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路皮影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藝術形式之一 。它的影調種類較多,劇目豐富。但常見的主要有:碗碗腔皮影,也叫時腔。最早形成於同朝(今大荔)從明至清逐步發展。清乾隆年間,各種唱板已基本齊備。傳統的演出是樂隊和整個演出屬同一體。具體分工是“前聲”是戲班的主演者,負責全部說唱,還要演奏月琴、堂鼓等。“上檔”主拉二弦和兼執鐃鈸、嗩吶等。“簽手”負責全部人馬活動及景物布置,有時兼幫腔,為皮影戲的重要角兒。“下檔”也叫“板胡手”,主奏板胡,兼執嗩吶、大號還要幫簽及幫腔。“後槽”也叫“打後台”一人操作碗碗,梆子、鉸子、大鑼和馬鑼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路碗碗腔皮影
- 別名:時腔
- 行成時間:同朝(今大荔)
- 特點:種類較多,劇目豐富
劇目內容,文化遺產,
劇目內容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路皮影的影調種類較多,劇目豐富。但常見的主要有:碗碗腔皮影,也叫時腔。最早形成於同朝(今大荔)從明至清逐步發展。清乾隆年間,各種唱板已基本齊備。其唱腔細緻幽雅、婉轉纏綿、清新柔膩、典雅通俗。音樂節奏複雜節拍重音有其特殊規律,旋律進行起伏較大,七度、十一度大跳很多,但進行得自然,很有個性,表現喜怒哀樂情緒非常豐富。其唱詞典雅瑰麗,韻轍和諧,文句耐人尋味,有的唱詞三、五、七句,由單句落板,這為碗碗腔特有的唱法。不僅廣大的民眾熱愛,就是有些知識分子也嗜好入迷。
文化遺產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境內中部交通還算便利,但南北山區及台塬區1980年前交通尚閉塞,來往不便,文化生活貧乏,這就使皮影戲這種古老戲曲藝術仍以傳統流浪戲班的形式保留了下來,在這黃土高原的關中東部活躍著。這裡就形成了這古老文化藝術皮影戲保留,傳承的特殊地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