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秦嶺沙河灣岩體侵位機制的構造約束及動力學意義》是依託西北大學,由梁文天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秦嶺沙河灣岩體侵位機制的構造約束及動力學意義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梁文天
- 依託單位:西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大陸造山帶不同演化階段所形成的花崗岩類記錄了造山帶構造演變的關鍵信息,對各階段花崗質岩漿形成、運移和侵位過程與機制的深入分析提供了一個揭示造山帶不同演化階段構造屬性、構造演化過程與動力學機制的重要視窗。秦嶺造山帶內廣泛發育了晚印支期花崗-花崗閃長岩類,是揭示造山帶自印支期碰撞造山以來構造演化的關鍵。本項目擬以研究程度較高且極具爭議的東秦嶺晚印支期沙河灣花崗岩體為研究對象,從構造約束的角度,開展岩體與圍岩的地質特徵、岩石磁學與磁組構、顯微構造及重力場特徵的二維和三維模擬等多學科綜合研究,以確定岩體內部組構的形成發育、特徵和空間展布規律,揭示岩體的深部結構及三維幾何學形態,分析岩漿侵位與區域構造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建立岩漿形成、運移至侵位結晶的構造模型,探討其侵位機制與區域動力學背景,為深入研究秦嶺造山帶晚印支期岩漿作用及自印支期碰撞造山以來的構造演化過程和機制提供有效約束。
結題摘要
秦嶺造山帶晚三疊世花崗岩目前已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關於岩體侵位時的區域地球動力學背景目前仍有極大的爭議並提出眾多不同的認識,如俯衝、同碰撞、後碰撞及板內等,並假定了擠壓或者伸展等具體的侵位構造環境。這些研究多來自岩石學及地球化學,缺少直接的構造地質學證據。為了探索岩體的侵位機制,並進一步釐清上述爭議,本文針對東秦嶺具典型代表性意義的沙河灣環斑結構花崗岩,開展了綜合的野外觀察、顯微構造、磁組構及重力模擬研究。布格重力及二維模擬研究表明,岩體中心部位存在一個明顯的重力低值區域,東西和南北向剖面分析表明,岩體厚度中部最高並向周緣減薄。岩體內部組構總體呈現同心圓狀特徵,礦物組構和磁組構均顯示其面理大致平行岩體邊界分布,線理低角度沿面理分布。圍岩構造分析表明,與沙河灣岩體侵位同時,商丹構造帶及南側劉嶺群體現出明顯的區域走滑構造特徵。岩體構造特徵與區域構造的耦合分析認為,該岩體侵位於區域走滑拉分構造環境中,岩漿從岩體中心部位上升,並向周緣擴展。區域走滑構造應與秦嶺蜂腰部位物質的東、西向擠出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