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禪寺(福建市泉州市東禪寺)

東禪寺(福建市泉州市東禪寺)

東禪寺,位於泉州東門仁風街東禪村鳳山,全稱鎮國東禪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禪寺原名鎮國東禪寺,始建於唐乾符年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禪寺
  • 屬於: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記載:《泉州府志》
  • 時間:874~878年
簡介,起源,一說始建於唐,二說始建於宋,

簡介

乾隆卷十六載:“鎮國東禪寺,唐乾符中,郡人郭皎、卓懌建,僧齊因居之。廣明年(880~881年)賜今名。宋德祐和元至正兩次遭火,後復建。明宣德十年重修,後廢。”清鹹豐元年(1851年)復建。現存建築為三開間二進磚木結構,山門有清鹹豐六年(1856年)立匾“少林古蹟”,民間傳為中國南派少林的發源地。1992年,重修照牆、大殿、彌勒殿和報恩堂。
東禪寺史籍未見有“少林寺”的記載,僅清鹹豐六年(1856年)出現住持幻空所書“少林古蹟”匾額。近年來,有學者根據1955年發現的明嘉靖《清源金氏族譜》抄本附錄《麗史》所載:“(泉州)城中有伊生楚玉者,人甫弱冠,讀書少林寺”,“夏六月,生至自潮州,居少林寺”等語,從而推斷泉州東禪寺就是少林寺。《麗史》是部愛情小說,史料價值不及正史,且所稱少林寺是否就是東禪寺,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東禪寺

起源

東禪少林寺的緣起,歷來有兩種說法。

一說始建於唐

唐乾符間(874—879)郡人郭皎、卓懌所建,僧齊固居之。廣明元年(880年)賜名鎮國東禪寺,為泉州少林寺的附屬建築之一,又稱東禪少林寺。據史載,乾隆二十八年秋詔焚少林寺後,泉郡董事會於鹹豐年間在少林寺遺址上重建紀念性小寺,它只是歷史上三興三廢的南少林寺之一的小部分遺存,與古少林寺的規模不可比擬。
現“東禪少林寺”,是泉州文物部門按照舊址遺留下來的唐代構件,於1992年重新修建的。當時,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其題“東禪少林寺”匾額。寺內,還有部分保存完整的唐代柱礎、牆體,以及至今仍能打出清水的少林古井。寺的周圍,還散有古代的大石槽、練武的石板凳、金剛池、刣狗池等,現已被建為東湖新村了。
已故的泉州文史界專家陳泗東認為:“東禪寺有兩個名稱,一是正式的,名為鎮國東禪寺,……另一個是俗稱,叫少林寺。”(見陳泗東《泉州少林史跡考》)東禪寺即南少林的說法在武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二說始建於宋

據《武榮傅氏宗譜》 收錄北宋康定元年(1040)十二月積溪尉楊拯文撰的《僕射招討公泉州護安功德院記》載:護安功德院原為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傅實的府第,文載,該地在“郡之郊東,俯郊之翌,揖照湖湄,坐抵林秀,滄溟一盼,阡陌四沖。”
皇祐初,妙逢禪師在泉州一帶弘法,有意籌建護安功德院,看中傅實的尚書第。他對傅實說,宅第所處之地,雖風景優美,但形勢險要,扼泉城之入口,乃兵家必爭之地。若在此興建禪院,可防擋北方南來之寇,使泉城免遭戰亂之苦。請以社稷及百姓安寧為重,易地另建貴第。傅實慨然應允,在武榮州(即今豐州)蓮花峰下,另建尚書第。隨後,妙應禪師就將傅實尚書第改建為護安功德院。
文載護安功德院有五堂一殿:“曰法,曰祖師,曰十三,曰羅漢,曰玄女,其堂五焉”(即法堂、達摩祖師堂、十三武僧堂、羅漢堂、玄女堂);一殿即大雄寶殿。此外還有廡廊、廚庫等附屬建築,儼然一大叢林。此後改稱東禪寺,即東禪少林寺之前身。
今南拳尚有羅漢拳、玄女拳諸名目,則護安功德院應為少林寺之一部分,當屬事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