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民族,政治體制,經濟概況,溫控產品之鄉,玉雕工藝之鄉,旅遊之鄉,主要景點,太華山,大仁山,十里竹道,文昌草莓,高城水庫,白坡景點,禮垌大屋,英地坡的梅花,高第街,天光圩,社會事業,教育城,紹秀體育館,玉都公園,淘金灣,一河兩岸,飛鷹,梅崗公園,歷史文化,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晉屬
端溪縣,南北朝屬梁德羈糜縣,隋屬懷德羈糜縣,五代屬信義縣,宋後屬
信宜縣,明萬曆四年(1576年),東鎮鎮境屬信宜縣鹹化都。清康熙十年始逐漸形成集鎮,因位於東江(鑒江上游,又名錦江)之濱,故名東鎮。民國時期,先為信宜縣九區、二區、後為黃寮南鄉、里村鄉、昆堂堡。新中國成立初期,仍照民國後期建制。1952年5月,信宜縣人民政府遷址於此,成為信宜縣治所。同年冬,成立東鎮鎮,屬大坡山區(三區)轄。1958年秋為東鎮人民公社;1961年分為東鎮、竹山和信城3個人民公社;1983年,分別改為東鎮區、竹山區和信城鎮;1986年,信城鎮與東鎮區、竹山區合併建制為東鎮鎮。
行政區劃
東鎮由原竹山公社、東鎮公社、信城鎮合併而建東鎮鎮,後改東鎮街道。
村委會
佑英、六梢、高城、合丫河、英地坡、旺同、六宅、禮垌、莊垌、文充、鳳崗、十腰等12 個村委會
居委會
白坡、文昌、禮圩、樟坡、大坡山、塘面、北邏、垌尾、城郊、新里、尚文、六賀、水庫、長 塘、坡嶺、栗木、六運、六謝、解放一、解放二、沿江一、沿江二、新尚、人民南、人民北、梅江等26個居委會。
地理環境
東鎮街道辦位於信宜市中南部,是市政府駐地。東連白石鎮,南與水口、丁堡兩鎮接壤,西同北界、金垌兩鎮相連,北與池洞、懷鄉鎮毗鄰。地處北緯22°17 30"~ 22°26 10.1,東經110°49 58"~ 111°02 45.7。總面積206.889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東鎮鎮地貌以丘陵、台地和階地為主,部分屬平原。年平均氣溫22.3℃。年平均降雨量1783.4毫米。鑒江上游東江河貫穿南北,鎮內莊垌村樟沖坑是鑒江的源頭。主要礦藏資源有滑石、高嶺土、花崗岩、石英石、玉石等;植物主要有松、杉、各種果樹、橡膠、茶葉、銀花、肉桂、八角、桉樹、榕樹等;野生動物有穿山甲、山豬、果子狸、畫眉、蛇等。全鎮有山地13422公頃,耕地1774.73公頃。
人口民族
222634人(2010年)。
2011年末,東鎮鎮總戶數90548戶,總人口250191人,總人口中農業人口120573人,戶數29396。此外,還有旅居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79716人。
長壽之鄉
長壽之鄉里壽星多,東鎮竹山有個陸姓亞婆104歲,六代同堂,二百多人(這次聚60多人),從未到齊相聚,圖是珠江電視台專門採訪。
政治體制
東鎮街道辦是信宜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
經濟概況
2009年底,全街道有工企業6041家,新增企業40家,工業總產值29億元,工業增加值9.26億元。
2011年底,全街道有工企業6255家,新增企業52家,工業總產值37.1352億元,工業增加值11.552億元。東鎮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電力充足,移動通信數據網路覆蓋全街道,有良好的投資環境。
東鎮街道辦由原竹山公社、東鎮公社、信城鎮合併而成,該鎮全面實施“工業立鎮、農業穩鎮、商貿活鎮、旅遊旺鎮、科教興鎮”戰略,大力發展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園區經濟,初步形成了以竹器編織、電子電熱器材、南玉工藝、毛紡皮具、塑膠製品加工、汽車運輸、旅飲服務、建築建材、房地產、農產品加工“十大業”和江東電子有限公司、合丫河竹器有限公司、東鎮建築工程公司、遠東食品包裝機械有限公司、恒生手袋廣等骨幹企業為主的鄉鎮企業發展格局。同時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形成了1500萬隻山地雞飼養基地、7萬畝優質水果基地、18萬頭良種豬飼養基地等八大“三高”農業基地。此外,東鎮鎮注重基礎設施建設,鎮通村公路已實現硬底化,農電線路改造工作完成,水庫、陂壩、水渠等水利設施得到維修加固,太華山、大仁山、尚文水庫等旅遊區建設初具規模,營造好了投資置業、旅遊娛樂的良好環境。
2005年1月廣東省民政廳同意撤銷東鎮鎮,設定東鎮街道辦事處,作為信宜市政府的派出機關。東鎮街道辦事處管轄原東鎮鎮的行政區域範圍,共有8個居委會和30個村委會,總面積20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22103人。東鎮街道辦事處駐原東鎮鎮政府駐地。
溫控產品之鄉
溫控產品生產是東鎮街道的支柱產業。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東鎮就已經從事溫控產品生產,迄今已有40多年歷史。現從事溫控產品生產的企業有江東電子有限公司、廣東華田電器有限公司、廣東福爾電子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業,其下游產業達20多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有3家,超千萬元15家,研發生產人員300多人,工人1萬多人。溫控產品銷往美的、格蘭仕、伊立浦、格力、蘇泊爾等國內知名電器品牌企業及世界各地,尤其供往珠三角地區多家著名家電企業長期使用。江東電子有限公司、廣東福爾電子有限公司還被廣東省美的集團公司、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業授予“優秀供應商”等稱號。2012年,全街道溫控產品總產值達12.5多億元,占工業總產值近一半,占社會總產值30%以上,溫控產品年產銷量占全國市場的90%以上份額。2006年,東鎮街道被省評為溫控產品專業鎮。
玉雕工藝之鄉
東鎮街玉雕工藝有新的發展,造工精巧,種類繁多,飲譽國內,風靡海外,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加拿大、美國以及歐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信宜東鎮街的玉雕工藝品有:花卉、人物、獸口、平素、雀鳥、寶塔、多層玉球、首飾、盆景、玉碗、茶具、酒具、玉杯、餐具、雜件、文具、寶石景泰藍等17大類、220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玉塔、玉石盆景、玉碗、寶石景泰藍等產品蜚聲中外。目前有玉器加工企業500多家,年出口額近5億元。
旅遊之鄉
東鎮 街景點眾多,以下為主要景點。
主要景點
太華山
太華山海拔679米,位於東鎮街道莊垌村的南部,是東鎮街道與池垌鎮的界山。這裡蒼松森森、重巒疊翠,群山連綿不斷,眾峰拱護著主峰。山上有一座太尉廟,所以當地人也稱這山為太尉堡。山上有三座廟殿,靈神異像,雕刻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據說在這裡拜佛求籤很靈,為此拜神求籤者,紛至沓來。但更多的是來這裡遊覽觀光的。
寺廟南側有古井,水清質優,汨汨不絕,是鑒江的源頭之一。寺廟兩邊,兩座小山丘對峙,一座如鐘,一座似鼓。風景區管理處分別把這兩個地方有形態逼真的鐘山和鼓坪,鼓坪上放著“天下第一鼓”和“南國第一鐘”。這個第一鼓是由太華山涼亭銅鑄成的,鼓面直徑365厘米,代表每年365日,天天吉祥;鼓高220厘米,鼓腰厚度10厘米,重23噸。
鼓腳由用銅鑄的12生肖扛護,12生肖鑄造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該鼓還鑄有祥雲、八仙仙器和“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等字樣。該鼓供遊人參觀擊打,以祈求年年吉祥,萬事如意。鐘鼓之間是池口, 人們稱之為天池和仙湖。池水清澈明淨,天光雲影,天山共色,鳥語花香,令人嘆為觀止。聽當地村民說這天池仙湖是仙人們瀏覽、休憩、垂釣的場所。池中立著美如彩虹的九曲橋。太華山優美的景色吸引了許許多多的都市人,每逢節假日,人們會成群結隊到此遊憩、垂釣。緊張的工作、忙碌的生活都拋之腦後,壓抑的心情在這裡得到了盡情的釋放。
大仁山
大仁山又名雲岫山,是粵西道教聖地,位於信宜市東鎮鎮與池洞鎮接壤處,海拔720米,離市區僅2公里。相傳古時有個仲大仁,為救民在此山英勇犧牲,民眾在山上建仲大仁廟以祀之,山因此得名;此山由三主峰相連而成,極似恬然而睡巨人,因而也有“大人山”之說法。
山“險峻雄偉,高矗天際,有泉百道,從煙霧中飛舞而出,下流成澗。中有雲澗庵。”長期以來,它吸引著騷人墨客盤桓,吟詠其間。清順治年間信宜知縣徐鳴佩詩云:“澗水遙從天上來,溪雲簇簇覆荒台。中峰石靜蟠龍吼,百道泉流過雁回。旱魃無愁逢澤國。
豐年有象到春台。懨懨每抱憂民病,憩此軒渠笑口開”。大仁山在民間有許多優美的神話傳說:鐵拐李、呂洞濱、何仙姑等七仙曾陪伴何國舅在此修行,因而留下了許多勝跡,左馬右獅,腳踏龜蛇,其中“馬嶺超驤”,又是信宜舊八景之一。與傳說有關勝景還有:金雞窿、崖鷹鼻、二座嶺、進寶嶺、仙人泉、仙人灶、仙泉洞、仙磨石、仙人腳印、石狗嶺、三腳灶、龍牙聳翠、小瑤池、何仙姑井、地龍廟等。因此,當地人又稱此山為仙人嶺,並建八仙廟以祀奉。
登上大仁山頂,有“一覽眾山小”之感,胸懷為之廣闊,眼界豁然開朗。東覽國道207線,象玉帶鋪在大地上,又象黃龍在賓士;南望樓宇林立的東鎮城,感受到信宜正在邁步前進;俯瞰四周,茂林修竹,山花燦爛,使人產生無限快慰!山上林木幽森,怪石奇布,澗水清洌,雲霧繚繞。到處生長著當歸、荊芥、銀花、金錢草、細辛等豐富的藥材。傳說大人山上的山豆,是何仙姑撒下的種子,可治水痘,清熱解毒。又傳說,清順治年間,凡登山、喝了仙人泉水的,都免於當時盛行的鼠疫;還傳說,一個農民隨眾登了山,改變了貧窮面貌,農作物豐收,六畜興旺。於是形成了每年農曆五月初一登山遊覽、採集中草藥的習俗。
大仁山下北邏村的綠道及荷花又有另一番景色。
十里竹道
東鎮街道旺同村依託村內小河兩岸畔延綿數公里的竹林美景,開始修建一條以竹文化為主題、全長約五公里的竹林綠道,稱為“十里竹道”。自竹道修建以來,它就以竹林清幽、流水潺潺、鳥語花香的景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戶外騎行者和攝影愛好者欣然前往運動採風。近日,十里竹道的建設進展加快,雖然尚未完全建成,但已嶄露出迷人的風姿,誘人前往。雨後的傍晚,懷著對十里竹道的嚮往與好奇,我們前往一探究竟,果然,十里竹道讓人盡賞十里好風光。
十里竹道如此多姿彩,多歡樂,如果你僅滿足於此就錯了,竹林綠道沿線還將建設農作物種植體驗區、花卉觀賞區、蓮花池、桃花林、農產品交易區、竹器工藝品展示區等配套功能區,集健身、休閒、娛樂於一體,是旺同村民乃至城區市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每一次來到十里竹道,它都會給你新的美景,新的享受!“十里竹道”,因其靠近包茂高速出入口,成了外地遊客樂意涉足的地方。就2016年大年初一、初二兩天,十里竹道遊客達3萬人。
文昌草莓
每年元旦、春節、清明期間正是草莓成熟時節,採摘草莓成為許多市民春節休閒度假的樂趣。
記者在信宜市城北文昌橋旁的草莓園裡看到,前來採摘草莓的市民絡繹不絕。不時還拿出相機拍照,記錄下歡樂的瞬間,一派溫馨的情景。
近幾年來,自助採摘草莓的興起,為市民提供了一種休閒的生活樂趣,不僅親近了大自然,還增進了親朋好友之間的感情。
高城水庫
高城水庫(GāochéngShuǐkù) 是
廣東信宜市僅次於尚文水庫的第二大水庫,在信宜市城東偏北9
公里。因建在高城村得名。1958年動工,由當時竹山、東鎮、丁堡、水口等4個受益公社出動6000多民工建造,1961年1月竣工。主壩為均質土壩,壩頂高程138.7米,最大壩高26.5米,集雨面積27.5平方公里,最大庫容1140萬立方米。
高城水庫周圍綠樹成蔭,果木成行,景色宜人,現已闢為旅遊區,建起小賓館、小酒家。是人們休閒、度假、垂釣、採摘的好去處。
白坡景點
文昌廟建於清朝,位於美女照鏡的山上,供文昌帝君,因為當地的民族是客家與俚的結合形成的漢族,宗教信仰比較包容,廟內既供文昌帝君同時還供有冼太、地母、關帝、觀音及三位太尉官,農曆每月的初一、十五及每年的春節、元宵、清明節、端午節、觀音旦、鬼節、中秋、重陽、冬至、小年晚、除夕等民間節日燒香的人絡奕不絕,香火十分興旺。
文昌廟後的山上有典型風水美女照鏡,為當地劉的開族山,在
門樓屋還有始嘗劉公祠。
禮垌大屋
禮垌大屋所在的禮垌村委下寨村地處山區,屬於山青水秀人傑地靈之所。”祖籍禮垌而居於信宜市區的黎伯,在帶記者一行前往參觀禮垌大屋時這樣說。
四周山嶺連綿,中間一望田垌,一條水泥村道從田垌經過。遠遠看去,西邊的山腳下,一條小村莊若隱若現。黎伯說,那就是禮垌大屋所在的下寨村了。來到村口,果然見有一座規模宏大的老建築座落在村中,黛牆黑瓦,斗角飛檐,與周邊灰體白牆、直角平頂的新樓房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以一種滄海桑田的感覺。
記者登上村後的山崗俯視大屋,可見大屋坐西北而向東南,目測縱向長約60米,橫向寬約40米,整體面積約有2500平方米。從大屋的瓦面可看出,其縱向為五進排屋,橫向為兩邊各一拖廊,屋頂飛檐走角,起伏有致,瓦面高低錯落,立體感強。整座大屋恢宏大氣而又別致得體。
記者隨後圍繞大屋外牆轉了一圈,但見牆體灰黛,青一色都是青磚砌就。轉折處,懸牆凸角;水滴口,重檐疊瓦;屋脊頂,雕龍飾鳳,古典味十足。奇特的是,整座大屋外牆幾乎沒有窗戶,僅有幾個也疑似後來加裝的;大門則只有一個,設於東北側,門牆上裝飾有精緻的龍鳳
花草圖案,門樓上還有各種動植物的
泥塑或
石刻浮雕,美侖美奐。
英地坡的梅花
每年農曆“小寒”前後,是信宜市東鎮街道
英地坡村白梅花盛開的時候。而今年“小寒”前,正值元旦假期,該村的白梅花已然競相開放。來自茂名地區及周邊市縣的遊客,趁假日驅車來到東鎮英地坡村,賞花觀景休閒度假,其樂融融。
英地坡村距信宜市區不到10公里,處於丘陵與高山交匯處,冬季氣溫較為寒涼,適宜梅樹生長。據悉,約20年前,當地村民開始種植梅樹。初時一般種青梅,面積有數百畝。幾年之後,有村民從外地引進白梅種植。因白梅比青梅開花遲而成果早,因此頗受當地果農青睞,很快就種植了約300畝,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梅園”。近年來,每到白梅花開時節,都會有大批本地及外地的遊客慕名前來觀賞。
每年元旦期間,英地坡村白梅花開得極為燦爛,尤其是當地人稱之為“大塘崗”的一處山嶺,只見山坡上、山坳間、山腳處、山道邊、山溪旁,到處都是白茫茫的梅花,如棉絮,如雲朵,如輕霧,如薄紗,潔得純淨,白得可愛,淡得素雅,香得清幽,令人陶醉。而樹下花間,隨處可見到留連忘返的賞花客,隨時可聽到讚不絕口的賞花聲。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元旦前後幾天,幾乎每天都有逾千人前來賞花觀景,這也成了這裡的另一道“景觀”。
高第街
高第街現為沒江路,清康熙十年形成。
天光圩
從2017年冬起在城西自發形成了每周六交易
南玉、
金沙玉原石的天光圩。
社會事業
教育城
信宜教育城是信宜市委、市政府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的重點工程,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占地面積1500多畝,建有信宜中學、教育城國中、教育城國小、教育城幼稚園、青少年宮,全部按花園式現代化學校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現可容納學位17000個,有學生1.5萬人。二期將建職業技術教育園區和教師村。
信宜教育城,已成為全國基礎教育的優質教育品牌之一,不但進一步滿足了我市民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推動了信宜教育跨越式發展,而且名聲遠播,對省內外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幾年來,來自本省及湖南、廣西、海南、福建、甘肅、四川、山東、重慶等地教育考察團過200多團累計數萬人次前來參觀。還有不少旅遊團不計其數遊客慕名參觀(教育城己成為當地有名的旅遊景點)。中央、省等各級有關領導曾親臨教育城視察並給予高度評價。教育部領導稱讚信宜教育城創造了中國教育的奇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稱讚信宜教育城是一大亮點、一大創舉、一大奇蹟、一大德政。
紹秀體育館
紹秀體育館,座落在市區迎賓大道旁,占地6000多平方米。該館總造價約2500多萬元,香港同胞劉軍先生捐資1000多萬元,市政府籌集1500多萬元。該館結構新穎,外型美觀,已成為我市標誌性建築。該館可承辦多種級別的籃球、排球、桌球、羽毛球、藝術體操等項目的正規比賽;還可供大型文藝演出;也可作容納5000人集會的室內場所。
玉都公園
玉都公園位於信宜市區迎賓大道西側,主體是山色秀麗的牛牯崗,主要有:全國最大的玉雕雕塑“仙鶴獻玉”、“以忠閣”,上山公路、牌坊、涼亭、長廊、階梯、二級瀑布、綠化草坪、花壇、信宜歷史名人雕像長廊、兒童遊樂項目等。這項工程集市政廣場、旅遊商業城於一體,是市繼“一河兩岸”工程之後又一宗“民心工程”、“造福工程”。玉都公園正門堅實的柱子托起宏大的牌樓,勤勞勇敢的信宜人民托起了信宜今天的輝煌。
登上一百多級石階,便可見半山腰處的涼亭。松濤陣陣,涼風習習,稍歇片刻,又向山頂進發吧。
玉都遠眺,遠山素素,天高地回,信宜就像鑲嵌在群山懷抱中的串串珍珠,怎不叫人為之心動。
山坡上,綠草如茵,繁花似錦。親臨其境,便如同與美景融為一體,心胸也豁然開朗。
淘金灣
廣場的綠氈上、花圃畔、人行道邊、湖岸的大理石欄桿旁,遊人如織,或圈坐談心,或挽臂吐情,或徐步瀏覽,伴隨著五光十色的燈彩,迎著清風,踏著樂曲,好不愜意。不管你有多疲乏,多煩惱,到了這裡,都會感到怡情悅性,氣暢體舒。
廣場東面是綠水粼粼、波光蕩漾的金湖。白天,遊艇如梭,有祖父母帶著孫子的、年輕夫婦攜抱著孩子的或情侶借艇傾心的,坐著遊艇,飽覽水上風光。更有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釣叟,手握長長的釣竿,全神貫注著湖面,那耐性會使你發生欽羨的讚嘆。到了晚上,兩岸華燈璀璨,倒影湖中,漪瀾瀲灩,風光旖旎,正如一位教師在詩中寫的:“高樓櫛比參霄漢,激水浮光舞玉龍。”!
金湖之上,是為玉湖,金湖之下,是為銀湖。三湖延綿,八公里之長,七座大橋,似彩虹臥波,貫穿兩岸通衢,這就是信宜著名的“民心工程”。一河兩岸,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好一派繁榮景象。青一色的大理石欄桿,恰似忠心耿耿的衛士,手牽著手,衛護著遊人的安全。沿岸綠樹成蔭,一排排的大王椰,亭亭玉立;一行行的細葉榕,釣絲裊裊,綠葉婆娑;一株株的矮腳葵,撐開似傘的葉子,為遊人遮陰擋陽。更有趣的是,那些八哥、金絲鳥、黃鶯……,它們在樹蔭中間快活地穿來翔去,不時以清脆嘹亮的歌喉,友情地發出“歡迎,歡迎!”似的叫聲,令你頻頻回首,不忍離去。
美麗的淘金灣,獨占地利,深得人和,真是休閒、娛樂、賞景、會友、談心的好去處。她那淘之不完、享之不盡的“金”,永遠閃耀在每個遊人的心中,就是回家躺在床上,也許還會做著一個個香甜的夢:啊!好美的淘金灣!
一河兩岸
為解決城區防洪、改善南北交通和改善市區的市容市貌,營造文明城市的新形象,1997年9月市委、市政府決定自籌資金建設市區穿城河段兩岸漿砌石堤壩,即“一河兩岸系統工程”。10月1日,一河兩岸系統工程正式動工建設,經過一年零8個月的建設,總投資2.2億元的一河兩岸工程建成兩岸堤長30.2公里,完成土方31.7萬立方米,漿砌石39萬立方米,砼1.2萬立方米,建成閘壩4座,築成玉湖、金湖、銀湖3個人工湖,總面積65萬平方米,蓄水110萬立方米,利用閘壩落差建起水電站1座,利用兩岸堤壩建成道路26.1公里,路面寬14米至26米,完成路基土方142.7萬立方米,砼17.1萬立方米,建成橋樑9座,沿岸堤路安裝路燈、修建欄桿,植草3.4萬平方米,種樹7000多株,建花圃2.1萬平方米。2000年底又動工續建長3.4公里的“一河兩岸”城北段。一河兩岸系統工程是市區護城防洪,疏通河道,
飛鷹
路人看熱鬧,行家看行道。首先要知道,信宜的地形是蜈蚣形,因為從池洞鎮到市區這段路,有一條形狀像蜈蚣的山脈只發到市區。而高州在謝雞鎮有段山脈發到高州市區,形狀像雞。我們知道,蜈蚣跟雞天生就是天敵。以前信宜附屬高州管理就可以證明。信宜建市後,建鷹的目的是為了把高州的“雞”給叼了,好讓“蜈蚣”有喘氣的機會。
傳說96年信宜建市(前身為信宜縣,附屬高州市管理),建市後,信宜首要事情是在市區的外環路建了一個鷹,那鷹有9米高,鷹嘴是向著高州。跟著,高州也有動作,也在市區建了一支箭,箭頭是對著信宜那隻鷹。信宜也不服輸,在鷹和箭的中間的一個山上,做了一個發射塔。
梅崗公園
位於市區中心,毗鄰信宜市第三國小和信宜市第二中學,有兩個山系,一個叫梅柳崗嶺,一個叫五楞嶺,梅崗公園就是沿著這兩個山系興建的一座園林公園。只要一進入園區,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映入眼帘的是滿目蒼翠,即便是烈日當空的夏季,你也能感受到由濃密叢林中透出的絲絲涼意。園林美景,如詩如畫人陶醉綠樹成蔭,炎炎夏日好乘涼,烈士陵園,時時不忘愛國志,百步天梯,步步攀登身體棒。
改善交通、生產、生活和投資環境,增設娛樂休閒場所,美化綠化城市的骨幹工程,也是一大民心工程。
歷史文化
籺
東鎮人喜歡吃籺,已成為一種很有特色的飲食文化。每逢過節,尤其是“鬼節”和“冬至“,喜歡動手的信宜人在那天就可以大顯身手。
“籺”追蹤溯源,由越人所傳承而來的飲食,“籺”與現在廣西壯族的糍粑同出一源,因為粵人與壯族同是越人的後裔。當地方言讀如英語“at”去掉後面的“t”音。即“粫”,讀音與“籺”相同,是廣東粵西的一種方言。 糍粑籺是用糯米粉加工的有餡類的食品,類似北方地區的餃子;但比餃子大4~6倍,通常煮熟或者生煎油炸食用。粫特指粵西這種餃子形狀的糕點,而籺則泛指用糯米或糯米粉做成的各種形狀的糕點
1、 選用新鮮優質的純糯米,用蒸籠蒸成糯米飯,再放到石臼對中(石臼對是運用槓桿原理做成的一種腳踏樁米工具)——腳踏對——反覆錘打,搗成爛至膠狀不夾生、綿軟粘稠的漿狀。然後把搗好的糯米漿團分成大小適中的粉團,壓扁壓薄,包或夾上用烤酥搗碎的花生。芝麻白糖做成的餡,製成半圓狀,也就是人所說的鍋貼形狀,當地人把一種鋤地用的半圓形鋤具稱作煙幫,糍粑籺也被叫煙幫籺,籺成形後可根據個人口味,可甜可味,可蒸可煎,蒸則磁粑綿軟粘稠;煎則鬆軟香韌。由於糯香濃郁,綿軟香韌耐咀嚼,冷熱食均可。
2、 準備做籺用的糯米粉,把它堆成小山狀,然後倒適量沸水進籺粉中間,開始搓籺粉。只要水和籺粉掌握得好,籺粉很快就能搓成一個大籺團。這時可以從大籺團上取下小小的一塊,搓成圓球狀,再在籺蓋上壓平,就成了籺坯。然後把籺坯捏薄,這個程式比較講求技巧,要求把籺坯捏得中間厚四周薄,便於中心裝餡和四周的捏合,否則容易露餡。捏好籺坯就可把已炒熟的籺餡舀進去,再捏合成半圓狀.放進鍋里蒸熟。
有三種吃法
1 一般是用韭菜炒豬肉,加花生和蝦米等餡料的籺。通常會用鴨湯來煮煮籺。七月十四鬼節劏鴨吃煮籺是粵西人的傳統節目。冬至也會吃煮籺,正所謂“冬至大過年”,過冬(至)時一家人會一起熱熱鬧鬧地做一頓煮籺吃。
2 用一種竹編的蒸籠放進大鐵鍋中,把籺排在蒸籠上蒸熟,蒸籺帶著竹的清香,非常自然可囗。
3用大鐵鍋放花生油爆鍋,放籺後不動,一面煎到金黃後,灑水加鍋蓋半分鐘,以免夾生,再翻煎另一面,煎籺金黃,色香味俱全。
芋苗酸
1、選上等芋葉的葉柄,除去邊角料,用水洗淨,切成2厘米長的小段,均勻地鋪撒在水泥地上晾曬;
2、曬至芋苗軟和,用力抓感覺到手心稍微濕潤,便將其收集歸攏,加少量食鹽搓拌;
3、後置於乾淨無油的瓦缸內,用乾淨稻草覆蓋按壓;(千萬別沾油,否則會發霉)
4、醃一夜後,加入淘米水浸泡,因為醃酸芋苗需要厭氧發酵,在稻草面上加壓一兩塊乾淨的石頭,以防芋苗漂浮;
5、浸泡一兩天后,芋苗會退去青色,變得澄黃,撈一把聞聞,有好聞的酸味,便可食用了。[1]
如何判斷芋苗酸好與壞:
判斷芋苗酸質量的好壞主要是看它的顏色和酸度。一般以顏色為黃色,酸度適中為最佳。另外在醃製過程中一定不能去攪動缸內的水,要不然就全功盡棄啦。
韭菜釀豆腐炸
是信宜獨具地方特色的菜式。它的特點是:美味清香,既豆香味,又有韭菜味,不但人民民眾作為家庭上乘菜式,近年賓館酒家筵席上也列為獨具地方特色的菜式。這種菜式已有300多年歷史,據說,於清代初期便有韭菜釀豆腐炸了。現在食用這菜式很方便,因為有製作豆腐炸的專業戶。只要到市場上購回豆腐炸和韭菜等,在家裡自己加工,即可享用到韭菜釀豆腐炸佳肴。製作方法如下:
1.大豆磨成豆漿後,用布袋進行過濾,將豆渣分隔出去,使豆漿幼嫩,然後把豆漿煮熟,加以鹽水作凝結劑(注意:絕不可用石膏),經過適當時間凝結,即放上“豆腐格”適當壓少水份,便成豆腐。
2.將豆腐分割成塊,每塊約2.5X2.5cm見方、厚2.5cm,放人花生油鑊慢慢地油炸,經過20分鐘後炸得膨脹起來成圓球狀,空心,皮韌,桔黃色,每個豆腐炸比油炸前的豆腐塊增大數倍。
3.以韭菜為主加上豬肉粒、蝦米、蘿蔔和少許味素等做成餡,然後將豆腐炸掰開小口,把韭菜等餡釀進豆腐炸內,再加水煲20—30分鐘,即成“韭菜釀豆腐炸”佳肴。
尚文粉
信宜尚文粉是
廣東省
茂名市信宜市東鎮街道尚文村的特產。信宜尚文米粉採用手工製作,具有滑嫩、味鮮、爽口和煮不易爛、炒不易碎的特點,廣受消費者歡迎。尚文,是個革命烈士的名字。為了紀念他,廣東省信宜市政府將他的家鄉改名為尚文村,是東鎮街道轄區內的一個村。尚文粉,顧名思義就是尚文村出產的米粉。現在,這種冬粉在已是信宜市區酒樓食肆、大排檔的一道特色美食,可煮可炒,味道鮮而不膩,非常受顧客歡迎。
尚文米粉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開始生產的。當時的大隊(相當現在的村委會)為了搞副業,利用近縣城的優勢,組織一些民眾嘗試做米粉銷售給各大招待所。由於味道好,這種米粉非常暢銷,同時由於那時會議多,各招待所都用米粉來接待參加會議的人員,有時一天便可銷售上千斤。
尚文米粉的製作程式十分繁鎖,前後要經過浸米、磨漿、炊熟、涼乾、泡軟、鍘絲、曬乾等生產環節。每道工序都很講究技術,比如磨漿不夠細嫩,炊的粉皮就厚薄不一;鍘絲有大小,煮沸吃口感就有別。尚文粉具有滑嫩、味鮮、爽口和煮不易爛、炒不易碎的特點,全程手工製作,這是師傅製作技術高超的結果。
1)選料,磨米漿。選用當地冬季上乘的稻黃谷,精心加工成白米,用適當比例的水,浸泡一小時以後才磨,必須磨兩次,第一次粗磨,第二次細磨,磨成米槳備用。
2)蒸。蒸具選用
竹子製成的,竹蒸具有方形的和圓形兩種,粉皮製作選用方形蒸具,蒸鍋要密氣受熱均勻,蒸粉皮時,首先要把蒸鍋中的水燒開,再在蒸具上鋪好一塊浸泡好的白蒸布,蒸布要鋪平緊貼蒸具,刷上食用油,以防粘布,落漿均勻且要薄,用火要猛火,並特別要掌握火候,火候過少不熟透生漿不好吃,火候過多蒸出的粉皮粗糙不夠滑嫩。粉皮蒸好後,馬上拿出剝落,讓其散熱,然後用蒸具蒸熟成一張白紙狀粉皮。
3)曬。把粉皮放到竹編的竹寮上涼曬至半乾,然後摺疊成四至五等份,再用兩塊竹寮夾好涼曬至七成乾,趁著粉皮未乾,把摺疊的粉皮用大閘刀按一定規格切成一圈圈的冬粉,再次用兩塊竹寮夾好,放在太陽下曬乾,把乾透的冬粉用竹蔑纏綁成梱。
隨著經驗不斷積累和顧客要求越來越高,信宜尚文粉歷經近半個世紀後,品質更佳,不但登大雅之堂,還成了送禮佳品,不少人都慕名前來購買,連不少歸國華僑食過之後,即使是要漂洋過海也要帶些走。尚文米粉以味道鮮美而名揚遠近。
客家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據傳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北宋年間,蘇東坡居惠州時,專門選派兩位名廚遠道至杭州西湖學廚世,兩位廚師學成返惠後,蘇東坡又叫他們仿杭州西湖的“東坡扣肉”,用梅菜製成“梅菜扣肉”,果然美味可口,爽口而不膩人,深受廣大惠州市民的歡迎,一時,成為惠州宴席上的美味菜餚。這道菜是客家南遷時傳入信宜東鎮 的。
主料:
豬肋條肉(五花肉)(1000克)
輔料:
霉乾菜(150克) 澱粉(蠶豆)(5克)。
調料:
豆豉(15克) 姜(5克) 大蒜(5克) 白砂糖(20克) 腐乳(紅)(10克) 鹽(5克) 老抽(15克) 辣椒(紅、尖、乾)(1克) 江米酒(5克) 植物油(50克)。
製作流程:
1. 五花肉刮洗乾淨,用清水煮至僅熟,取出;
2. 以老抽塗勻煮熟的肉皮;
3. 辣椒炒香晾涼,浸入米酒中成川椒酒;
4. 中火燒熱炒鍋,下油燒至微沸,將肉放入加蓋炸至無聲,撈出,瀝油;
5. 瀝油晾涼的肉切成長形塊狀,每塊約長8 厘米、寬0.5 厘米,排放在碗內,皮向下,成風車形;
6. 將豆豉、蒜頭、紅腐乳壓爛成茸,放入碗內,加薑片、精鹽、老抽、川椒酒、白糖調成味汁;
7. 將調好的味汁倒入肉內,然後整碗放入蒸籠先用旺火後用慢火蒸約40 分鐘取出;
8. 梅菜洗淨,切成每片長3 厘米、寬1 厘米;
9. 切好的梅菜用白糖、油拌勻,放在肉上,續蒸5 分鐘取出,潷出原汁;
10. 將肉復扣在碟中,將原汁燒沸,加濕澱粉調成稀芡淋上,便成。
著名人物
吳漢英
白坡的吳漢英,在抗戰初期就跟隨王國強參加工作。
後吳漢英發展劉周洪、劉華等人,組建信宜中區手槍隊,活動於廣東南路地區,堅持游擊戰,為南路的抗戰及解放事業立下了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