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特徵
板藍根根腐病病原為腐皮鐮孢菌(學名:
Fusarium solani),屬於
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瘤座菌目、鐮孢菌屬 真菌。該菌
分生孢子梗及
分生孢子無色或淺色。產生2種類型的分生孢子,小型孢子為圓形、單胞;大型孢子為鐮刀形,多胞。真菌。分生孢子梗伸長、不分枝。病菌產生大小兩種類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香腸形,短而胖,兩端較鈍,頂胞稍彎曲,具隔膜2-6個,多數為3個;小型分生孢子長橢圓形、腎形,單胞或雙胞,數量大,呈假頭狀聚生。厚垣孢子球形,表面光滑或粗糙,頂生或問生於菌絲中。
另有報導,板藍根根腐病病原為
尖孢鐮孢菌(學名:
Fusarium oxysporum)。
為害症狀
板藍根根腐病主要危害板藍根根部。板藍根根部受害時,側根或細根首先發病,有黑褐色病變,再蔓延至主根;有時,主根根尖感病再延至主根受害。被害根部黑褐色,隨後根系維管束自下而上呈褐色病變,向上蔓延可達莖及葉柄。以後,根的髓部發生濕腐,黑褐色。最後,整個主根部分變成黑褐色的表皮殼,皮殼內是亂麻狀的木質化纖維。根部發病後,植株萎蔫,逐漸枯死。
侵染循環
病菌以
菌絲體在種苗、土壤和病殘體中越冬,成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屬土壤中棲居菌,條件適宜隨時都有可能侵染引起發病。土壤帶菌為重要侵染來源。病菌藉助風雨、地下害蟲、農事操作等傳播危害,通過蟲傷、機械傷等傷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
流行規律
板藍根根腐病於5月中、下旬開始發生,6-7月為盛期。田間濕度大和氣溫高是病害發生的主要因素。若土壤濕度大,排水不良,氣溫在20-25℃時,有利發病,高坡地發病輕。土壤淹水、黏重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造成根系發育不良及由線蟲和地下害蟲為害,造成根系傷口,可促使病害感染,引起發病。
防治方法
因地制宜地選用抗(耐)病品種,且選用健康優質的種子。選擇地勢高,排水暢通、土層深厚、相對平坦的砂壤土種植。
育苗時選擇與上年不同的苗床,倒茬種植。在病區,種植1年後必須輪作2年以上才能複種。不宜與
茄科等易感根腐病的作物輪作,可與
豆科、
禾本科作物輪作倒茬。鼓勵輪作期玉米間套種綠肥,生態循環種植培肥土壤。
生長期間,增施磷肥和鉀肥,促進板藍根植株生長健壯,增強其抗病能力。做好排水工作,排出積水,特別是雨季。
發病初期,可用70%嗯霉靈可濕性粉劑3000-3300倍液,或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
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藥劑澆灌病區防治。同時,需要及時防治地下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