陳先生不善交遊,沉湎於藝術,平時交往者惟吳任之、陳子奮、潘主蘭等書畫界名流,經他們的介紹結識了林清卿,相見恨晚,遂成忘年之交。陳先生世代嗜好壽山石,收藏甚豐,常請清卿雕刻薄意。後來陳先生覺得往來不便,聘請清卿居住院府創作,這種做法福州人謂之“秀工”。陳府常有文人與藝界名人往來,林清卿得與交往,從中得益匪淺,藝事愈進。作品的文化內涵愈加豐富。此間,陳之叔父陳懋師十分讚賞清卿的技藝,將珍藏的一顆重近半斤的烏鴉皮桔皮紅田黃石,請清卿雕刻。清卿見是田坑上品;傾全力而為之,經兩個多月刻就《夜宴桃李園》,工料雙絕,精美異常。清卿自認為是平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特別刻上“ 清卿” 二字,見之者莫不讚嘆稱奇,陳懋師更是心愛之極。後陳家逐漸破落,家中人瞞著他將此石抵押當鋪,老人知道後十分傷心,終日抱怨,幸得其婿出資贖回。然而此石劫數難逃,在“文革”中遺失,成為一大憾事。
名望聲譽
林清卿在陳府創作了許多精品傑作,使他的聲譽更高。數年後,陳叔常外出謀事,清卿回到家中,很多石賈爭相請他雕刻,任其出價,然而他不以金錢為重,一心想再當“ 秀工” ,可常與文人交往。果然,不久後他又被吳元先生請去當“秀工”了。吳元是福州著名的“回春”藥店的老闆。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壽山石收藏家。他對林清卿十分尊重,經常在家看其創作,或談論題材,或研究布局,有時暢談通宵達旦,有時幾天不動一筆一刀。林清卿要刻“ 羲之愛鵝” ,吳元親自上街買了一隻大鵝養在後院,供他觀察寫生。吳府的小客廳專供藝界朋友聚合,清卿也經常與他們一起論藝,如此數年,林清卿的技藝愈加爐火鈍青。他在吳府創作了許多薄意精品,現在部分收藏於福建省博物館。
風格特點
林清卿的薄意雕刻具有創造性的藝術風格和特點,無論相石、勒線、剔地、開睨等,都有獨到之處。創作時,他先將石材整理磨光,隨時把玩,構思設計。他說:“刻當相石,凡石色巧則宜花卉;凡石呈裂痕則宜山水;以盡石勢。下刀之先心開一境,以盡畫意詩情。” 又云:“ 薄意創作以花卉最難,妙在善配巧色;次則山水,以意為之,取其神遠;再次則人物,剔透為精。” 相石是創作的開端,構思是否精妙已決定了作品的成敗。
相石繪就圖稿後;用尖刀勾勒全圖,謂之“ 勒線 ”。林清卿的勒線落刀準確,頓挫起伏,勒出筆墨的韻味,然後按景物的遠近進行剔地分層。剔地的厚度很講究,深一點有流俗的刺手感;淺一點又失去了立體感,林清卿剔地的厚度真正是恰到好處。剔地的用力也很關鍵,如用半圓刀,景物不夠清晰;如用平刀,景物與底地呈直角又火氣太重。林清卿多用小圓刀剔地,使景物既明顯又使底地成為有機的依託。運刀時正側轉折,時緩時疾,隨心所欲。他對某些細節的特殊處理最見功力,如樹枝頂端的 “頓筆” ,竹葉尖部的 “回鋒” ,水邊堅挺的蘆草,精妙至極,至今無人能夠模仿。林清卿最講究底地的平整,連樹幹疤節與花葉蛀洞的小底地都非常之平,讓人看起來虛靈清晰,富有空聞感。這種剔地效果難倒了古今多少藝人,也成為許多行家鑑定林清卿作品的主要依據。
林清卿對薄意景物表面的刻劃更是別開生面,對樹幹疤節、花瓣花葉、人物的結構與衣紋等均以小圓刀開睨,運刀疏密有致,刀筆生花;對煙、雲、山石等則用圓刀或半圓刀,刀法圓順渾樸,剛柔相濟,左右逢源,而對寫意的竹葉、蘆草等多保留光面,竹葉的尾部有意與底地相融,更有墨趣與立體感。他刻水紋的功力也特別令人欽佩,廖廖數刀,無論刀位、長短、疏密都絲毫不能更改,真是有如神助。
壽山石天生麗質,然而難於完美,常有格、裂、斑點等缺陷,如何因材施藝,巧掩暇疵 ,藝人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力。林清卿在這方面的造詣尤為精湛,在他的作品中常可看到這種技巧的表現,如將散亂的斑點刻作點點梅花,將凹陷的蛀洞刻成假山石的空洞,正是“反見天然” 。
作品題材
林清卿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題材十分廣泛。松、竹、梅等許多畫家反覆描繪的傳統題材,難有新意,而清卿卻能別出心裁。他刀下的梅花老乾彎折蟠曲,新枝長而挺直,給人以孤芳冷潔向春風的感覺,他的薄意菊花常在岩石邊迎風怒放,有股不畏秋風的豪情。再如山、石、雪等人們熟視無睹的事物,一經清卿刀筆的點畫,總是特別新穎奇妙,令人 陶醉心怡。在人物方面,林清卿最常刻的是蘇東坡的題材,如 “游赤壁” 、“東坡賞硯”、“虎溪三笑”等,無不神情畢肖,韻味無窮。由此也可看出他對蘇東坡的人生觀十分欣賞。
省博物館收藏的一枚林清卿的《秋山行旅》薄意章,在小小的畫面上,天高雲淡,古木蕭疏,棧橋橫臥,酒肆數間,外有小二招呼客人,內有酒客開懷暢飲。四位騎驢者與三位挑夫正在行旅中,人物的神態互相呼應,主景與背景疏密有致,每一個細節都惟妙惟肖,真可謂 極精微致廣大 ,知怪乎著名畫家熊文鏞驚嘆:“ 清卿畫石非人之畫紙所能及也,是石以畫傳者。”
人物性格
畢生總結
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林清卿無疑三者皆得,過人的天分更兼有孰著與勤奮,終成藝壇巨匠。林清卿開拓了薄意藝術的最高境界,為壽山石的藝木寶庫增添了絢麗的光彩。壽山石雕正是由於有諸多傑出的藝人,如林清卿者,一生全身心投入、艱苦探索、精益求精,才有今天的輝煌燦爛。林清卿的藝術成就成為人們至今不可企及的典範,他的藝術精神永這激勵著後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