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龍觀墓群,又稱東龍觀宋、金古墓群,位於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陽城鄉東龍觀村西北約1千米處的趙家芋(地名俗稱),為宋、金、元時期的墓葬。
東龍觀墓群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60米,分布面積約1.8萬平方米,總計發掘出宋金時期墓葬27座,其中,磚室墓16座,土洞墓11座。以墓室平面形狀分,可分為六角形、八角形和四角形;以墓室面積分,可分為大墓,中墓和小墓。東龍觀古墓群屬於兩個家族墓地。東龍觀墓群向世人再現了800多年前山西汾陽宋金時代的生活場景,對研究山西金元時期的墓葬制度、葬俗(明堂之制)、瓷器的流通和民窯瓷器都有著重要意義,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2013年3月5日,東龍觀墓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龍觀墓群
- 地理位置: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陽城鄉東龍觀村西北約1千米處的趙家芋
- 所處時代:宋、金、元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530-2-014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2008年,為修築汾孝大道,由山西省考古所對東龍觀墓群進行了勘探並發掘。
遺址特點
東龍觀墓群,又稱東龍觀宋、金古墓群,墓地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60米,分布面積約1.8萬平方米,為宋、金、元時期的墓葬。總計發掘出宋金時期墓葬27座,其中,磚室墓16座,土洞墓11座。以墓室平面形狀分,可分為六角形、八角形和四角形;以墓室面積分,可分為大墓(5平方米以上),中墓(3~5平方米)和小墓(3平方米以下)。東龍觀古墓群屬於兩個家族墓地,北邊的墓主人姓氏根據出土物推測為周氏或吳氏家族;南邊的從出土的明堂、買地券等文字資料來看,墓主人為生活在金代早期的王氏家族。
二號墓
二號墓是一座中型磚砌八角形單室墓,疊澀穹隆頂。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組成。墓道朝西,墓室方向108°。營建墓室用磚為三種,有條磚、子母磚和方磚。墓道為長條形階梯狀,口窄底寬,兩壁略斜,從墓口至墓底共有較整齊的生土台階12級。墓道上口長4.49米、寬1.1米,底部有一段長1.19米的小斜坡,下端寬1.1~1.23、深6.2米。墓門距地面深4.26米,高1.85、寬0.86米。以條形磚壘砌,表面抹灰。門框之上置斗拱,中間為一組完整斗拱,兩邊為半組斗拱,斗拱之上以兩層條形磚壓砌,條磚之上兩角各有一塊角磚。條形磚封門,由下至上第一層為左斜向排列15塊,第二層為右斜向排列15塊,二層之上為右斜向上下交錯堆砌至門洞頂,墓門起券距墓底1.54米、券高0.3米,門左右置門墩,磚雕大門左右各一門砧,兩個門砧之間還有長條形的門檻。甬道長0.92米,甬道壁兩側各有大門一扇,均勻橫向排4排門釘,每排5個,門面施紅彩,門釘施黑彩,門中內側設門環各一。甬道底用方磚、條磚鋪成,底部呈緩斜坡,東低西高緩慢上升至墓室。墓壙平面呈圓形,墓室平面呈八角形,方磚鋪地,墓底有墊棺磚8塊,均為方磚,西南、西北、東南、東北四角各置方磚2塊。墓壁用條形磚壘砌且裝飾有磚雕,用少量白灰抹面勾縫。墓頂先用15層條磚疊澀內收,再用16層子母磚疊澀至墓頂,方磚蓋頂。墓室長2.9米、寬2.87米、高5.95米。
五號墓
五號墓是一座中型磚砌八角形單室墓,穹隆頂。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組成。墓室方向190°。砌墓條磚長34厘米、寬17厘米、厚5厘米。鋪地方磚邊長33厘米、厚5厘米。墓道為長條形階梯狀,口底同寬,直壁,位於墓室南側。長5.97米、寬0.77~1米、深4.94米。墓道南端被西鄰的M4墓道東端打破。墓門距地面深4.26米,高1.6米、寬0.85米。仿木結構磚雕門樓頂部滴水排列整齊,下有椽頭、斗拱,居中有匾額一塊,刻“王立之墓”4字,匾額兩側各繪一朵紅色牡丹花。墓門兩側白灰抹面,墓門拱形,距墓道底1.22米處起券,券高0.38米,墓門左右各置門墩一個,中間有門檻。條磚封門。甬道長0.84米,壁面塗白灰,東西兩側各繪一武士,武士半跏坐於矮凳或床榻之上,右手握劍,左手撫膝,怒目而視。墓室平面呈八角形,方磚鋪地,墓室邊長2.8米、高5.24米。墓壁條形磚錯縫壘砌,表面抹灰,墓頂用條形磚疊澀成圓形,條形磚蓋頂。墓室內設磚床,方磚鋪砌,高0.3米。磚床正面靠墓室北壁置買地券一塊。地面除隨葬品外,還有5塊彩色的橢圓石,應是鎮墓的五方精石。磚床正面雕有壺門,內飾牡丹花,各壁面間均有立柱共8根立柱。M5墓道東南發現一處活土小坑,出土器物有買地券、地心磚、陶罐、泥錢、墨塊、澄泥硯等。買地券與地心磚相對蓋壓在陶罐上,陶罐內裝大小泥錢、墨塊等。買地券方形,邊長33厘米、厚5厘米,正面用硃砂書寫,其內容與M5墓室中買地券內容完全一致。
四十八號墓
四十八號墓是一座中型磚砌八角形單室墓,穹隆頂。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組成。墓室方向85°。墓道為長條形階梯狀,位於墓室東側。墓道西寬東窄,中部平面略向南弧,口底同寬,直壁,壁面較整齊,共有台階10級。上口長5.47米、寬0.66~1.26米,底坡長1.92米,深0.8~3.9米。墓門距地面深3.42米,高1.18米、寬0.86米,為條磚壘砌的拱形門,表面抹白灰。條磚封門,從底向上,第一、三層左斜,第二、四層右斜,其餘隨意堆砌,後用一塊大石板砌於墓門外。石板長1.3米、寬0.68米、厚0.08米。甬道長0.66米,條磚錯縫壘砌,兩壁表面抹灰,弧頂未抹灰,距墓底0.98米起券,甬道地面鋪方磚。墓壙表面呈圓形,墓室為仿木建築結構,平面八角形,方磚鋪地。磚室內設較矮棺床,棺床高0.1米。墓壁條形磚壘砌且裝飾磚雕,墓頂先用12層條磚疊砌,再用17層子母磚疊澀成圓頂,方磚蓋頂。墓室長2.76米、寬2.7米、高4.6米。
文物遺存
綜述
東龍觀墓群出土器物有陶器、瓷器、鐵器、錢幣等;器形有罐、碗、碟、盤、魂瓶、枕頭等。墓室內磚雕、彩繪、壁畫保存完好,內容豐富。
壁畫
墓葬壁畫中“廚娘工作場面”“熱氣騰騰的包子”“傭人正在攆酒”等多種生活場景,反映了墓主人生前是比較有地位、有錢的人。另外,壁畫內容顯示有“金屬貨幣兌換紙幣”的櫃檯“收賬”場景等,結合有關史料記載“晉商早期商人有汾陽籍”,可推測出墓主人生前從事匯票交易,也可謂早期的晉商雛形。一幅進行錢券兌換場景的壁畫,暗藏著“原始錢莊”,從中可觀晉商生活;一幅廚娘手端包子和湯盤、傭人攆酒、收賬、金屬貨幣兌換紙幣的壁畫,再現了當時的世俗生活;一幅半掩的一扇門,門中一位雍容華貴的古代婦人啟門探頭微笑的壁畫,再現了古代畫匠巧妙地將人物與大門融為一體之藝術;一幅墓主人全家福的壁畫,畫中五人組合為三主人加二侍從,男主人居中,兩側為妻妾,兩側壁對應是有“茶酒位”和“廚積香”題記的主題,後廚畫面是墓室永恆的主題,民以食為天,而茶酒是富人必要的炫耀,頗具休閒享受的味道。西北壁上書“廚積香”,東北壁上書“茶酒位”,繪有長桌、注壺、托盞等用具,兩男侍正備茶酒。牆壁上還繪有小貓、小狗在窗下玩耍的畫面等,具生活氣息。墓室的壁畫上,繪製了一幅賬房先生在柵欄里算賬的畫面,身邊的婦女手持一貫銅錢,柵欄外一名男子手持一個紙條類的東西。專家推測,這與“貨幣匯兌”有關。
磚雕
五號王氏墓地保存較為完整,順著台階式的斜坡墓道,可直達墓門,門被磚塊封了起來,上方有一仿木磚雕牌匾,雕刻著“王立之墓”4個大字。匾為磚雕而非木質,屬仿木磚雕牌匾。
明堂、買地契等
另一座彩繪磚雕墓,距“王立之墓”不遠,風格略有不同,墓室八面均以高浮雕為主。墓中還發現了史書記載中的“明堂”。所謂“明堂”,是宋金時期一些地區對墓地規劃圖的稱呼,是墓地中心的標誌物,此次發現,充分證明800多年前,汾陽人就在使用著它。明堂最上方覆蓋方磚1塊,為“買地券”,字面向下;其下是“塋地圖”方磚1塊,字面向上,其上硃砂書寫有地心、八卦、天干、地支及尊穴、次穴、卑穴的位置;最下方為1件陶罐,即為象徵明堂的標誌,陶罐內經過清理髮現有澄泥硯1塊、泥錢100餘枚、已炭化的墨塊1塊,這意味著墓主人希望子孫中能出文人、有錢過富裕的生活。 與此同時,寫在方磚上的“買地契”也被發現,這可稱之為墓地的“身份證”。“買地契”上寫著這樣的字樣:“維明昌陸年(1196年)伍月拾日汾州府城崇德坊居住王立伏為今身病患今來預修砌墓壹座龜筮□相地□□於本州西河縣慶余鄉東景□村西北……”由此可以得知,王家墓地初建的具體時間。 “買地契”意思是說,王立身體不好,已病入膏肓,特請人去看地、相地,挑選了一塊風水好的土地,先修起一座墓,另外還記載著他是什麼地方的人,具體埋藏於何處。其中的“維明昌”是指當時正值金代第六任皇帝金章宗完顏統治時期。
文物價值
東龍觀墓群向世人再現了800多年前山西汾陽宋金時代的生活場景,對研究山西金元時期的墓葬制度、葬俗(明堂之制)、瓷器的流通和民窯瓷器都有著重要意義,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東龍觀墓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東龍觀墓群位於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陽城鄉東龍觀村西北約1千米處的趙家芋(地名俗稱)。
東龍觀村
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東龍觀墓群,路程約6.8千米,用時約1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