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革阿里(東革阿里精華)

東革阿里

東革阿里精華一般指本詞條

東革阿里是生長在東南亞靠近赤道的原始熱帶雨林中,生長在潮濕砂質土壤里的一種野生喬木植物,成熟期為 5 年以上。

其樹高 4-6 米,樹幹直徑 8-10 厘米,最粗可達 15 厘米。樹枝幾乎沒有分叉,樹葉長在頂部呈傘狀。其根亦不分叉,入地最深可達 2 米,東革阿里的根部有多種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東革阿里
  • 拉丁學名:Eurycoma longifolia
  • 別稱:南洋人參、東革亞里、東革阿里 冬革阿里等。
  • 二名法:Tongkat Ali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無患子目
  • :苦木科
  • :東革阿里屬
  • 分布區域:一般只分布於熱帶多雨國家,原產地東南亞各國。
  • 馬來語:Tongkat Ali
  • 印尼語:Pasak Bumi
生物學特徵,生態學特徵,生長環境,播種育苗,有效成分,

生物學特徵

東革阿里為常綠喬木, 高4~6 m, 最高可達18 m, 主幹無分枝, 雌雄異株。葉近革質, 奇數羽狀複葉, 螺旋狀排列於樹幹頂端, 長20~40 cm。葉柄基部膨大, 脫落後葉痕明顯。小葉5~15對, 對生, 倒卵狀披針形, 無柄或近無柄。圓錐花序腋生, 花小, 花瓣5, 分離。核果, 橢圓形或圓形, 長1~3 cm, 寬0.5~1.2 cm, 綠色, 成熟後紅至黑色, 味極苦。根不分叉, 入地最深可達2 m。花期6—7月, 果期8—9月。
東革阿里全株均可入藥, 但藥用部分主要來源於根部, 在東南亞民間作為傳統藥材和滋補品已有數百年歷史, 既可作單味藥、也可作藥方中的重要配藥。迄今為止, 被當做藥材東革阿里使用的原植物有E.longifolia、E.longifolia subsp.eglandulosa、Entomophthora apiculata、Polyathia bullata等, 這幾種植物在形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 雖然都有一些相似的功效, 但是最常用並被認可的是E.longifolia。
東革阿里在自然環境中通過種子繁殖, 種子發芽率低且萌發所需時間長, 發芽後的植株生長緩慢, 栽培2~3 a才結少量果, 成熟期一般為5 a以上, 達到完全成熟期大概需要25 a。因此, 東革阿里野生資源的再生不能滿足市場的大量需求。大部分東革阿里栽培4 a後即採收根, 用於商業用途。
東革阿里

生態學特徵

東革阿里主要分布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高棉、緬甸、泰國、寮國、菲律賓及新加坡等也有零星分布。適宜的生態環境為潮濕的酸性砂質土壤, 多生於海拔700 m以下的海灘林、原生或次生林中, 常與龍腦香 (Dipterocarpaceae) 林或杜鵑 (Ericaceae) 林混生。
Asiah等利用SNP分子標記技術對東革阿里遺傳多樣性進行了初步研究, 採用馬來西亞5個地理種群, 分別是島嶼種群Langkawi、人工栽培種群Meiaka、海邊種群Johor、低陸種群Pahang和山林種群Terengganu, 結果表明東革阿里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 SNP分子標記可有效鑑別東革阿里個體起源, 為該植物的繁殖、引種馴化、種植及保育提供了一些基本信息。雖然遺傳多樣性並不是限制東革阿里生長的首要條件, 但是隨著野生東革阿里生境被人為干擾破碎化程度加劇, 以基因流作為主要控制因素的居群間的遺傳結構很可能因地理位置的增大而產生較大差異, 最終形成生殖屏障而阻斷區群間的基因交流, 導致遺傳多樣性下降。因此, 對東革阿里的原生生境進行保護、禁止砍伐是保護的首要內容, 同時在遷地保護時應儘可能多地從不同生長區引種, 從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其遺傳多樣性。

生長環境

東革阿里對生長環境要求特殊,喜酸性濕潤且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僅分布於熱帶叢林高達500 m海拔的山坡中的山坳林冠。東革阿里繁殖方式主要為種子繁殖,但介於其自然結實率低,種子發芽率低
東革阿里

播種育苗

1選種及播種前處理
東革阿里果實類型為核果,橢圓形,成熟時紅至黑色,成熟期為3~4月。播種試驗的種子,采自馬來西亞沙巴Sipitang。春播時宜採用秋季採收的成熟飽滿種子,種子採收後,將除去肉質果皮的核果洗淨後,置於於2~5℃的冰櫃內保存。播種前將種子用0.5%高錳酸鉀浸泡消毒5min,然後用清水洗淨。消毒洗淨後的種子,先經50℃溫水浸泡1d催芽,種子吸水膨脹後撈出陰乾並保存,準備播種。
2育苗盤準備
選擇育苗穴盤育苗,基質是泥炭土和珍珠岩(比例1:1),將基質混合均勻後裝入50孔穴盤,穴盤長54.9cm、寬厚7.8cm,基質厚度以5~6cm為宜,播種前使用0.5%高錳酸鉀液浸泡消毒10min。
3播種催芽
東革阿里適宜播種期在2~4月,方法是將預備好的種子均勻點播到育苗托盤中,點播密度以100~140粒/m2為宜。播種後用花灑淋水保濕,並將育苗托盤移植塑膠薄膜大棚中催芽。催芽期視基質的乾濕情況適當噴水,噴水時間應選在早上和晚上,保持基質濕潤即可,約35d後可見種子陸續出芽。幼苗出土後加強溫濕度管理,晴天中
4芽苗移栽
芽苗生長120d後,苗高7cm以上,7片葉時出盤,可移植到準備好的培育袋。基質為黃心土+菜園土+泥炭土+珍珠岩(比例2:2:1:0.5),基質混合均勻後裝入規格為9cm×12cm的育苗袋中,移植前淋0.5%高錳酸鉀液消毒。移植時要求將生長不健康、有病的幼苗剔除掉,移植生長健康的芽苗。選擇陰天移植上袋,移栽過程注意不傷根,上袋後淋足定根水。芽苗上袋後在苗圃中培育。
5移植後管理
苗期管理的重點是注意遮蔭,搭建遮光率70%的遮蔭網,每3~5d適當淋水1次,以保持基質濕潤為宜,每10~15d全面噴1次多菌靈,雨天及時排除苗圃積水。當袋苗長高至10cm時開始施濃度1%的複合肥水溶液,苗高15cm時施濃度5%的複合肥水溶液,苗高20cm以上施顆粒性複合肥1g/株,施肥頻率為每月1次。6個月後,芽苗移植成活率達70%以上。

有效成分

從東革阿里葉、莖和根部中分離出來的化學成分以quassinoid骨架的二萜類與canthin-6-one類生物鹼為主, 如Eurycomaoside, eurycolactone, eurycomalactone, eurycomanone和pasakbumin-B, 此外, 還含聯苯木質素、角鯊烯衍生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