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溟,指天空,高遠之處,《老殘遊記》中有記載;陰暗貌,《文選·張衡》中有記載,也有其他寓意。
(1)幽暗 於恍惚杳冥之中。——《老殘遊記》(2)極高或極遠以致看不清的地方 翱翔於杳冥之上。——宋玉《對楚王問》 絕雲霓,入青霄,飛騰乎杳冥之上。——《鏡花緣》1.指天空,高遠之處。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鳳凰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唐魏朴《和皮日休悼鶴》:“直欲裁詩問杳冥,豈教靈化亦浮生。”清卓爾堪《雪竇》詩:“拾級凌千仞,身疑入杳冥。” 2.陰暗貌。《文選·張衡》:“奇幻儵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雲霧杳冥。”呂延濟註:“杳冥,陰暗貌。”三國魏曹丕《感物賦》:“瞻玄雲之蓊鬱,仰沉陰之杳冥。”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游天台山日記》:“下一嶺,叢山杳冥中,得村家。” 3.猶渺茫。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膠水》:“北眺巨海,杳冥無際,天際兩分,白黑方別,所謂溟海者也。”《陳書·高祖紀上》:“惟昔上古,厥初生民……杳冥慌忽,故靡得而詳焉。”元白樸《梧桐雨》第一折:“暗想那織女……阻隔銀河信杳冥,經年度歲成孤零。” 4.謂奧秘莫測。南朝梁沉約《佛記序》:“事涉杳冥,取驗無所,亦皆靡載,同之闕疑。”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實一》:“﹝晁伯﹞嘗作《昭靈夫人祠詩》云:‘殺翁分我一杯羹,龍種由來事杳冥。’”明唐順之《常州新建關侯祠記》:“神人之情不相遠,未可以為杳冥而遇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