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公忠平王祖殿

林公忠平王祖殿

林公忠平王祖殿,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瑪坑鄉杉洋村,始建於明正德八年(1513年)。

林公忠平王祖殿坐北朝南,總面寬47.7米,總進深57米,占地面積2719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單孔石橋、門樓、鐘樓、鼓樓、正殿及東西配殿。正殿內壁有《西遊記》壁畫,戲台藻井裝飾雙鳳戲珠圖案,保存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鐵鼎一尊。林公忠平王祖殿除清代增建的太子亭外,其他均為明代建築,建築形式巧妙而科學,遺存豐富,為研究民間信仰、各階級社會文化經濟發展提供實物依據。灰塑、彩繪、木刻、石雕皆保存完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013年3月5日,林公忠平王祖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公忠平王祖殿
  • 地理位置: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瑪坑鄉杉洋村
  • 所處時代:明至清
  • 占地面積:2719 m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1081-3-379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建築特點,主要建築,門樓,正殿,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明正德八年(1513年),林公忠平王祖殿始建。
清嘉慶十年(1805年),增建太子亭。
20世紀80年代,重修,保留明清建築風格。

建築格局

林公忠平王祖殿坐北朝南,總面寬47.7米,總進深57米,占地面積2719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單孔石橋、門樓、鐘樓、鼓樓、正殿及東西配殿。正殿前左右分別建鐘樓、鼓樓,為穿斗式重檐山頂。正殿東西牆外原有東西配殿,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2007年經福建省文物局批准,由福建省古建築研究所設計,已在原址重建東西配殿。

建築特點

林公忠平王祖殿在建築布局上有獨創之處,雖採用傳統宮殿按中軸線作左右對稱,因地勢狹長,不能做到層層進深的布局,能夠靈活轉換,拓展兩側增建配殿,使整體建築顯得格外開闊平展。在兩側廂房之上增設鐘、鼓樓,使有限的空間得以充分利用,又一改廂房低矮單調、僅為過道之用的傳統模式。左右配殿使用級別較低的單檐懸山頂,以此烘托祖殿的莊嚴氣勢。在建築手法上,以官式大木作法為主,小木裝飾,造型手法多樣,斗拱、木雀、弓梁、垂花柱、花座木鋸花、花窗、博風板、懸魚等無一缺失。

主要建築

門樓

門樓面闊5間18.8米,進深1間4.1米。門樓明間上方清代增建重檐歇山頂太子亭,以多彩斗拱懸挑出檐。正門為人字形5塊青石築成門楣浮雕“八仙”,兩側刻有楹聯。門上立有“敕封林公忠平王祖殿”石刻豎匾,透雕雲龍。殿門兩側有石雕鬥神兩尊,真人大小。左右梢間各闢磚拱小門。門樓兩側檐下彩繪《三國演義》人物情景。

正殿

正殿面闊5間18.8米,進深3間10.4米。單檐歇山頂,抬梁穿斗式混合土木結構,基座高1.2米,踏跺兩側垂帶石。四周鋪陳條石,均為青綠岩整石精鑿,陡板石及殿內供桌几案均用整石浮雕龍鳳、花鳥、山水、人物等,並銘文捐獻者姓名、年號。殿三面設神龕,祀林公等諸路神仙。

文物遺存

林公忠平王祖殿的正殿內壁有《西遊記》壁畫,戲台藻井裝飾雙鳳戲珠圖案,保存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鐵鼎一尊。

歷史文化

  • 主祀神
林公,原名林祖亘,生前高大勇猛,善用草藥治病救人,打虎治獸,保護一方安寧,在民間享有崇高威望。林公去世後,民眾感其恩德,建塔崇祀。明成化八年(1472年),明憲宗敕封林祖亘為“林公忠平王”。明正德八年(1513年),杉洋村村民集資興建林公忠平王祖殿。
  • 非遺文化
在閩東,林公是百姓心中的平安保護神,與媽祖、陳靖姑同為民間神靈。每年正月初五至十五,都有許多信眾到林公忠平王祖殿進香朝拜。“在民間,流傳著林公相助鄭成功收復台灣的傳說。每年都有不少台灣信眾前來拜謁,還有很多在福建的台商台胞也經常來拜謁。”2019年,閩東林公祈福習俗(周寧)被認定為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名錄。
林公忠平王祖殿
閩東林公祈福習俗(周寧)

文物價值

林公忠平王祖殿除清代增建的太子亭外,其他均為明代建築,建築形式巧妙而科學,遺存豐富。如刻有明、清年款和捐獻者姓名的門鐘、香案、香爐、門柱等,為研究民間信仰、各階級社會文化經濟發展提供實物依據。灰塑、彩繪、木刻、石雕皆保存完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保護措施

1989年,林公忠平王祖殿被周寧縣人民政府公布為周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5月11日,林公忠平王祖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林公忠平王祖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林公忠平王祖殿
保護碑

旅遊信息

林公忠平王祖殿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瑪坑鄉杉洋村。
林公忠平王祖殿
自駕:從寧德市出發經瀋海高速—甬莞高速—X955—林公忠平王祖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