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賦

《東門賦》是明代文學家何景明創作的一篇賦。此賦通過描寫一對貧賤夫妻在窮困飢餓中痛心訣別的場面,寫出了底層人民在死亡線上的掙扎情狀,表現了冷酷殘暴的社會現狀。全賦採用了開合式結構,以樸素真切的語言記載了夫妻在荒野墳邊的談話,通俗淺顯,銜接得當,活靈活現,真實自然地突出了人物複雜的矛盾的心理衝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東門賦
  • 作者:何景明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何大復集
  • 作品體裁:賦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東門賦
步出東門,四顧何有?敝冢培累,連畛接畝。有一男子,飢臥冢首巴道巴。傍有婦人,悲挽其手。兩人相語,似是夫婦。夫言告婦:“今日何處。於此告別,各自分去。前有大家,可為爾主。逕往投之,亦自得所。我不自存,實難活汝。”婦言謂夫:“出言何絕!念我與君,少小結髮。何言中路,棄捐決別。畢身奉君,不得有越。”夫聞婦言:“此言誠難。三日無食,腸如朽菅。仰首鼓喙,思得一餐。大命旦夕,何為遷延?即死從義,弗如兩完。”婦謂夫言:“爾胡弗詳?死葬同溝,生處兩鄉。飽為污人,餓為義殤。縱令生別,不如死將。”夫慍視妻:“言乃執古。死生亦大,爾何良苦。死為王侯,不如生為奴虜。朱棺而葬,不如生處蓬戶。生尚有期,死即長腐。潛寐黃泉,美謚何補?”夫婦辯說,踟躕良久。婦起執夫,悲啼掩口。夫揖辭婦,抆淚西走。十聲呼之,不一回首。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培:小丘。累:連綿不絕的樣子。
⑵活:使動用法,使……活。
⑶朽菅(jiān):枯草。菅,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
⑷遷延:拖延。
⑸義殤:按照合宜的道德行為夭亡。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走出東門,向四周張望看到什麼?破敗的墳墓連綿不斷,一片接著一片。有一位男子,飢地躺倒在墳邊,旁邊有一婦人,悲切地拉著他的手。兩人交談,好像是一對夫婦。丈夫對妻子說:“今天在這個不知叫做什麼的地方,與你分別而去,前面有一家大戶,可以做你的主人,只管去投靠他,也有一個安居之處。我如今連自己都無法保存,實在難以養活你。”婦人對丈夫說:“說這漿束棄樣的話多么無情無義!想當初我與夫君年少時結髮為婚,為什麼在半路上,要遺棄我而去,此生侍奉夫君,決不能有半點差錯。”丈夫聽了妻子的話說:“這實在難以做到。三天沒有吃飯了,飢腸轆轆如枯草一樣。抬頭翹嘴,都想著得到一頓飯。性命攸關,怎能拖延?與其從義而餓死,不如兩人都保全性命。”婦人對丈夫說:“你怎么不慎重考慮呢?死了埋葬同一溝里,活著分處兩鄉,吃飽了也不過是行為不正的人,而餓死則是遵從道義而夭亡的。與其活著分離,不如一同死去。”丈夫生氣地注視著妻子說:“言談竟然按照古訓,死生卻是大事,你何必如此用心良苦?死了做王侯,不如像奴隸一樣活著。裝進上好的棺材被埋葬,不如活下來住在茅屋。如能活著還有點期望,死了就永遠成為腐骨。深睡黃泉,好稱號又有什麼益處?”夫婦倆爭辯,猶豫了好久。婦人站起來握著丈夫的手,傷心地掩口痛哭。丈夫與妻子相拜而別,抹著眼淚向西走去,妻子呼喊數聲,丈夫一次都不回頭。

創作背景

何景明有一系列反映時事、慨嘆時艱、筆力峭拔、直言揮毫淚籃遷、頗具人文關懷的賦作,《東門賦》就是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一篇。此賦是作者根據出東門的所見所聞而創作的,反映在大饑荒背景下底層人民在死亡的墳墓之口掙扎的情狀。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考。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東門賦》大體上敘寫了一對囊空如洗的恩愛夫妻,在貧病己嫌企估交加的境況下,無奈訣別的悽慘情狀。文章以一對貧賤夫妻在窮困飢餓中,痛心訣別的場面,作為橫截面圖,以蒙太奇式的特寫鏡頭,給出真實寫照。冷酷殘暴的社會現狀,逼迫著青梅竹馬的恩愛夫妻忍痛分離。在此糾葛過程中,情深意重的兩人痛苦地爭論企元著,強忍著眷戀不捨,煎熬著痛心不忍,但最終還是不得不決絕分手。
全篇賦作通過對二人之間細緻入微的對話描寫,表現了相親相愛的夫婦兩人,因為不能解決溫飽問題而悲痛放棄相愛,無奈勞燕分飛的淒楚情狀。全文至誠的深情都是通過真實自然的客觀現實表現出來,沒有半點雕琢,作者樸素真切地記載了夫妻在荒野墳邊的談話,採用開合式結構,“不動聲色”地講述了這一見聞,將一腔感情隱藏起來,萬種感慨盡在不言之中。作者完全隱在幕後,卻始終牽掛著讀者的思緒:開頭是一荒墳累累的空闊的遠距離鏡頭,當讀者要隨之而引發感慨時,開勢立刻化為合勢:聚光集中於一對墳邊的夫婦的對話。最後丈夫辭妻而去,妻子頻呼不應,到此戛然而止。實際上是從合勢化為開勢,因為最後的畫面的丈夫在荒墳連線的野外“抆淚西走”的背影,迴響的是妻子絕望擔套再悲切的呼喊,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從思想內容上來看,此賦題是經由漢樂府名篇《東門行》的故事結構漸趨演繹而來的;在情感上表達上,又極為巧妙地達成與王粲七哀詩》的異曲同工之效。王粲《七哀詩》有云:“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生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讓世間最無私偉大的母愛經歷磨難,最甜蜜熱誠的情愛駝嚷戶熱遭受考驗,因社會苦難而造成母子、夫妻忍痛分離,這一份酸楚無奈,絕不僅是人性的扭曲異化,更是時代的深重悲哀。作者在披露慘無人道的黑暗現實的同時,亦把對百姓歷經災難的誠摯同情展現得全面厚重。在藝術特色方面,賦作語言淺顯,近似口語,銜接有當,且活靈活現。基本通過對話描寫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構建。此外,行文前呼後應,烘托之筆,草蛇灰線,隨處可見。句式整齊劃一,卻不顯板滯,主體為四字,間雜六言,讀來朗朗上口,頗見功力。

名家點評

中國韻文學會賦學研究會理事長馬積高賦史》:不要誤會,以為作者在此宣揚貪生怕死、甘為奴虜的奴才哲學,他是藉此來表現人民在死亡線上的掙扎的悲慘命運。這類作品在詩中雖不少,在賦中卻少見;寫得這樣沉痛,更為前此所未有。

作者簡介

何景明(1483—1521),明代文學家。字仲默,號白坡、大復山人,信陽(今屬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官至陝西提學副使。與李夢陽同倡復古,後因其反對模仿而發生爭議,為“前七子”代表人物,又為“十才子”之一。有《大復集》等。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東門賦》大體上敘寫了一對囊空如洗的恩愛夫妻,在貧病交加的境況下,無奈訣別的悽慘情狀。文章以一對貧賤夫妻在窮困飢餓中,痛心訣別的場面,作為橫截面圖,以蒙太奇式的特寫鏡頭,給出真實寫照。冷酷殘暴的社會現狀,逼迫著青梅竹馬的恩愛夫妻忍痛分離。在此糾葛過程中,情深意重的兩人痛苦地爭論著,強忍著眷戀不捨,煎熬著痛心不忍,但最終還是不得不決絕分手。
全篇賦作通過對二人之間細緻入微的對話描寫,表現了相親相愛的夫婦兩人,因為不能解決溫飽問題而悲痛放棄相愛,無奈勞燕分飛的淒楚情狀。全文至誠的深情都是通過真實自然的客觀現實表現出來,沒有半點雕琢,作者樸素真切地記載了夫妻在荒野墳邊的談話,採用開合式結構,“不動聲色”地講述了這一見聞,將一腔感情隱藏起來,萬種感慨盡在不言之中。作者完全隱在幕後,卻始終牽掛著讀者的思緒:開頭是一荒墳累累的空闊的遠距離鏡頭,當讀者要隨之而引發感慨時,開勢立刻化為合勢:聚光集中於一對墳邊的夫婦的對話。最後丈夫辭妻而去,妻子頻呼不應,到此戛然而止。實際上是從合勢化為開勢,因為最後的畫面的丈夫在荒墳連線的野外“抆淚西走”的背影,迴響的是妻子絕望悲切的呼喊,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從思想內容上來看,此賦題是經由漢樂府名篇《東門行》的故事結構漸趨演繹而來的;在情感上表達上,又極為巧妙地達成與王粲七哀詩》的異曲同工之效。王粲《七哀詩》有云:“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生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讓世間最無私偉大的母愛經歷磨難,最甜蜜熱誠的情愛遭受考驗,因社會苦難而造成母子、夫妻忍痛分離,這一份酸楚無奈,絕不僅是人性的扭曲異化,更是時代的深重悲哀。作者在披露慘無人道的黑暗現實的同時,亦把對百姓歷經災難的誠摯同情展現得全面厚重。在藝術特色方面,賦作語言淺顯,近似口語,銜接有當,且活靈活現。基本通過對話描寫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構建。此外,行文前呼後應,烘托之筆,草蛇灰線,隨處可見。句式整齊劃一,卻不顯板滯,主體為四字,間雜六言,讀來朗朗上口,頗見功力。

名家點評

中國韻文學會賦學研究會理事長馬積高賦史》:不要誤會,以為作者在此宣揚貪生怕死、甘為奴虜的奴才哲學,他是藉此來表現人民在死亡線上的掙扎的悲慘命運。這類作品在詩中雖不少,在賦中卻少見;寫得這樣沉痛,更為前此所未有。

作者簡介

何景明(1483—1521),明代文學家。字仲默,號白坡、大復山人,信陽(今屬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官至陝西提學副使。與李夢陽同倡復古,後因其反對模仿而發生爭議,為“前七子”代表人物,又為“十才子”之一。有《大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