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31彈道飛彈(東風31B追平)

東風-31彈道飛彈

東風31B追平一般指本詞條

東風-31彈道飛彈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裝備的一型陸基遠程彈道飛彈,是中國首型固體燃料遠程彈道飛彈,也是中國第二代戰略飛彈。

東風-31彈道飛彈套用了許多新技術,在體積、打擊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力等方面均有明顯突破。

東風-31彈道飛彈1986年開始研發,1999年8月2日試射成功,1999年10月1日在中國國慶50周年閱兵式上出現,2006年9月服役。2009年10月1日,東風-31飛彈A型參加了中國國慶60周年閱兵;2015年9月3日,東風-31飛彈A型在中國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上再度亮相;2017年7月30日,新型的東風-31飛彈AG型在中國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90周年的大型閱兵式上出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風-31彈道飛彈
  • 英文名稱:DF-31 ballistic missile
  • 研製時間:1986年-1999年
  • 服役時間:2006年9月
  • 定型時間:1999年8月2日
  • 國家:中國
  • 隸屬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
  • 飛彈類型:彈道飛彈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面臨著掌握核壟斷地位的世界超級大國不斷施加的核威懾,核潛艇上需要攜帶裝有核彈頭的戰略飛彈,才能構成一個國家的二次核打擊能力。1956年,時任中國副總理的聶榮臻向中國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國飛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1950年代中期,中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組織少數科技人員進行了固體推進劑和火箭發動機的探究;1958年,在中央成立了飛彈核潛艇工程領導小組,但是後來中國的經濟力量無暇顧及潛地飛彈。1964年,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1965年,中國中央專委做出了在自行研製液體飛彈的基礎上,著手制定固體飛彈的發展計畫和逐步實現飛彈系列化的決定,基於當時薄弱的固體彈道飛彈基礎,最初計畫研製一種射程數百千米的單級固體潛射彈道飛彈,但綜合實際威脅等因素,最終調整為二級固體彈道飛彈。1967年3月,中國國防科委正式下達了研製中程二級潛射固體彈道飛彈的研製任務,飛彈最初命名“巨龍一號”,後正式命名為“巨浪一號”飛彈,以此同時也開始考慮論證下一代飛彈。1970年代,隨著巨浪-1飛彈研製的順利進行,移動式液體遠程彈道飛彈東風-22(DF-22)飛彈正式立項研製。
東風-31彈道飛彈東風-31彈道飛彈
1976年,中國中央軍委又批准了新一代固體彈道飛彈的計畫,對其性能指標如射程是中程還是遠程並未定義,因為根據當時美蘇法的發展路線圖,應該進一步發展射程較遠的中程飛彈,一步步過渡到遠程飛彈,然而當時中國沒有那么充裕的資源,也沒有先進的技術來升級核潛艇,根據實際情況,最穩妥也是最省錢的方案,還是研製一種陸海通用的體積質量更大的飛彈。
1978年底,東風-22飛彈的方案論證和預研工作開始,代號“202工程”,主要著眼於實現機動、快速發射,提高生存能力、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達到小型化、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202工程有11項關鍵技術,包括高性能液體火箭發動機、儀器設備小型化設計、新型結構材料、機動發射模式、全數位化的控制系統等。
1982年後,中國航天部二院四部進行了新一代固體彈道飛彈的總體方案分析,配合四院完成了一、二級2米直徑和三級1米直徑固體發動機的模樣研製,二院四部還提出了第三級並聯儀器艙的設計方案,從而保證飛彈射程滿足遠程潛射飛彈的指標。以此為基礎,中國國防科工委召開的歷次相關會議確定新型固體彈道飛彈是一種遠程飛彈。與此同時,二院還進行了陸基機動性遠程固體彈道飛彈的總體方案分析論證。
1983年,液體的東風-22飛彈發展順利,初樣的設計、生產和試驗任務均已完成,而中國同期自行研製的大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也進展順利。由於當時中國處於“七五”計畫期間,軍費削減,同時提出“以常規武器為主,適當發展戰略核武器”的方針,這意味著重心的傾斜及核武器研製計畫的精簡,而更適合機動的固體飛彈則被挑中,因此東風-22基本處於下馬狀態。

建造沿革

1984年1月,中國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正式批准終止東風-22飛彈的研製工作。此後航天部組織對遠程固體彈道飛彈的聯合論證,確定了 “陸海兼顧,技術共用” 的原則,並提出了 “大直徑,基本型和系列化”的方針。
東風-31飛彈東風-31飛彈
1986年5月啟動遠程固體飛彈的研製,將陸基型命名為東風三十一號,海基型命名為巨浪二號
東風-31飛彈設計目標主要是接替東風-4液體遠程飛彈執行打擊莫斯科的任務,並對關島等地進行威懾,計畫在2000年前後完成研製交付部隊使用。
1990年,巨浪-2彈道飛彈正式開始研製,基於陸海兼顧的設計原則,巨浪-2飛彈和東風-31飛彈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但陸基東風-31飛彈研製難度較低,對它的需求也更迫切,研製的優先權也更高。
1999年8月2日,東風-31飛彈成功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並獲得成功。1999年10月1日,中國國慶閱兵儀式上東風-31飛彈首次出現。東風-31飛彈部分性能並不能充分滿足作戰需求,例如射程便介於通常意義上的遠程飛彈和洲際飛彈之間,打擊範圍相對有限,並不能真正成為核打擊的主力,導致裝備數量極其有限。另一方面,中國國內也在不斷進行新技術的開發和套用,於是改進型的東風-31飛彈A型很快正式立項。東風-31飛彈A型總體而言其研製過程比較順利,儘管由於某系統設計上的一個小缺陷導致首次飛行試驗失敗,但隨後的飛行試驗都取得了成功。
1999年10月1日東風-31飛彈1999年10月1日東風-31飛彈
2002年11月22日,東風-31飛彈A型首次發射成功。2006年9月,東風-31飛彈A型沙漠試驗成功,定型裝備部隊,新一代固體燃料洲際彈道飛彈真正形成了可靠的戰鬥力。

服役歷程

2007年7月,中國展出了東風-31彈道系列飛彈的模型。
2009年10月1日,中國國慶閱兵,12枚東風-31飛彈A型及發射車組成的戰略飛彈車隊作為壓軸方陣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
2012年8月30日,東風-31飛彈A型進行了發射,射向西部某地。
2014年1月,中國解放軍報首次公布了一組中國東風-31飛彈在野外進行作訓部署的照片。
2015年9月3日,東風-31飛彈A型在慶祝中國人民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上再度亮相。
2017年7月30日,中國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90周年的大型閱兵式上,出現了新型的東風-31AG洲際彈道飛彈。
2017年9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主題展覽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行,東風-31系列飛彈再次展出。
2019年10月1日,中國國慶70周年閱兵,火箭軍數型戰略核飛彈武器在受閱地面方隊中最後亮相。由16輛戰略核飛彈戰車組成的東風-31甲改核飛彈方隊是我國大國地位、國防實力的顯著標誌。

總體評價

東風-31彈道飛彈總體而言已經較為先進,無論是緊湊的外形、較低的重量,還是射程與載荷比例,均與世界當前裝備的先進型號大致相當,在打擊精度和生存能力上,也和主流型號基本處於一個檔次。但是世界上當前部署的很多同類武器都是20世紀的產物,如美國民兵III甚至是20世紀70年開始部署的,快速反應改進型也於1996年完成,東風-31A在射程和精度等方面並無優勢。此外,世界同類型武器不少將執行改良延壽計畫,以白楊M為代表的最新型號也先於東風-31A前進入現役,在末制導高精確度打擊、機動彈頭和速燃短助推段技術方面,東風-31飛彈A型猶有不及。
2017-9-19解放軍建軍90周年主題展覽東風-312017-9-19解放軍建軍90周年主題展覽東風-3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