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岩樓閣圖

松岩樓閣圖

《松岩樓閣圖》是清代畫家髡殘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館

此圖繪山嵐、松林、樓閣。坡用濕筆揮寫,筆墨流暢滋潤,山巒顯得渾厚;松林、樹木則用焦墨勾點,蔥鬱蒼茫,奧境奇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岩樓閣圖
  • 作者:髡殘
  • 創作年代:清代
  • 規格:縱41.6厘米,橫30.4厘米
  • 現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 幅式:立軸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技法,構圖,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松岩樓閣圖》《松岩樓閣圖》
此圖用的是截取法,只畫了山腰間的一段,下半段讓流雲遮斷了。畫中近景的山巒,只露出了山頭上的一從古松雜樹以及樹下古寺的屋頂。山頭後面雲山霧海,遠處天邊雲影飛動。
跋云:“吾鄉青溪程司空(程正揆)藏有山樵《紫芝山房圖》,萊陽荔裳宋觀察(宋犖)亦有《所性齋圖》,而皴染各不相同,皆山樵得意筆,乃知舞大呵者神變莫測。董華亭(董其昌)船朽己熱謂畫如禪理,其旨亦然,禪須悟,非功力使然,故元人論品格,宋人論氣韻,品格可學力而至,氣韻非妙悟則未能也。嘗與清溪(程正揆)論筆墨三昧,知己寥寥,知其解者,真旦暮遇之耳。丁未重九前二日,作於幽棲大歌堂。病眼昏澀,自愧多謬若此。野翁道長先生得無噴飯乎?石溪殘道人。”款署:“石谿殘道人”,鈐“石谿”白文方印。

創作背景

由該圖自題可知,該圖作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九月初七,作於幽棲大歌堂。

藝術鑑賞

技法

整個畫結構茂密嚴謹,筆墨沉著渾厚,雖畫面景物繁複,但整體感很強。引圖畫法,山石用鑽盼熱拖泥帶水皴法,以大筆淡擔充循墨橫塗豎抹而成,即落筆成形,使山密顯得十分渾厚,從中可知畫家在作此畫中奔放的激情與豪邁的氣概。山坡用濕妹院漏腊筆揮寫,筆墨流暢滋潤。所有的樹木和屋頂,幾乎都用禿筆焦墨重重地勻畫而成,筆法蒼老古拙,匙章松林用焦墨勻點,蔥鬱蒼茫,使畫面有一種高古醇厚的味道。總體來說,此畫雖畫面不大可是作者在尺幅之間畫得大刀闊斧,淋漓揮灑,說明石谿能重視造化,才能自辟蹊徑。此幅畫上,作者自識題長跋一段,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繪畫思想。
此畫反映髡殘繪畫藝術的另一種風格。他繪畫的特色,在畫法上與丘壑不繁,筆墨疏簡,意境荒寂的畫格不同。

構圖

此畫構圖上用的是截取法,只畫了山腰間一段。下半段讓流雲遮蓋住了。畫中近景的山石,峰巒互連,山峰較為緩平,在松林的掩映下,僅露出了山頭及山頭上的古松雜樹,和樹木下的古寺屋頂。山頭後面為一片茫茫的雲海,雲煙浩瀚,似乎與天相連,給人以極深邃之感。遠處天邊用淡墨抹染出飛動的雲影,雲煙飄蕩,氣勢十分壯觀、生動。

作品評價

中國美協會員蔡星儀:這幅畫反映了石溪繪畫藝術的另一種風格,畫得大刀闊斧,淋聲揮灑,老蒼簡約。
當代作家、畫家馮驥才:畫中描寫山雨欲來時的松岩古樓。畫家用闊筆濕墨,連皴帶染,股酣暢磅礴之氣沛然滿紙,山巒雄厚淋漓,孕雨含煙;樓閣和樹木用禿筆中鋒勾畫,韻味蒼茫渾厚,並時與水墨潑寫的雲峰雨山混成一體,生動自然,煙氣飛動,雖然此圖已歷時三百年,看上去仍濕淋淋的。

作者簡介

髡殘(1612—約1672年),俗姓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幼年失怙(音hù,指父親),青年出家為僧,法名髡殘,字介丘,號石豀、白禿、石道人、殘道者等。明亡後寓居南京,修禪弘佛之暇潛心於山水畫的創作。他主臭樂承襲元人王蒙,明人沈周、文徵明諸家筆法,結合自身的感悟,形成獨特的山水畫風。善用禿筆渴墨,以線造型,在深淺、斷續、粗細線條的相互交叉、轉換、頓挫中表現幽僻的景致,意境蒼莽,畫格高逸古拙。他與同時代乎主您的程青豀合稱“二豀”,與原濟(石濤)合稱“二石”,與八大、弘仁、石濤並稱“清初四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