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門基督教堂
- 建立時間:1897年
- 軟體建設:堂會領導班子是健全的。
- 屬性:愛國光榮傳統的戰鬥群體
- 人口數量:3425人
歷史沿革,軟體建設,硬體建設,教牧隊伍建設,堂務管理委員會,教會抗戰,
歷史沿革
1941年4月,日軍進犯溫嶺沿海,松門教堂慘遭焚毀,1943年重建;抗戰結束後,教會穩步發展。解放後的1950年,教會即被迫停止聚會,教會負責人也遭逼迫。1958年,教會房產先後被文化站和農副廠占用。吳福清女士(教會負責人)被逐出教堂。“文革”期間,迫害更甚,信徒紛紛轉入“家庭聚會”。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黨和政府對宗教政策的貫徹與落實,1984年,收回原內地會被占用的房產。但西門外聖公會的房產到今仍未歸還。至此,歷史留下的內地會,聖公會兩個教派已完全合一。1990年買下茶山腳下的舊磚窯廠;1995年,著手籌建新堂;1997年7月新堂落成。這是一座具有一定檔次和品位的教堂。那高聳直插雲霄的十字架,使主名大得榮耀。
感謝神把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我們松門教會。從開始的幾人發展到30多人;從30年代的160多人到解放初的341人;從70年代末的690人到80年代末的1440人;從90年代中期的2525人到目前的。這些數字說明現在信徒比解放初人數翻了10番,這是神的恩待。
軟體建設
在“軟體”建設上,堂會領導班子是健全的。全堂分設8個生命交通組,牧童團契(主日兒童班6班240人,教師24名)、光鹽團契(青年團契)、聖詩團契55人;青少年聖詠團45人,及代禱、探訪組、還有社會治安巡邏隊等。2001年,又建立了“夕陽紅老人之家“,讓58位老人在此安度晚年。除此以外,其他如義工、輔禮、服事、值勤等事工,也都加強建設,並逐步向年輕化過渡。更可喜的是信徒的素質有很大的提高,表現在年齡結構和文化層次上有了根本變化;屬靈生命亦在不斷走向成熟。
硬體建設
在“硬體”建設上除建成一座擁有建築面積為3822平方米的大教堂外,還安裝了中央空調,並建了發電機房、冷氣機房、停車場和“夕陽紅老人之家“,總建築面積為:7888平方米,相當於落實宗教政策歸還教產時的23倍。
教牧隊伍建設
解放前,經常來松門堂講道或進行短期培訓的外籍教牧人員有唐振興牧師,湯先生,衛女士,顧女士,步之美女士,貝愛芳女士,畢美麗女工等。本地教牧人員有繆篤才、陳錦錢、陳明法、陳厚鶴等。
為了加強教牧隊伍建設,1981年我堂曾舉辦了一期有43人參加的聖經學習班,並選派了31人去省、地、市(縣),參加各級義工培訓。進入90年代後,我堂聘請了陳靈保牧師(畢業於華東神學院本科),陳理潔(畢業於南京金陵神學院本科);並選派張文琴進浙江神學院(專科)學習,後又進南京金陵神學院(本科)深造(現已調溫嶺堂工作)。另外,又選送陳保羅同工進浙江神學院進修科學習,結業後回教會事奉。
堂務管理委員會
為了規範和加強教會的管理工作,自1984年至今,本堂堂務管理委員會已更換了六屆:陳聖德為一、二兩屆負責人;江恩德為第三屆,陳其恩為四、五兩屆負責人。陳靈保、陳聖德、王聖華為五屆副主任,陳理潔、梁新方、羅文清、江禮元、張方琴、江小聰、江恩德、王金素、潘珍蓮、施招花、江冬友、王三玉等17人組成第五屆堂管會。
六屆堂管會於2003年6月15日選出陳理潔牧師為堂會主任,堂會成員由梁新方、王金素、江恩德、陳其恩、陳聖德、王聖華、郭定福、陳靈保、江再明、羅方清、許招富、江冬友、潘珍蓮、趙加慶、江素娟、朱小蓮等17人組成。
教會抗戰
松門基督教堂,既是生命的屬靈團契,又是有著愛國光榮傳統的戰鬥群體。抗日戰爭爆發後,1939年5月,松門堂組織“松門基督教戰時救護工作隊”參加抗日戰爭。
當時,由主持教會工作的專職教牧人員陳厚鶴任隊長,王夢蘭任副隊長,繆恩多任教官。下設醫療、看護、擔架三個組。平時,除在社會上和信徒中進行抗日救國宣傳發動外,還集中在教堂里學習搶救、醫療、看護等知識,並進行射擊和傳統武術的訓練。
同年7月4日,日本軍艦11艘,由6架飛機掩護,約500多日軍在我市箬山,水仙花岙登入。我“松門基督教戰時救護工作隊”立即出動,配合箬山守軍和松門,箬橫自衛隊,在上馬牛欄軋嶺進行頑強狙擊。日軍死7人,傷10餘人,於8日晚撤退到海上。此役,我松門基督教戰時救護工作隊全體參戰人員,表現英勇頑強,獲得守軍和當局的表彰。
松門基督教會組織的“戰時救護工作隊”參加抗日救國,這一愛國愛教的義舉,不僅獲得社會的讚譽,而且還載入我縣史冊(縣誌),也給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近代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