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宗譜文獻選集及譯文

《林氏宗譜文獻選集及譯文》是2016年12月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海。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國史、方誌、宗譜是中華民族史籍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三者之間可以互相印證、互相補充,都有保存歷史、教育人民的作用。何況,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許多是起源於家族、宗族,進而推廣、完善於全中華民族。因此,宗譜和國史、方誌一樣受到國家和地方的重視,更是宗族的家傳至寶。
林氏宗譜正如明朝禮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葉向高所言:今國內有名望的家族首推閩,閩首推莆田,莆田首推林氏。林氏宗譜記載了歷代祖先的光輝德業,內容豐富、篇帙浩瀚,系統地記敘了林氏宗族的世代傳承,上繼祖宗、下延子孫,確有真實的根據;科第出處、宦績履歷,都有確鑿的地方。皇帝的封賞,明白得如同天上的太陽和星星;祖宗的遺像和墳廟,像高山一樣雄偉。以至藝文有載,傳序有記,遷徙有稽,支派有別。供祭祀的田地和春秋時節的祭祀、祀典時祭器的陳列,宗譜上均有記載。
我閱讀林氏宗譜後,不禁感嘆:林氏真是詩禮傳家的世族名家啊!其實,閱讀林氏宗譜後發出感嘆者又何止一人?宋仁宗御覽林氏宗譜後,御筆大書“忠孝名宗”四字於譜端,蓋以御寶。並賜御詩二首,其一:長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閩邦遠更延。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故家喬木蟠根大,深谷猗蘭奕葉鮮。上下相承同紀載,二千年後萬千年。其二: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存孤實抗回天義,報國常攄貫日忠。德潤丰姿人有異,光增譜牒世無同。古今紀載難窮盡,一代強如一代隆。明永樂十五年,江西道監察御史陳道潛讚嘆:為什麼上天如此鐘愛林氏,詩書傳家經久不衰,後世子孫這么多賢能之士啊!
明朝衛輝府同知裴騫在《重修殷太師比干祠墓碑記》中更贊道:今莆田林氏繁盛於全天下,在朝為官者多為忠貞節義之士。因此,莆田稱為“文獻名邦”。林氏子弟科第蟬聯,語曰:“無林不開榜。”比干之心雖剖,而其忠魂義魄競不殂落;其孕雖剔,而其世代雲仍綽有表見。忠義之氣充塞天地、磅礴今古,孰得而泯滅之哉! 現代譜牒學者也盛讚林氏宗譜內容豐富,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可見林氏宗譜作為望族世家的宗譜,其影響和作用得到普遍的重視和讚賞,在國家圖書館、北大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國內外著名圖書館都有收藏。
幾年前,我有幸接觸林氏宗譜,翻閱之後,頗為震撼。因為退休之後較為閒暇,便認真細讀。細讀之後有幾點感想:一是宗譜篇帙浩瀚,收納了從《魏孝文帝吊比干墓文》(494 年)、《唐太宗追贈殷太師比干謚詔並祭文》(645年)、《林氏源流總序》(溫彥博,632 年)、《珠還合浦賦》(林藻,791 年)、《唐. 朝散大夫檢校太子詹事兼蘇州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贈睦州刺史府君神道碑》(林蘊,802 年)、《重廣邵州續慶圖序》(林瑜,1097 年)等歷代帝皇、名臣、孝子、賢孫的文、序、記、贊、詩、賦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美不勝收。詳細記載了我們林氏的源流:上從太始祖比干推至軒轅黃帝;下從始祖林堅起於西河、旺於濟南、綿於下邳、盛於晉安、莆田,而遍天下。本來,林氏宗族在歷朝歷代,金繩玉鈕、名宦不斷,林氏宗譜應是一部完美的宗譜。然而,由於林氏宗族在繁衍昌盛、林氏宗譜在綿延傳承的幾千年間曾遭遇多次打擊,正如唐中書令溫彥博在《林氏源流總序》中所敘:戰國以來,遇秦始皇焚書坑儒、譜牒散落;後漢之末,遭董卓遷都長安、墳籍亡失。
同時,董卓又向漢獻帝進讒言:“林氏宗族、鄉黨的勢力在黃河以北過於強大,威脅社稷。”漢獻帝便把林氏宗族中七百四十四人同時流竄。致使林氏宗譜從西周林堅到東晉林祿的一千三四百年間世系不明、昭穆失序。因此,林氏宗譜僅載我們林氏自林堅受周武王賜姓以來,一直非常輝煌:在西周為官者十人、在東周為官者二十七人、在秦朝為官者十四人、在西漢為官者十五人、在(王莽) 新室時期為官者三人、在東漢為官者十二人、在魏國為官者十人,雖有史志可查,而無完整的世系世序記載。到晉朝黃門侍郎林穎隨晉元帝南遷,最初居於徐州下邳,生了兩個兒子:林懋、林祿。林懋為下邳太守,生了六個兒子,當時號稱“六龍”,是下邳林氏之始祖。林祿由散騎常侍追贈晉安郡王,為閩粵林氏之始祖。由於閩粵地處偏遠,社會相對穩定。因此,自東晉、南北朝、隋至唐貞元約五百年間,林氏得到快速繁衍,子孫遍布江南數省,出現了林氏九牧的盛況。
至林蘊從史館得到溫彥博所撰《林氏源流》副本,並將其演繹成《續慶圖》,自林祿至九牧的世系世序連續完整。之後,九牧林氏繁衍發展、遍布全球。而各地林氏宗譜大都從林祿至今世系清晰、昭穆有序,成為林氏宗族的家傳至寶。二是,由於年代久遠、地處分散,宗譜文獻經多次傳抄翻印、缺漏錯訛較多。幾年來,我雖藉助網路、多地林氏宗譜、參考書、工具書逐一進行校對,希望得到正確的文本,但難以如願。因為有的文獻在不同的史籍中記載有所不同,如《殷少師比干墓表》載於《李太白全集》和載於《唐文粹》的兩個文本就有八十餘字不同,學者也作存疑。有的文獻,如《殿試策問》明永樂四年狀元林環策對,雖由地方報社或地方史館在網上發布,也有不少問題。有的文獻,如《泉山銘敘》雖在當地旅遊風景區刻於岩壁並在網上發布,也有可議之處等,不一而足。三是由於文獻寫作的時間跨度近兩千年,文中牽涉的歷史事件就更加久遠,所以文獻的文體、詞語和現在差別較大,閱讀起來比較困難,宗親特別是事業繁忙的青壯年宗親更無暇閱讀。因此,宗譜大都被束之高閣,不能發揮其教育作用。
為了使林氏宗譜的通用文獻能做到儘可能準確,可供大多數林氏宗族在重修宗譜時參照選用,又能做到儘可能易讀、使國內外大多數林氏宗親尤其是青壯年宗親容易讀懂並從中受到教育,繼承林氏“忠孝儒學”的祖訓和“詩禮傳家”的家風,發揚光大祖宗的光輝德業。 我用了幾年時間,南至泉州南安祖籍、北到河南衛輝太始祖比干廟乃至北京國家圖書館搜尋林氏宗譜文獻,並把收集到的幾十篇文獻,藉助網路、參考書和工具書,逐一校對、注釋、翻譯。把原文和譯文整理彙編成《林氏宗譜文獻選集及譯文》。在明知困難的情況下,我仍堅持這樣做。一是因為退休之後有暇,希望用我的閒暇時間盡力把有缺漏、錯訛的文獻變得較為完整、正確,把難以閱讀的文獻變得較為方便閱讀。
為宗親和後代子孫今後閱讀節省時間,提供方便。使束之高閣的宗譜成為教育宗親和後代子孫的寶貴資料。二是作為林氏子孫的責任,在文獻收集、校對、翻譯的過程中,我更多了解祖宗的光輝德業,太始祖比干,貴為王子、位為少師,為挽救商宗室之危、殷紂王之命,犯顏直諫、被剖心而死。成為殷朝三仁之首,天下忠臣之范,為林氏宗族成為“忠孝名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後,忠孝名士,代不乏人,尤以林蘊之忠,林之孝為著。更多知道祖先貽厥孫謀,九牧之祖林披,一改閩粵務農的舊習,在居屋之側建草堂作學堂,為子孫的發展奠定詩禮傳家的家風,創造了九牧林氏的輝煌。更多明白祖先為了尊祖收族、立譜續譜,擔簦躡屩、風餐露宿,不辭勞苦、長途跋涉,往返於祖籍和現籍,抄錄、校對,動則需數月經年。我從中受到鼓勵、教育和感動,感到作為林氏子孫的一份責任,要盡力宣揚祖宗的光輝德業、使宗親和後代子孫也能從中受到教育和鼓勵。

圖書目錄:

文記類
魏孝文帝吊比干墓文 北魏(494 年) 3
魏孝文帝吊比干墓文 (譯文) 9
唐太宗追贈殷太師比干謚詔並祭文 唐(645 年) 16
唐太宗追贈殷太師比干謚詔並祭文 (譯文) 18
饒陽萬寵公贊 方鐘 唐(745 年) 21
饒陽萬寵公贊(譯文) 22
殷少師比干墓表 李白 唐(750 年) 23
殷少師比干墓表(譯文) 25
珠還合浦賦 林藻 唐(791 年) 28
珠還合浦賦(譯文) 29
甘露述 歐陽詹 唐(793 年) 31
甘露述 (譯文) 32
唐· 朝散大夫檢校太子詹事兼蘇州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
贈睦州刺史府君神道碑 林蘊 唐(802 年) 34
唐· 朝散大夫檢校太子詹事兼蘇州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
贈睦州刺史府君神道碑 (譯文) 36
泉山銘敘 林蘊 唐(821 年) 38
泉山銘敘 (譯文) 39
林孝子傳 黃璞 唐(837—920 年) 41
林孝子傳 (譯文) 42
泉州人物記·林藻 43
泉州人物記·林藻 (譯文) 45
新唐書·列傳·儒學·林蘊 歐陽修等 北宋(1060 年) 46
新唐書·列傳·儒學·林蘊 (譯文) 48
梯雲齋記 林玉琳 南宋(1129 年) 50
梯雲齋記 (譯文) 52
殷少師比干墓銘記 林外 南宋(1168 年) 54
殷少師比干墓銘記 (譯文) 56
比干墓銅盤銘記 張淑 元(1318 年) 57
比干墓銅盤銘記 (譯文) 58
莆陽名公事述·林 吳源 明(1370 年) 59
莆陽名公事述·林 (譯文) 60
殿試策問 永樂四年丙戌 明(1406 年) 林環(狀元)考卷 62
殿試策問 永樂四年丙戌 林環(狀元)考卷 (譯文) 66
林氏九牧圖記 陳道潛 明(1417 年) 71
林氏九牧圖記 (譯文) 73
梨嶺登雲記 林喦 明(1441 年) 75
梨嶺登雲記 (譯文) 76
十德圖記 林俊 明(1499 年) 77
十德圖記 (譯文) 79
林氏重修先墓記 林俊 明(1504 年) 81
林氏重修先墓記 (譯文) 83
重修殷太師比干祠墓碑記 裴騫 明(1537 年) 86
重修殷太師比干祠墓碑記 (譯文) 88
福平山志 何齊遠 明 (1587 年) 90
福平山志 (譯文) 91
鳳林寺記 林堯俞 明(1622 年) 92
鳳林寺記 (譯文) 94
重修始祖晉安郡王墓記 林齊聖 明 (1627 年) 96
重修始祖晉安郡王墓記 (譯文) 97
晉安郡王墓考 林齊聖 明(1627 年) 99
晉安郡王墓考 (譯文) 100
展謁晉安郡王墓記 林嵋 明(1646 年) 101
展謁晉安郡王墓記 (譯文) 102
天妃靈異記 林元之 清 104
天妃靈異記 (譯文) 107
譜 序
林氏源流總序 溫彥博 唐(632 年) 113
林氏源流總序 (譯文) 115
林氏譜系序 林蘊 唐(800 年) 118
林氏譜系序 (譯文) 119
元和姓纂·林氏篇 林寶 唐(821 年) 120
元和姓纂·林氏篇 (譯文) 122
重廣邵州續慶圖序 林瑜 北宋(1097 年) 124
重廣邵州續慶圖序 (譯文) 126
重廣邵州續慶圖跋 林大鼐 南宋(1147 年) 128
重廣邵州續慶圖跋 (譯文) 129
林氏得姓源流 林稃 南宋(1156 年) 131
林氏得姓源流 (譯文) 13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