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散文

東漢散文在西漢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史傳散文中,班固的《漢書》和趙曄的《吳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政論散文相繼出現了以王充《論衡》、王符《潛夫論》為代表的一批積極參與現實的作品。另外,遊記、碑文等新的散文樣式也嶄露頭角,開始成為文體大家庭的一員。從總的趨勢看,東漢散文向著駢儷化的方向發展,同時,不少語體散文作家也著意追求通俗易懂、淺顯明快的文章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對浮華文風有所矯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漢散文
  • 建立基礎:西漢
  • 特點:通俗易懂、淺顯明快
  • 代表作品:《吳越春秋》
文化背景
秦始皇統一中國,結束了諸侯紛爭的局面,文學也隨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中國文學史上,秦漢文學是上古期的第二段。兩漢王朝總共四百餘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昌盛時期。漢代統治者認真總結秦朝迅速覆滅的歷史教訓,雖然在政治體制上沿襲秦朝,但在文化政策上有較大調整,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文學發展的措施;加之國力增強,社會進步,漢代文學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無論是作家的文學素養,還是文學作品的數量和種類、思想深度和藝術水平都很值得注意。漢代文學在價值取向、審美風尚、文體樣式等諸多方面為後世樹立了典範。
東漢散文
東漢散文
蔡邕的碑文在東漢最為著名,成就尤高。三胡碑雖然都是為胡廣所撰,但能變化體勢,不相重複。他的碑文能寫出人的各自特徵。楊秉是危世抗節之臣,為他寫的碑文直錄其事,富有生氣。楊賜有清操懿德,深通<尚書>,碑文也就本於經術,氣象淵靜。<郭有道碑>和<陳太丘碑>是蔡邕碑文的代表作,歷來受人稱道。碑主郭泰、陳寔都是漢末名士,郭泰終身不仕,陳寔先仕後隱。這兩篇碑文沒有敗筆,時見道氣,讀其文如見碑主其人。東漢後期盛行品鑑人物的風氣,蔡邕身為士林領袖,也參與了對名士的評議,他是從人物鑑賞的角度撰寫碑文,這和後代那些專門用於樹碑立傳的文字有所不同,其文學價值也就在於此。
馬第伯的<封禪儀記>是現今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遊記。該文記敘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的封禪活動,雖然是按時間順序依次寫來,但其中時有精彩的景物描寫,攀登泰山的艱險場面也寫得很傳神。這篇遊記對泰山的人文景觀、封禪儀式也多有交待,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後來的<洛陽伽藍記>、<水經注>在筆法上和這篇作品有很多相似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