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白粉病是由球針殼菌引起、發生在板栗上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及嫩梢。先於葉面上發生不規則的褪綠斑,而後在病斑表面產生白粉狀物,此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秋季在白粉層上產生黑色顆粒狀物,此為病菌的閉囊殼。嫩梢被害部亦生白粉,嚴重時幼芽和嫩葉不能伸展,甚至枝梢枯死。
板栗白粉病是我國板栗產區常見的病害,分布在河北、陝西、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湖南、四川、廣東、廣西等地,在廣西主要分布於桂北、桂西北等地。在低洼潮濕、通風透光差、偏施氮肥的林分,苗木生長柔嫩,易發病。尤其在6-8月氣溫高,發病加重。
板栗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冬季結合修剪,清除病枝、病芽,發病重的地方要連續清除數年。施肥要合理,尤其要注意施磷鉀肥。避免在低洼潮濕地育苗。苗木要及時移栽,保持通風透氣。再結合化學藥劑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板栗白粉病
- 病 原:球針殼菌
- 為害部位:葉
- 為害植物:板栗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板栗白粉病由子囊菌綱白粉菌目的球針殼菌(學名:Phyllactinia corylea (pers.) Karst.)侵染所致。分生孢子單胞單生,形成於分生孢子梗頂端,近倒圓形。閉囊殼黑褐色,球形。閉囊殼外為5-18根球針狀附屬絲。內有近圓筒形至長卵圓形的子囊5-45個,子囊有歪生的小柄,子囊內有子囊孢子2個,有時也有3個。子囊孢子單胞,橢圓形。在不同寄主上的這種白粉菌,其子實體略有不同,可能有多種生理型存在。
為害症狀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為害新梢及幼芽。開始發病時,葉面出現塊狀褪綠的不規則形病斑,隨後在病斑背面出現白色菌絲層及粉狀分生孢子堆,黃斑不斷擴大,白粉也越來越多,染病嚴重的嫩葉,停止生長,葉片變形扭曲,受害嚴重的嫩芽有時甚至不能伸展,呈捲曲、枯焦狀。入秋後在白粉層上開始出現黃白色,而後為黃褐色,最後變成黑褐色顆粒狀物(病菌的閉囊殼)。若嫩梢受害,則木質化延遲,易遭凍害。
侵染循環
病菌以閉囊殼在落葉和病梢上越冬。次年春季4-5月份閉囊殼產生子囊孢子,放出後借風傳播。子囊孢子在葉片、嫩梢上萌發,長出芽管,從氣孔侵入。此後,葉表面上長出菌絲體和大量分生孢子,再傳播侵染。一年中可侵染數次。8-9月份菌絲體形成閉囊殼,9-10月份成熟越冬,菌絲體消失。
流行規律
乾旱季節此病仍能流行,多雨季有利於發生和流行。密植豐產園,枝葉鬱閉,光照不足,通風不良,氮肥過多,易發生此病。在低洼潮濕、苗木生長柔嫩,易發病。尤其在6-8月氣溫高,發病加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清除侵染源:按病原菌在落葉和病梢上越冬的再侵染規律,在秋冬季落葉後對感病栗樹進行修剪,剪除病枝,清掃落葉,集中在園外焚燒深埋,徹底清除侵染源。
- 改善栗園生產條件:根據生產實踐觀察驗證,科學合理地改善粟園生產條件,是防治板栗白粉病侵染蔓延的一種有效途徑。對栽植密度大,鬱閉高,配置不合理,通風透光條件差的密植栗園,進行合理間伐,控冠修剪,伐去病蟲侵染較重,生長不良的衰弱樹。25°以上的陡坡栗園每畝保留60-70株,鬱閉度不大於0.6。對土層瘠薄,營養條件差的感病栗園在結合藥劑防治的同時,以施硼磷、鉀為主,少量施氮肥增加營養,提高栗樹的抗病性能和掛果率。
- 推廣抗病良種,調整單一種間結構:實踐證明單一的地方良種經過數代繁街其生物學特性較適宜各種長期潛在的病蟲害。選擇適宜本地生長的外地抗病良種,進行間套裁植,可改變病蟲害生活習性,能有效控制或減輕病蟲危害,提高林分質量,達到板栗高產增收的目的。
化學防治
- 生長季節發現病株時及時噴施25%粉銹通(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33.5%必綠喹啉銅懸浮劑1500-2000倍液,或50%金乙生(乙膦鋁+大生)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25%醚菌酯懸浮液1500-2000倍液,或40%多菌靈懸浮劑500-6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2000倍液,或80%施普樂(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5%聖克(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氟矽唑.乳油4000倍液,或12.5%仙星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均可,開花後10天再噴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