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麗區科技“十二五”發展規劃

東麗區科技“十二五”發展規劃由天津市東麗區人民政府發布,發布時間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八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麗區科技“十二五”發展規劃
  • 發文單位:天津市東麗區人民政府
  • 發文時間: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八日
  • 實行時間: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八日
印發規劃通知,規劃內容,

印發規劃通知

天津市東麗區人民政府檔案
東麗政發〔2011〕20號
—————————————————————————————————————————
關於印發東麗區科技“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街鄉,政府委辦局及直屬單位:
《東麗區科技“十二五”發展規劃》已經區政府第89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規劃內容

根據區委、區政府加快建設“國際型、知識型、生態型、創新型”現代化津濱新城區的戰略部署和要求,確保“三四五六”發展計畫(注1)的實現,“十二五”期間,我區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打造國家級產業集群城區品牌為抓手,加大科技資源整合力度,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充分發揮科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全力構築高端產業和自主創新高地。為此,根據天津市及東麗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天津市科技“十二五”發展規劃,結合我區科技發展實際,編制東麗區科技“十二五”發展規劃。
一、“十一五”科技發展回顧
“十一五”期間,我區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科技創新步伐明顯加快,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創新環境明顯改善,科技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科技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支撐和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一)科技發展取得的成效
1.科技發展總體水平進入全國先進區(縣)行列
“十一五”期間,東麗區相繼榮獲“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科普示範區”3個榮譽稱號,成為全市唯一同時擁有以上3個國家級榮譽稱號的區縣。科技進步綜合水平位居全市前列,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3%,總體發展水平良好,科技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初步顯現。
2.財政科技投入的引導作用顯著,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明顯提升
政府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額度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間,市、區兩級財政投入科技經費無償資助累計達17298萬元,帶動企業研發投入111647.6萬元,放大6.45倍。2010年全區科技研發經費支出總額占GDP的比重達1.3%,是2005年的1.89倍。
3.科技產業發展快速,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貢獻突出
“十一五”期間,全區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規模增長迅速,占全區中小企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航空航天、半導體照明、先進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技術服務業等為代表的戰略新興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遠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在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最佳化產業結構以及科技進步等方面的貢獻顯著。
4.科技產出增長迅速,技術創新績效明顯提高
2006年-2009年,東麗區累計受理專利申請3900餘項,授權專利1100餘項,獲得天津市科學技術獎13項,分別是“十五”期間的6倍、5倍和3倍,智慧財產權產出能力顯著增強;各級計畫項目和市級重大科技項目取得新突破,僅2009年就實施國家級和市級項目52項,天津市重大自主創新產業化項目4項,技術創新績效明顯提高。
5.創新創業平台建設成績顯著,科技創新活力日益增強
截至2009年底,東麗區已初步形成以1個生產力促進中心、2個科技企業孵化器、2個國家級產業化基地、67個產學研聯合體、18個市級工程技術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構成的科技創新平台體系,成功實現國家級企業孵化器的掛牌,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建設成效顯現;“十一五”期間,全區累計受理科技項目申報1100餘項,立項560餘項,實現科技成果轉移轉讓200餘項,科技創新活力明顯增強。
6.科技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基本形成,科技創新人才隊伍逐漸壯大
自2008年以來,東麗區人才工作引進力度明顯加大,科技人才對科技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提高。截至目前,全區企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12875人,是“十五”末的3倍。通過與國內外知名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相關科研院所簽訂戰略合作協定,相繼有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能的專家學者200餘人次蒞臨相關科技企業指導科技工作,為企業科技研發出謀劃策,建立聯合攻關團隊,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到位切實。
(二)科技事業發展的基本經驗
1.加強科技工作領導力度,突出科技發展的戰略地位
“十一五”期間,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不斷加大對科技工作的組織領導力度,把科技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定期研究解決科技發展與改革中的重大問題,堅定不移地走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道路。政府對科技發展的財政支持力度大幅度增加,規模和增長速度明顯高於其他農口區縣。樹立科技進步靠全社會共同推動、協同作戰的理念,實施科教興區戰略,社會各方重視和加大對科技和人才的投入。
2.最佳化科技工作的體制機制,促進科技活動的持續發展
不斷健全科技組織領導機制、科技工作考核機制、科技投入機制和科技獎勵機制,努力營造“以政策引導、以投入帶動、以機制促進”的科技發展環境。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產業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圍繞科技型企業發展的科技政策體系;建立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構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推進生產力促進中心管理體制改革,初步形成了由成果轉化、精益管理、信息化、風險投資、智慧財產權、人才等專業化服務機構組成的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3.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平台體系,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堅持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著眼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綜合實力,構築體現區域發展意志、符合市場導向和產業發展規律的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建立健全由科技企業孵化器、產業化基地、產學研聯合體、工程技術中心等組成的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充分發揮其在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高新技術集聚、科技人才引進中的作用。
4.發揮科普示範區的優勢,大力提升全民科學素養
積極開展科普示範工作,不斷提高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以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帶動全社會科學素質的整體提高。創新科普方法,突出科普工作特色,推進科普活動站、科普宣傳欄、科普員、科普網組成的科普體系建設,大力開展集中性科普活動,充分發揮科普示範區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在全區範圍內營造濃厚的科普氛圍,大大提升了全民科學素質。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科技資源及其配置方式尚不能適應產業高端化發展要求
科技人才儲備和科技經費規模及結構與高端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隨著航空航天、半導體照明、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一批知識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的產業在東麗區進一步集聚,對高端人才和創新資金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而目前我區具有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能專業技術人才偏少,且多集中在教育衛生等系統,各類企業和科研機構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明顯不足,能夠獨當一面的科技領軍人才更是鳳毛麟角。此外,相對於產業高端化和戰略性新產業發展的高研發投入,還存在科技創新資金投入規模偏小、科技經費結構不合理、財政科技投入引導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拓寬科技創新資金來源渠道,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充分發揮財政科技投入的帶動作用,滿足產業結構高端化發展需要。
2.高新技術產業聚集效應有待進一步加強
截至2009年底,東麗區有高新技術企業30家,不足全部科技型企業的6%,比重明顯偏低;專利申請數量占全區專利申請數量的比例不高。高新技術研發能力還較弱,產業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還較少,技術含量高、帶動作用強、有影響力的大項目、好項目還不夠多。高新技術產業的板塊化、規模化程度較低,基於技術關聯的產業鏈條尚未形成,產業凝聚力和輻射作用不強,科技創新對相關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產業集群效應有待進一步形成。
3.科技創新創業服務支撐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科技創新載體層次不高,缺乏引領產業發展和國際性的高端科技創新載體;現有科技創新載體的科技研發基礎設施投入偏少,科技創新創業平台建設良性運行機制還未形成,對科技人才資源、信息資源和科研成果等的整合作用尚未顯現,科技優勢和潛能尚未有效釋放;科技中介機構形式單一,運作機制有待進一步最佳化,科技中介服務的社會化程度發展緩慢,科技服務產業化水平較低,服務功能和服務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科技創新資源和科技成果流通的效率和效能不高;產學研長效合作機制有待創新,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東麗區科技發展面臨的形勢
(一)全球經濟社會正加速進入重大變革和發展的新階段
當前,發達經濟體的巨額赤字、新興經濟體的通脹隱憂,世界經濟復甦的基礎還很不穩固,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不排除新的動盪和反覆的可能。同時,全球正進行思想大反思,發展模式多樣化格局深度發展;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新興大國整體崛起;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疾病蔓延、自然災害等各種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孕育和催生以綠色科技、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為基礎的新興經濟形態加速形成和發展。可見,世界正加速進入經濟大動盪、格局大調整、體系大變革、模式大發展的新階段,新格局、新體系、新模式的形成有待時日,對開發中國家和地區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既是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多種不確定性的挑戰。
(二)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變化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處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轉型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信息產業、生物育種、節能環保和電動汽車等確定為中國新時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關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定位,為東麗區“十二五”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制定科技發展規劃,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本依據。為此,需要根據天津市整體發展規劃,結合東麗區比較優勢和現實基礎,緊抓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機遇,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產業高端化發展趨勢,調整科技工作思路,突出重點領域,抓住關鍵環節,加快高端產業高地和自主創新高地建設步伐。
(三)天津市空間發展戰略的變化
2009年10月,國務院同意天津市調整濱海新區行政區劃,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東麗區委、區政府適時提出“融入濱海、集聚優勢、構築高地、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制定和實施“三四五六”發展計畫,自覺將東麗區納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大格局,構築高端產業高地、自主創新高地和生態宜居高地,謀求更高水平的發展,努力建成國家級航空航天產業基地、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和生態宜居新城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東麗區委、區政府提出的總體要求和戰略部署是制定“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的行動指南。
(四)東麗區經濟發展驅動因素的變化
隨著天津進入加快發展的新時期和濱海新區開發開放進一步深化,東麗區經濟社會發展將逐步轉變為創新驅動、內生增長模式,由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由低技術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變。東麗區已進入創新型城區建設的攻堅階段,產業高端化和集群化趨勢將加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更加依賴科技的引領和支撐作用,要求我區必須加大自主創新力度,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總之,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轉型與結構調整的逐漸深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根據區委區政府明確的津濱新城區城市定位和“53683”城市架構及產業布局,東麗區未來必須進一步確立“科教興區”戰略的核心地位,調整科技工作思路,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驅動之路。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與路徑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天津市率先建成創新型城市的戰略目標,按照區委、區政府加快建設“國際型、知識型、生態型、創新型”現代化津濱新城區的戰略部署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體要求,緊抓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機遇,圍繞“53683”城市架構及產業布局(注2),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為主線,以構築高端產業高地、自主創新高地為核心,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整合優質科技資源,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快科技創新創業發展步伐,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努力建成國家級航空航天產業基地、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國際文化中心和生態宜居城區以及全面實施“三四五六”發展計畫提供強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引領跨越、支撐轉變”原則
注重發揮科技政策的導向作用,對科學技術發展超前部署,圍繞產業高端化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趨勢,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方向,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引領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支撐東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2.“資源整合、以人為本”原則
進一步樹立“大東麗”理念,抓住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機遇,通過環境建設和機制最佳化,整合區內外高層級的科技資源,促進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充分發揮人才在科技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創業精神和潛能,持續提高全區的科技創新能力。
3.“自主創新、持續發展”原則
遵循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律,把促進自主創新放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有利於促進自主創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科技創新平台運行機制,提升科技創新載體運營效能,集中力量,突破重點,狠抓有助於主導產業高端化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的核心技術與關鍵技術,不斷提高科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發展目標
1.2020年戰略目標
根據東麗區建設“國際型、知識型、生態型、創新型”現代化津濱新城區的總體要求和戰略部署,緊抓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機遇,到2020年,科技創新創業氛圍濃厚,科技創新體系運行協調,科技創新資源的集聚效應凸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力明顯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模和發展水平上一個新台階,力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科技進步對現代化津濱新城區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顯著提高,R&D經費占GDP的比重達到4%,把東麗區建成國家級產業集群品牌城區,率先建成創新型城區。
2.2015年發展目標
根據“十二五”期間東麗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充分發揮“雙城雙港、相向拓展”中心的區位優勢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戰略優勢,大力實施“中國航空城—天津東麗”城市品牌和國家級產業集群品牌戰略,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進一步健全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完善科技創新平台體系運行機制,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載體效能,到2015年,科技創新創業環境得到顯著改善,科技創新資源的集聚效應凸顯,科技創新體系協調發展;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科技進步水平繼續保持全國先進行列,科技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確保進入國家可持續發展先進示範區行列;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產業結構高端化發展成效顯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初具規模,初步將東麗區建設成為自主創新高地和高端產業集聚城區。具體指標是:
(1)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以上。
(2)R&D經費占GDP的比例達到3%以上。
(3)年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到2000件和800件以上。
(4)高新技術企業200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30%以上。
(5)科技型中小企業達2000家,科技“小巨人”110家,工農業園區和高端服務業集聚區聚集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數比例達到90%以上。
(6)新建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150個以上,產學研聯合體累計200家以上,力爭在市級重點實驗室、國家級產學研合作基地和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創建上有重大突破。
(7)圍繞航空航天、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國家級特色產業化基地4個以上,力爭建成在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產業集群品牌2個以上。
(8)圍繞國家級產業園區和市級示範工業園區的建設,建成生產力促進中心1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50家,其中建成市級以上孵化器30家以上。
(9)5年累計組織實施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1000項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科技創新項目500項以上。
(10)培養和引進高層次高水平的科研創新團隊100支以上,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30000人以上,科技活動人員總量達到10000人以上。
(四)發展路徑
“十二五”期間,要創新科技工作思路,著力整合優質科技資源,完善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在高端產業高地、自主創新高地建設中實現重大突破。
1.著力高端產業培育與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圍繞區域產業發展重點,加強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力度,加快提升優勢產業創新能力,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和沿海都市型農業,通過幫助傳統企業改造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2.著力整合優質科技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推動創新創業型園區或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以產學研聯合體等創新載體為載體,最佳化整合國內外科技人力資源、科技財力資源、科技物力資源、科技信息資源、科技組織資源,逐步實科技資源配置由分散使用、被動受理,向集成使用、主動設計轉變。
3.著力科技創新創業服務,促進創新創業。突出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這一核心、關鍵環節,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創業政策體系,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中心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健全中介服務體系,積極探索新型高科技創業的資金支持模式,逐步形成“官產學研金介貿”協同互動的科技創新創業服務支撐體系,切實促進科技創新創業發展。
4.著力濃厚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培育創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2011-2015)》,進一步最佳化人居環境和人文環境,創新科普方法,在全區範圍內努力創造“尊重創新創業願望、發揮創新創業才能、肯定創新創業成果、寬容創新創業失敗”的良好創新創業文化和氛圍,建成科技創新創業文化高地。
四、“十二五”科技發展的重點任務
針對東麗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和緊迫需求,牢牢把握濱海新區開發開放重大機遇,未來五年,重點突出做大做強科技產業、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優勢產業創新能力、加強創新創業載體建設、提升創新創業服務能力、加強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等八大科技發展任務,為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化城區做出決定性貢獻。
(一)加快實施科技小巨人成長計畫,做大做強科技產業
突出科技型初創期企業規模擴大、成長期企業加快成長、壯大期企業做大做強,加大科技創業扶持力度,加快傳統企業向科技型企業轉型步伐,努力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發展態勢,扶持一批技術水平高、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為“頂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企業。
1.鼓勵和促進科技創業
加強科技創業活動的宣傳力度,培育創新文化,最佳化創業環境,營造濃厚的科技創業氛圍。制定優惠政策,降低創業門檻,通過“天使資金”等方式,以無償資助為主,加大創業扶持力度,支持和幫助區內外人才在東麗領辦、創辦科技型企業,發展事業。加快建設東麗留學人員創業園,吸引更多海外留學人員來東麗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支持和鼓勵國有企業、科研院所的幹部、職工以停薪留職、辭職等形式領辦科技型中小企業。鼓勵企業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組建科技型企業。鼓勵和支持各類園區和產業基地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高新技術企業開展各種合作,共同創辦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企業。與國內知名高校合作,創設創業苗圃,培育科技型初創企業增長源泉。組建“科技型初創企業創業聯盟”,提高創業成功率。
2.促進現有中小企業科技轉型
通過產學研合作等方式,幫助企業引入創新要素,促進現有大量中小企業走科技發展之路,實現向科技型企業轉型。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力度,支持傳統企業通過改進生產工藝,提升產品性能和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鼓勵現有中小企業進行管理創新,開展跨行業重組和併購,建立技術創新體系,轉變為活力強、發展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鼓勵和支持現有中小型企業實施“貿-工-技”縱向一體化戰略,開發新產品或購買專利產品,提高科技含量。鼓勵和支持傳統企業實施相關多元化戰略,充分利用現有設備和技術,開發與現有產品或服務相近的新產品或服務,實現跨越式發展。
3.促進成長期科技型企業加快成長
按照國家和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的要求和程式,加大資助力度,培育一批符合申報立項條件的企業,積極協助有條件的企業爭取國家和市級創新項目資金的資助。充分發揮工業“兩區四園”等園區的“加速器”載體職能,採取智慧財產權抵押、科技擔保等方式,幫助企業提升融資能力,推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加強技術轉移服務和共性技術支持,加快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企業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推動產學研合作,幫助企業建立技術研發機構,提升企業技術研發水平,形成競爭優勢。
4.推動壯大期科技型企業做大做強
聚焦各類扶持政策,積極爭取國家與市級資金支持,加大區級財政資金投入,重點扶持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處於壯大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大做強。組織開展企業成長診斷,遴選一批企業作為重點培育對象,編製成長路線圖,研究開發科技“小巨人”培育工具箱,制定針對性強的個性化培育方案,培育一批科技型骨幹企業。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市產學研創新戰略聯盟,鼓勵和支持通過新建、引進、重組等形式建立各類企業研發機構,支持企業進行重大技術創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持續創新能力,擴大市場規模,成為行業領軍企業。幫助和支持進入壯大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和提升與創新能力相適應的管理機制和管理水平,提升社會融資能力,增強企業內在發展動力。
(二)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質量和品牌
以培育和發展航空航天、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為重點,舉全區之力、集全區之智,以建設國家級航空航天產業基地、高端裝備製造業基地等國家級產業園區為契機,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質量,打造若干在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品牌。
5.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
密切跟蹤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最新趨勢,開展技術預見研究,並制定“產業技術路線圖”,為制定產業政策、遴選研發項目提供決策依據。多層次多渠道推進科技合作和交流,支持產業鏈高端環節的科技創新,發揮帶動作用,不斷壯大和延伸產業鏈,逐漸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研究制定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財政稅收政策,推進國家級航空航天產業基地、高端裝備製造業基地、LED照明節能示範區、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等載體的建設與發展,最佳化產業發展環境。創新招商思路,堅持以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來選擇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瞄準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全球和國內100強企業,開展產業招商、定向招商和科技招商。
6.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優勢企業
以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為目標,進一步發揮重點企業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結合航空航天、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發展特點,遴選20家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優勢企業,通過資本運作,最佳化資源配置,給予配套政策扶持,實現超常規發展。支持支撐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研發和有重大產業影響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通過大項目培育大企業。鼓勵新興產業企業“走出去”,積極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產品、技術和服務出口,加強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標準海外推廣套用,開展海外資源、專利技術、著名品牌和商業網路收購。鼓勵相關企業跨區域、跨行業兼併重組。實施航空航天、現代農業等特色產業基地重大產業化示範項目,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群、企業群。
7.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技術創新
以促進產業規模擴張、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為目標,以國際視野整合優質創新資源,結合國家、天津市科技重大專項,集中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力爭在具有產業鏈控制作用的技術上有重大突破。圍繞國家級航空航天產業基地建設,重點支持機載設備、發動機、零部件、航空材料等新產品研發;在生物醫藥領域,重點支持非處方化學新藥、口腔護理類保健品、獸用生物製劑、菌苗、基因工程疫苗、蛋白重組藥物、海洋生物提取物的研發與產業化;在節能環保領域,重點高端半導體照明產品研製以及環保設備、節能電器設備、環境監測與分析服務等技術和產品的開發;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重點支持綠色電池、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核電的研發與製造,為搶占發展制高點,為區域經濟擴規模、促增長提供有力保障。
(三)開展優勢產業領域科技創新對標行動,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以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圍繞產品研發、生產、行銷、售後等各個環節與同行業先進水平進行對標(注3),全面推動優勢產業升級發展,加快構築高端產業和自主創新高地。
8.開展科技創新能力對標
以創新基礎、創新投入、創新績效為重點,以國內外同行業高端水平和領軍企業為趕超標桿,高標定位和企業實際相結合,通過宣傳引導、科技支持、示範帶動,加快縮小區域內各產業與國內外同行業先進水平的差距。加快建設國家級高端裝備製造業基地,搭建雲計算、信息互動和信息安全等公共服務平台,促進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發展,鼓勵和支持以龍頭企業為主的產業創新平台建設,推動優勢產業創新基礎能力建設;鼓勵和支持相關企業加強創新團隊建設,提高科技人員在企業中的比例,最佳化研發投入結構,不斷提高研發投入強度,為開展創新活動提供有力支撐。充分發揮優勢產業領域企業研發機構等創新載體功能,推動技術、人才和資金等資源向創新平台集聚,探索長效的產業創新平台建設管理運行模式,實現創新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9.開展技術裝備對標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圍繞創新能力建設、技術裝備升級、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提高規模效益等重點,開發和引進新裝備、新工藝,對引進先進制造技術和裝備予以經費配套,加快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使重點行業和骨幹企業的裝備水平、技術水平和產品水平得到明顯提高。重點圍繞重型水電、風電、工程礦山、大型曲軸、軌道交通、石油鑽具等大型成套、配套設備製造業,汽車電子裝備、高級配置、傳統系統、轉向系統、制動系統等汽車部件製造業,以及電子元器件、手機零配件等電子信息製造業,加大技改投入和技術設備投資力度,開展技術裝備對標,提高技改項目的技術含量,推動傳統產業向製造業高端攀升、向研發設計、行銷服務等高附加值環節延伸,加快向高端製造、集約化經營轉變。
10.開展信息化水平對標行動
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研發製造技術緊密集合,加快信息技術推廣套用,提升優勢產業開發設計、生產、管理和行銷、服務等環節的信息化水平,實現產品、裝備的數位化、智慧型化,提高產品附加值。重點推廣套用計算輔助設計、個性化定製等研發設計技術,計算機輔助製造、計算機輔助工程、計算機輔助工藝、計算集成製造系統、柔性製造系統等生產控制技術,企業資源計畫、產品數據管理、客戶關係管理、決策支持等企業管理信息技術。推進企業流程再造和管理創新,加大射頻識別、感測器、新型顯示器件、嵌入式軟體等核心技術研發和套用推廣的支持力度。推廣供應鏈管理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與物流業對接,實現互動發展。加快第三方信息化服務平台建設,為優勢產業企業提供精細化管理、軟體、信息、專業諮詢等服務,全面而持續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
11.開展企業品牌質量對標
引導和鼓勵企業建立品牌質量對標體系,出台鼓勵商標和品牌發展的有關措施,通過標準對標、質量對標、品牌對標,打造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產品知名度高的名牌產品。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貫標、達標活動,引導企業積極採用國際標準及國外先進標準,制定更高層次的企業標準。組織實施質量攻關項目,鼓勵企業採用六西格瑪管理等先進的管理方法,支持企業開展質量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開展QC(質量控制)小組活動,不斷完善質量管理、標準化、計量檢測和質量信用體系,全面提高產品的檔次和質量水平。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大力推進國家和市重點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創建工作,支持企業運用電子商務等新型商業模式,建立現代行銷體系,培育知名品牌,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
(四)推進科技創新創業載體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建立層次健全、結構合理、符合產業發展需求和趨勢的科技創新創業平台體系,使之成為最佳化整合創新創業資源和引導科技創新創業資源向產業園區、經濟板塊和企業有效集聚的載體,形成集聚效應。
12.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規劃與建設
合理擴大企業孵化器規模,加大科技企業孵化器扶持力度,重點加強特色產業孵化器、留學人員科技創業園、清華科技園東里芬園、天安科技園等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建設。進一步最佳化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環境,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創建科技企業孵化器,鼓勵利用廢舊廠房、閒置樓宇或新建科技企業孵化器。鼓勵創建以技術轉移、產業孵化等特色孵化器,引導投資機構建設投資型孵化器。支持高等院校、大院大所創建“創業苗圃”,扶持各級各類園區創建科技企業加速器。到2015年,建立一批示範性科技企業孵化器,力爭實現科技企業孵化器規模達到40家,創業苗圃達到10家,科技企業加速器達到10家,其中達到市級孵化器標準20家,達到國家級孵化器標準10家。
13.加強科技研發載體建設
抓好現有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載體的建設與管理,通過產學研合作、聯合共建等形式,積極爭創一批新的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力爭在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中有重大突破。積極支持企業與專業對口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共建研發機構或開展技術交流和合作,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創建“產學研聯合體”,推動博士後創新基地創建工作,鼓勵外資研發機構和民辦科研機構的發展,加強公益類科研機構創新能力建設。開展市區兩級重點實驗室創建工作,5年內創建區級重點實驗室15個以上,培育具有申報市級重點實驗室資質的區級實驗室5個以上。加快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重點圍繞航空航天、高端花卉和生物工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創建國際科技合作基地3個以上。推動農業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吸引各類科研力量進園區創立研發平台,提升園區內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實力。
14.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載體建設
推動工業“兩區四園”二次創業,明確園區產業集群式發展導向,打造特色品牌園區,充分發揮園區集聚、孵化、擴散、示範等功能。鼓勵和支持各園區實施開放創新戰略,制定產業集群的升級策略,推進在細分高端領域實施集群式發展,促進產業位勢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整體提升。鼓勵各園區建立孵化器和加速器一體化對接的政策支持體系,建立面向全球配置創新創業資源的國際化平台,加快建成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基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主題園區。積極開展國家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創建工作,推進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科技園區建設與發展,力爭經過3-5年時間,成功創建國家級產業化基地4個以上。
15.加強科技公共技術平台建設
以培育發展重點產業鏈為主線,圍繞產業發展共性需求,建設特色鮮明的公共技術平台體系。整合各類公共技術資源,重點加強對分布在本市各類研發機構的分析儀器、物理性能測試儀器、計量儀器、電子測量儀器、電子工藝實驗儀器、動力工藝實驗儀器等儀器設備和科技資源的整合,加強對中科院技術局、科技部高新司、清華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中科院上海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上海技術交易所等外埠科技資源的引進和利用。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加快科技條件資源建設,推進技術供給、產品設計、分析測試、驗證試驗等專業化公共科技平台建設,積極推進產業化促進中心、產業化信息服務平台等服務平台建設,重點支持公共信息平台、電子商務環境條件平台、農業信息網路平台等數位化平台和條件體系的建設。
(五)提升科技創新創業服務能力,促進創新創業要素有效互動
大力發展各類科技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加強創業服務機構的能力建設,形成有效服務創新創業的服務支撐體系,最佳化創新創業環境,促進科技創新創業要素有效互動。
16.加快生產力促進中心規劃與建設
加強生產力促進中心布局與建設,加強生產力促進中心備案認定,逐漸形成符合東麗產業發展需求和趨勢的生產力促進中心體系。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設立生產力中心,以及現有中介服務機構轉型為生產力中心,鼓勵各園區、各街鄉創建生產力促進中心,加快生產力中心機構數量增長。加大生產力促進中心支持力度,加強生產力促進中心業務能力建設,引導其依託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設人才、信息、網路平台,圍繞技術諮詢、技術診斷、技術培訓等常規業務、特色業務,強化專業人才隊伍和技術信息儲備,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加快完善東麗區生產力促進中心信息諮詢、技術服務、技術轉移、管理諮詢、培訓交流、接受委託等職能,力爭用3-5年時間將其建設成為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支持建立生產力中心協會、業務聯盟等組織,開展行業自律和資源共享。
17.加強各類科技創業服務機構建設
鼓勵利用高校技術、人才、實驗等智力資源和回國留學人員掌握的國外先進管理理念和方法創辦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強化各園區和孵化器管理諮詢、投融資服務、人才培訓、網路信息、市場行銷、法律服務等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創建科技創業輔導示範基地,建立一支由科技創業企業家、投資企業家和金融領域專家、諮詢管理專家及大學、科研院所具有豐富實踐工作經驗的專家或研究者組成的科技創業導師團隊,探索“創業導師+專業孵化+創業投資”的孵育模式,為待孵企業和創業人員提供全面、便捷、優惠的服務。積極支持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技術人員創辦、領辦以專家為服務主體的各類科技服務組織,圍繞高端製造業、高端服務業,廣泛開展技術指導、技術諮詢、技術示範、技術推廣、人才培訓等服務。加強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科技協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和實體建設,加快農業技術傳播和協作,發揮其農業科技示範推廣作用。
18.強化智慧財產權服務
深入落實自主智慧財產權戰略,加強自主智慧財產權工作,以培育專利試點示範企業為重點,以發明專利為抓手,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企業。大力發展智慧財產權代理機構,加快建設和完善技術產權交易機構,搭建專利儲備交易平台,建立東麗區企業智慧財產權協會,加強產權交易機構與各類科研機構、創業機構、企業、金融機構的交流合作,不斷健全智慧財產權服務體系,實現資源、信息的集成互補。建立健全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的聯動機制,健全智慧財產權法律援助機制,將有關智慧財產權法律法規列入“十二五”普法計畫,列入企業科研開發、經營管理的培訓內容,持續提高企業創造和運用智慧財產權的能力。鼓勵企業建立智慧財產權機構和健全智慧財產權管理制度,協助和引導企業深入分析競爭對手的智慧財產權,研究判斷競爭對手的研發方向,鼓勵企業組織預先研發和進行專利布局。
19.完善科技合作體制與機制
以產學研聯合體和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為載體,探索新型科技合作模式,建立產學研長效合作機制。充分發揮企業科技特派員作用,幫助企業制定技術發展戰略,參與企業技術研發,為企業培養技術和管理人才,幫助企業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產學研政金共建的重大創新載體建設,組織實施一批產學研合作重大專項和重點科技項目,進一步深化與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產學研合作。健全科技外事工作體系和機制,加快建立對外科技關係網路,推進對外科技合作和交流工作,多層次多渠道推進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逐步建立“項目—人才—基地”相結合的國際科技合作形式,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國際科技合作。
(六)加強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構築創新創業人才高地
加強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形成引領東麗跨越式發展的高層次人才鏈。“十二五”期間,累計培訓、柔性引進各級各類科技人才1萬人次,引進和培養具有碩士以上學歷、中級以上職稱高層次科技人才1000人。
20.加大高層次科技人才引進力度
加強高層次科技人才引進和團隊建設,擴寬引才引智渠道,多形式、多渠道引進急需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加大科技產業發展緊缺人才引進力度,重點圍繞區域重點產業發展,引進和培養若干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強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加快構建覆蓋各產業領域、結構合理、功能完善、動態更新東麗區高級人才信息庫和專家庫。加強科技型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對接合作,探索人才柔性引進方式,通過開展院士企業行、博士企業行等專項活動,增強企業與高層次科技人才相互了解,發現合作機會。組織科技企業到高校聚居區、人才密集區開展科技企業人才專場招聘會。加強科技企業技術團隊建設,強化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的人才載體功能,營造有利於集聚吸納高層次科技人才的環境。
21.加大高技能和管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
結合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的建設,加強專項從事智慧財產權服務、科學普及、諮詢管理服務、投融資服務、質量體系等工作的優秀人才引進與培養。鼓勵和支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留學人員創業園、特色產業基地及其他各類園區引進一批主要從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相關工作的優秀人才,每兩年遴選支持一定數量的轉移轉化關鍵人才進行專項培訓或短期進修與訪問。鼓勵和支持企業引進主要從事質量管理、品牌管理、智慧財產權管理、戰略規劃研究等工作的骨幹管理人才。通過職務津貼、獎勵等措施,結合重點實驗室、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的建設,引進一批曾擔任大型科學實驗裝置、科學實驗設備和平台建設及運行負責人的高技能人才。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擁有特殊技術能力或技術專長的高技能人才引進力度,鼓勵技術能手指導青年學徒傳承技能和經驗。
22.加強創新創業人才交流與培訓
加強對現有人員的培訓,採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加大對企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完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人才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機制,努力建立一批適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代表行業先進水平的公共實訓基地,擴大職業教育規模,加強技能培訓。開展創業培訓、企業成長培訓和企業上市培訓,組織科技企業家境外考察培訓,開展科技企業家和經營管理人員在職培訓。支持科技型企業有計畫地組織員工實訓,通過開辦MBA、EMBA、工程碩士等碩士學員班和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幫助企業培養一批高層次科技和經營管理人才。鼓勵和支持企業和研發機構舉辦各種形式和層次的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同行進行各類交流和培訓活動。
(七)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先進示範區”,加快構建生態宜居高地
以創建現代化生態宜居津濱新城區為目標,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將循環經濟貫穿到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開發生產中,突出重點項目或工程的示範和帶動作用,用3-4年時間,建成國家可持續發展先進示範區(簡稱“先進示範區”)。
23.加快建立先進示範區創建支撐體系
編制《東麗區“先進示範區”建設規劃》,加快推進先進示範區創建工作。加強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推進先進示範區建設的宣傳力度,通過科技活動周、世界地球日、環保日等系列活動,吸納社會各界、人民民眾共同參與。加強與市有關職能部門的戰略合作,邀請可持續發展戰略專家對全區領導幹部和中心組成員作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和實踐的專題講座,培養一批可持續發展理論與管理創新人才隊伍。組織跨部門、跨學科的力量,加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軟課題研究,推進對全區可持續發展實踐活動進行理論和實踐提煉,為區域發展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全面提升科學決策能力。充分發揮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作用,研究制定推進先進示範區建設工作的考評獎勵機制,促進先進示範區的創建。
24.組織實施可持續發展科技示範工程
針對循環型經濟園區和示範城區等建設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創新,組織實施高污染行業“三廢”減排綜合防治、典型生態系統修復治理、城鄉清潔生活、新市鎮建設科技等可持續發展科技示範工程,為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把節能降耗與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緊密結合,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和集成創新,以創建無泄漏工廠和工業廢水零排放為載體,重點組織開發和推廣有普遍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源梯級利用技術、建築保溫、綠色再造技術等,提高功能工業廢水、工業固體廢棄物的再利用。積極推進冶金、建材、製藥、裝備製造等行業的清潔生產試點示範工程和大宗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工程,到“十二五”末,市控重點高污染、高消耗企業全面實施清潔生產,規模以上企業主體生產企業全面實現零污染、零事故目標。
25.持續提升社會事業與公共安全管理能力
推進信息化進程,全面提高全區國民經濟信息化水平。加強重大傳染病、地方病和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及城鄉社區常見多發病防範技術研究和推廣套用,提高衛生執法的科技含量,採用GPS衛星定位系統和現代可視化監控技術,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變能力。積極推進信息安全、生產安全技術的套用推廣,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加強生產安全隱患的監測檢查,重點扶持網路平台和安全隱患較大的生產型企業實施安全改造工程,改善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強自然災害的防禦工作,提高氣候災害等自然災害的應急救助能力,有效控制特大災害和區域性事故。加強符合區位特點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研究,建立區域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體系,開展科技強警,提高處理突發事件和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
(八)大力實施全民科學素養行動計畫,全面提升全民科學素養
繼續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20)》,結合《天津市“十二五”科學技術普及及工作發展綱要》和東麗區科普事業發展實際,以再創全國科普示範區為統領,深入實施科普能力提升行動和全民科學素養行動計畫,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26.完善科普事業運營管理體制
強化政府科普的主導作用,建立部門橫向聯合協作、上下聯動的科普工作機制,強化科學發展觀宣傳普及,形成全民參與的社會化大聯合、大協作、大科普的工作格局,為全面科學素質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建立和完善科普表彰和獎勵制度,鼓勵經營性科普文化產業發展,引導企業開展科普活動,推進科普進社區,開展創建科普型社區、開展科普旅遊等活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科普事業發展的新格局。培育科普事業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加強與駐區高校合作,加強扶持企業開展科普活動。以推進若干重點領域科普工作為動力,著力提升公眾公共領域科學素養,重點推進健康與公共衛生、環境與氣候變化、防災減災與公共安全等科普宣傳教育行動。
27.繼續推進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帶動全民科學素養整體提升
以帶動全民科學素養整體提升為目的,以科普示範體系建設為途徑,進一步拓寬科技知識傳播渠道,加強科技傳播能力建設,通過重點人群帶動全民科學素養的整體提升。積極開展未成年、社區居民、城鎮勞動者及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著力培養青少年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升社區居民套用科學知識、改善生活質量、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提高勞動者學習能力、職業技能和技術創新能力,培養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執政能力和科學決策與管理水平。
28.大力實施科普基礎工程,持續提高科學素質服務能力
貫徹落實《科普基礎設施發展規劃(2008-2010-2015)》,加強科普教育和培訓基地建設,進一步拓展和完善現有科普基地的科普教育功能,推動全社會科普設施資源共建共享,最佳化配置新增資源,促進全社會科普設施資源的高效利用。挖掘具有區域特色的科普展教資源,著力開發優秀、原創性科普展教品,重點開發利用華明示範鎮博物館的科普示範功能,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科普展教資源。鼓勵和支持科普基地開設科技創新文化主題專欄,積極探索創建以科技創新文化為主題的科普場館和企業科普教育基地的有效途徑。根據區域社會轉型發展新趨勢,大力培養面向基層的科普人才,加強城鎮居民適用科普人才培養,穩定專職科普人才隊伍,積極發展科普志願者隊伍。發揮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科技社團的作用,在實踐中培養一批創新型科普活動策劃和組織人才。
29.組織若干重大科普示範活動
組織開展每年一度的全國科普活動周,使之成為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重要科普活動。積極參與全國科普日活動、文化科技進社區活動,組織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業和廣大科技人員開展科技進社區、科技惠民服務活動。圍繞重大科學事件,開展面向公眾的科學傳播活動,探索建立涉及公眾健康安全的工程項目的科學聽證會制度,擴大公眾對重大科技決策的知情權和參與能力。推動行業科普試點(示範)工作,重點加強節能環保、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科普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和落實配套政策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堅持實施科教興區和人才強區戰略,加強和改善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切實把科技工作擺在重要議事日程,制定和實施正確有效的促進科技發展的政策措施,扎紮實實推進科技工作。要進一步增強創新意識,搶抓機遇,迎接挑戰,把加強科技創新創業、構築高端產業高地和自主創新高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整合優質科技資源及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作為推動整個科技工作的關鍵環節,突出重點,優先發展。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強協同,提高科技工作組織程度,形成推動科技進步的強大合力。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天津市東麗區委東麗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結合東麗區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辦法,把各項政策和要求落到實處。要重點探索建立各級黨委、政府及其部門科技進步目標量化管理制度,以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優勢產業科技創新對標行動、引進和培育高層次科技人才等相關配套政策與措施。
(二)變革科技工作思路,推動體制機制創新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新定位政府科技管理工作職能,把科技工作重點從找項目、批項目、評項目、出成果上轉移到整合國內外優質科技資源、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提高科技資源配置效率上來。既要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又要強調並積極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引導性作用,強化政府的服務職能,探索科技規劃、計畫工作的新型管理模式,提高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和水平。整合全區資源,集政策、法規、軟課題、項目於一體,形成合力,對外整合社會資源,推動機制、體制創新,規範協調發展。科技計畫功能要更加強調和強化項目組織向整合資源的轉化,緊緊圍繞企業成長、產業發展、園區集聚,提高整合能力和管理水平,切實發揮科技工作在區域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社會進步、可持續創新能力中的促進作用。
(三)拓展融資渠道,確保科技投入
廣開視野、拓寬思路,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驅動、企業投入主體多元化新型科技投入體系。要嚴格按照國家《科技進步法》和天津市《科技進步促進條例》的要求,進一步加大政府對科技事業發展的投入力度,把增加科技投入放在優先地位,保證各級財政支出中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改革財政資金的投入方式,財政投入重點用於啟動風險投資、銀行貸款貼息、企業投資擔保和公共科技服務能力建設等方面。探索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的風險投資公司和產業投資公司,政府注入適量資金作為啟動擔保,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採用股份制形式,形成在政府統一規劃指導下,以市場調節為主的風險投資和產業投資經營公司。進一步確立企業在高新技術產業化中的投資主體地位,高新技術企業應嚴格按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國科發火〔2008〕172號)相關規定投入研究開發費用。到2015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力爭達到全市GDP總值的3%以上,每年科技投入要占當年本級財政支出總數的1.3%以上,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和金融機構多元化融資渠道,打破科技創新創業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制約。
注釋:
1.“三四五六”發展計畫中的“三”是指每三年實現主要經濟指標翻一番,“四”是指四年高標準建成示範工業園區,“五”是指五年全面完成新市鎮建設,“六”是指六年基本實現現代化。該計畫是區委區政府立足實際、把握規律制定的一項指導“十二”期間全區工作的重大戰略決策,也為東麗區“十二五”期間科技工作指明的方向。
2.“53683”是區委九屆七次全會上明確的東麗區城市框架及產業布局。其中 “5”是指東麗中心城區、華明新市鎮、軍糧城新市鎮、金鐘新市鎮、新立新市鎮5個生態宜居城區;“3”是指臨空產業園、泰達西區、高新技術產業區3個市級功能區;“6”是指東麗經濟開發區、軍糧城工業園區、華明工業園區、金鐘工業園區、濱海重機工業園區、臨空產業配套區6個區級工業園;“8”是指空城國際物流中心、東麗湖商務會展及休閒旅遊中心、海河中游中央國際服務區、智慧城城市副中心、新立街、軍糧城街、金鐘街、華明街8個服務業中心;“3”是指濱海都市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濱海科技農業示範園區和華明宅基地復墾設施農業示範區3個農業園區。
3.對標,也叫標桿學習(超越)或標桿管理,就是對比標桿找差距,並學習和趕超標桿。目前,東麗區在業內處於領軍地位的產業或企業較少,產業或企業的創新能力明顯較弱,開展科技創新對標行動就是要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競爭優勢突出的領軍型企業。科技創新對標是通過規範且連續的比較,選擇和確定學習和借鑑的對象和標準,確定在創新基礎、創新投入、創新績效、創新管理、技術裝備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並擬定和實踐學習(或趕超)方案,然後進行評估和開展持續對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