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石龍鎮志第一卷

東莞市石龍鎮志第一卷

《東莞市石龍鎮志第一卷》是一部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莞市石龍鎮志第一卷
  • 類別:地方志
  • 內容時限:1911-1979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石龍鎮的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作品目錄

封面
石龍鎮志
序 言
圖片
石龍鎮
石龍市圖
石龍潢涌茶山縣城圖
民國石龍新市
民國粵海道
蒲溪渡口和北鐵橋
中山公園一角
六十年代的抗旱
六十年代的鎮政府
解放初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新娘遊行慶賀自由婚姻。
鎮二屆人大第一次會議
誓師大會
黨校第二期開學典禮
石龍因其水陸交通要衝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20年代孫中山曾多次親臨石龍指揮平叛戰鬥。
孫中山率軍東征蒞臨石龍。
日軍侵占時,把廣九鐵路上的石龍鐵橋炸斷了。圖為人們在修築鐵橋。
抗戰期間,日軍把石龍最熱鬧,最主要的路段—長300米的中山中路劃為軍區,人們不敢走近半步。
石龍鎮商團軍章
日軍侵華,石龍淪陷商業凋零的報導。
浩英亭
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逝世後,石龍人民為紀念孫中山修建了中山公園,該園以其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而聞名遐爾。圖為攝於40年代的中山公園。原新一軍88團在中山公園建凱旋門,浩英亭、忠義亭、李文甫紀念亭。
忠義亭
文甫亭
五十年代遊行中的民兵隊伍
解放初期,解放軍戰士在訓練。
1959年特大洪水民兵在巡護大堤。
解放初期的石龍駐軍
民兵在訓練
解放初期,重修中山紀念堂的軍政人員合影。
日軍侵華建成的碉堡
東征時用的長竹梯
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縫軍鞋
重修的紀念抗戰勝利的凱旋門
周恩來東征在石龍(銅像)
中山路主要有藥材鋪、米機、布匹、金鋪、洋貨店、茶樓、照相鋪等。
日寇統治時的中山路
中山路的南粵風格,吸收西方設計的建築。
國營商業是石龍六十年代商業的核心
頗具南粵風格的建築
石龍商業屢受戰火破壞,人們生活困難,當鋪應運而生。
中山路的騎樓建築
舊祠堂
解放初期婦女生產自救,組成裁縫小組。
竹器街的竹器店。
石龍港口
貨運碼頭
六十年代石龍煤場的運煤碼頭
五十年代石龍商會會員證書
五十年代石龍商業登記申請書
解放前的民間契約
六十年代的炮竹廠
六十年代石龍木材場的貯木場
人民公社豬場
五十年代的人民廣場
合作化時期人們上街遊行,工商界遊行慶祝各行業公私合營,1956年掀起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高潮,各行各業都實行了公私合營。
六十年代清理下水道
解放初期工人轉業回鄉生產
石龍人民公社社會福利綜合廠
黃洲洪水決堤後復堤堵口。
1966年,在搬運站碼頭的防洪堵漏。
五十年代的農村夏收
五十年代稻穀豐收,農民翻曬新谷
五十年代的農村夏種
公社時期的食堂
西一三食堂
個體經營戶
農副產品市場,批零兼營,以零售為主,當時共有攤位326個,位於中山路。
民國時期的房產證明。
五十年代初的商業往來見證
國營商業是當時石龍商業的核心,即使在困境中仍煥發生機
竹器店
舊街道隨著時代變遷,石龍發生變化。
五、六十年代石龍的支農手工業
解放初期的石龍大同紙廠
七十年代竹器業大搞技術革新
技術革新展覽會
1952年,石龍木場為省林業廳屬下四大木場之一。
圖為當時的石龍變電站石龍不斷改善基礎建設,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石龍米粉久負盛名
七十年代供電設施
七十年代供水設施
電池
麥芽糖糖柚皮
煙花炮竹
三眼井
明善堂記民國期間民間的慈善組織
縣示石碑
解放初收繳槍械還歸證明
珍貴的歷史碑刻
出土的久隆里石碑
建於宋代的西湖孫杜橋
黃家山紅石古拱橋
出土的古容器
五十年代建成的人民大會堂全貌
黃家山仙溪福地牌坊
黃家山歐公祠
黃家山歐公祠
中山紀念堂
舊民居
石龍大廟
新維葉氏宗祠
地藏王寺一角
新亭崗廟外景
西湖村的明清古屋
蒲溪村門樓
林氏宗祠
陳氏宗祠
中山公園正門
中山公園文娛台前
黃家山村的百年古榕
千年歷史的黃家山渡口
六十年代建成的中山公園湖心亭
解放初期石龍中學教學樓
一九零三年開辦的惠育醫院
石龍人民醫院一惠育醫院前身。
六十年代,農村辦起衛生站。
第二屆全國舉重邀請賽在石龍舉行
五十年代的運動會
五十年代的人民廣場的籃球比賽。
1956年6月,陳鏡開首次打破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圖為周恩來總理,賀龍副總理接見陳鏡開。
周恩來總理與陳鏡開,陳滿林等合照。
陳鏡開第六次打破世界紀錄
1956年,石龍舉重運動員陳鏡開為中國首破世界紀錄後,又先後8次打破世界紀錄。80年代,石龍鎮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命名為“舉重之鄉”。
石龍市民遊行,歡慶陳鏡開為中國首次打破世界紀錄。
石龍運動員葉浩波,在石龍舉行的全國舉重邀請賽打破世界紀錄
游泳班在體校
民眾的游泳渡江活動
游泳班學員
游泳訓練
民眾體育運動大會。
五十年代少先隊活動
五十年代婦女田頭學文化
女職工進行學習
1958年建成的人民大會堂正門
原石龍電影院正門
五十年的石龍公安分局,原江廈書院
產院對聯
五十年代興起的交誼舞
六十年代幼稚園
五十年代的幼兒教育
新維村的古門樓
歐公祠香菸繚繞
廟宇內的神像
歐公祠
地藏王廟
五十年代的敬老院
民居、室內布置、室外環境、正門
石龍民居
門面
小巷
街道
小巷
發給烈士張招妹的紀念證
原石龍中學校長莫公璧的紀念碑,1938年8月,日機轟炸石龍,死傷平民數百,正準備帶學生出發北上參加抗日活動的莫公璧校長不幸遇難,1947年石龍人民為其建碑紀念。
發給烈士的紀念證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文甫紀念亭。
話劇《家》的演員們
石龍舉重運動的陳家三傑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篇地理
第一章區域與行政區劃分
第一節石龍地域與地名由來
第二節地理位置與面積
第三節建置沿革
第四節行政區劃
第二章自然概況
第一節地形
第二節山丘
第三節地質
第四節河流
第五節氣候
第六節資源
第七節土特產
第八節自然災害
第三章功能分區與環境保護
第一節功能分區
第二節環境保護
第四章村落、街道和重要土名
第一節新舊街道
第二節村落
第三節古今重要土名
附錄
《地名詞條銓釋》
關於石龍開墟
第二篇政治
第一章政府機構
第一節行政機關、政府
第二節人民代表會議
第三節石龍鎮轄下行政區劃組織
第二章中國國民黨
第三章中國共產黨
第四章社會民眾團體
第一節工人組織
第二節農民組織
第三節婦女組織
第四節青年組織及少年組織
第五節工商聯和文衛民間組織
第六節其他民間組織
第五章政法
第一節社會治安
第二節公安警察
第三節消防
第四節交通管理
第五節司法與律師
第六章民政
第一節復退軍人的安置
第二節烈軍屬和榮譽軍人的優撫
第三節社會救濟
第四節婚姻登記
第五節勞動就業
第三篇軍事
第一章戰事紀要
第一節農民起義與辛亥革命
第二節“驅龍戰鬥”與“粵桂戰爭”
第三節“討陳”與“東征”
第四節革命武裝與“清黨運動”
第五節抗日戰爭中的石龍
第六節解放前後
第二章兵役制度
第一節建國前兵役狀況
第二節解放初期的參軍熱潮
第三節義務兵役制的實施
第三章地方武裝
第一節商團與民團
第二節民兵
第四章駐軍
附錄
一、何六起義
二、石龍光復
三、討袁之時石龍一役
四、促蔣下野電
五、石龍淪陷
六、石龍抗日後援會軍訓班
七、石龍重光
八、龍中鐵流隊
九、石龍解放
第四篇經濟
第一章國民經濟綜述
第二章生產資料所有制與體制改革
第一節土地改革與農業合作化
第二節城鎮民主改革
第三節水上運輸業和漁業合作化
第四節小商販合作化
第五節手工業合作化
第六節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七節人民公社化
第八節鄉鎮企業的建立
第九節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三章農業
第一節糧食作物
第二節經濟作物
第三節農業生產資料的變化
第四節潼湖農場
第四章林、牧、漁
第一節林果花木
第二節盆景
第三節禽畜
第四節漁業
第五章交通
第一節水路
第二節鐵路
第三節公路
第四節搬運
第六章郵電
第一節概況
第二節郵政
第三節電訊
第四節設備
第七章城鄉建設
第一節管理機構
第二節鎮區建設
第三節農村建設
第四節建築隊伍
第五節供水
第六節供電
第八章商業
第一節明清時期的商業
第二節民國初期的商業
第三節抗戰前的商業
第四節抗戰期間和抗戰後的商業
第五節建國初的商業
第六節1952年以後的商業
第九章旅遊服務業
第十章工商行政與物價管理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農貿及小商品市場管理
第三節物價與物價管理
第四節經濟契約與商標廣告的管理
第十一章稅務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稅收
第十二章金融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民間金融企業
第三節歷年使用的貨幣與幣值
第五篇工業
第一章主要行業
第一節鑄造業
第二節機械業
第三節五金
第四節電纜電器
第五節火柴 電池
第六節橡膠塑膠
第七節製藥
第八節造紙印刷
第九節建築材料
第十節竹器業
第十一節木器業
第十二節造船
第十三節紡織染 服裝
第十四節製革 製鞋
第十五節糧食 油脂
第十六節糖果糕餅
第十七節鹹雜食品
第十八節飲料
第十九節煙花炮竹
第二十節包裝製品
第二十一節其他
第二章引進外資企業
第六篇文化
第一章教育
第一節幼兒教育
第二節私塾和書院
第三節國小教育
第四節中學教育
第五節職業教育
第六節業餘教育
第二章文化藝術
第一節主要文藝組織與設施
第二節歌、舞、劇
第三節詩書畫和雕塑
第四節電影廣播電視
第五節散文及其他
第三章衛生
第一節醫療機構
第二節愛國衛生運動
第三節歷年流行病的防治
第四節突出病症的治理
第五節醫療隊伍
第四章體育
第一節民間體育
第二節球類、棋類
第三節田徑
第四節游泳
第五節舉重
第六節體育組織機構
第七節體育光榮榜
第五章文物古蹟
第一節碑文
第二節古建築
第三節其他文物
第六章民間故事和傳說
第一節唐承恩的傳說
第二節神話故事一組
第三節關於鬼的傳說一組
第四節關於歷史人物的傳說
第七章詩詞選
第一節格律詩
第二節民歌
第三節新詩
第七篇社會
第一章人口
第一節人口的遷入
第二節民族與姓氏
第三節人口、性別、家庭
第四節人口流動
第五節人口素質
第二章計畫生育
第三章華僑與港澳台同胞
第一節華僑
第二節港澳台同胞
第四章風俗
第一節日常風俗
第二節日常禮節
第三節紅白事風俗
第四節節日
第五節其他風俗
第六節陋習
第五章方言謠諺
第一節方言
第二節民間歌謠
第三節諺語、歇後語
第六章宗教信仰
第一節道教
第二節佛教
第三節基督教
第八篇人物
第一章烈士
一李文甫
二張招妹
三李源
四陳志仁
五麥容
六劉漢甫
七張苞
八徐毅平
九何宗鐸
十鐘景布
十一餘焯
十二何遠帆
十三蘇富
十四朱樹德
十五黃東
十六黃洪妹
十七馬錫亮
十八林傑
十九葉福蔭
第二章歷史人物
一蔡殷寶
二何六
三梁淯
四黃俠毅
五林直勉
六殷仲銘
七郭瑞章
八曹沛康
九林克明
十徐民綱一家
十一周錫年
十二古鴻烈
十三張蔭麟
十四莫公璧
十五朱敬修
十六王志勤
十七陳枝
十八跛手宗
十九李潮
第三章名人
一黃氏四英
二石平、鄭平
三李煥章、李逸梅
四黎沛林
五曾玲
六劉希洪
七陳家四傑
八黎滿金
九吳軍
十周洪
十一何鏡堂
十二姚柱林
十三單孔齊
十四邱麗娟
十五葉振和
十六話劇《家》的演員
第四章壽星
一鐘藻彬
二壽星簡表
第九篇附錄
一、1959年的防洪搶險
二、激戰一晝夜——記劉亮的抗洪事跡
三、在特大洪水包圍中,石龍鎮巍然屹立
四、戰勝傷病,獻身祖國
五、記石龍郭屋洲麻風醫院始末
《石龍鎮志》第一卷編修工作人員名單
編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