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溝窯遺址

東溝窯遺址

東溝窯遺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大峪鎮大峪鄉東溝村,面積約8000平方米,是一處金元時期的遺址。

2005年,東溝窯遺址開挖10米×10米探方4個,發現窯爐1座,水井1眼,灰坑4個。出土了青釉瓷、鈞釉瓷、白釉瓷、白底黑花瓷、素燒器等多種碎片;匣缽、試燒片、墊餅、墊圈支燒等窯具;碗、盤、瓶、盞、盞托、盆、盒、洗、注壺、枕等器物。東溝窯遺址的發掘為北宋晚期及金代的青瓷和鈞瓷斷代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2019年10月,東溝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溝窯遺址
  • 地理位置: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大峪鎮大峪鄉東溝村
  • 所處時代:金元
  • 保護級別:第八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8-0094-1-094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東溝窯遺址始燒於北宋,並以刻、印花花卉的汝窯豆綠釉為主。到了北宋晚期,由於受鈞窯的影響,則出現綠釉掛紅彩的新品種,特別到金元時期,鈞瓷更為盛行。
東溝窯遺址
東溝窯遺址
20世紀50年代,東溝窯遺址被發現。
1964年,故宮博物院馮先銘到東溝窯遺址實地考察,河南省文物部門協助調查。
2005年,對東溝窯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東溝窯遺址
東溝瓷窯址現場

遺址特點

綜述
東溝窯遺址依山近水,地勢北高南低,面積約8000平方米。2005年,開挖10米×10米探方4個,發現窯爐1座,水井1眼,灰坑4個。根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結果,東溝窯鈞瓷基本起末時間在金到元時期,東溝窯青瓷具有鈞窯和汝窯特徵。
窯爐
窯爐3座。發現於斷崖上,擇選其中保存較好的1座進行了清理。方向141°,窯門、煙囪殘缺,窯室兩側的牆體僅存燒土印痕。火膛為半圓形,後牆微弧,殘存三層耐火磚,殘高0.30米,寬2.14米。火膛底面平整,燒結堅硬。依據燒土印痕復原,窯床前窄後寬。前寬2.14米,後寬不明,進深殘存1.02米。窯爐殘損較嚴重,還是可以看出窯爐的大致結構與北宋時期馬蹄形窯爐非常接近,從建造窯爐的地形選擇上也完全一致。從窯爐的現狀可以看出窯床至少有三次修補增高,每次增高約0.10米。
水井
水井,1眼。平面呈不規則圓形,上半部井壁不甚規整,考慮到安全問題未清理到底。口徑2米左右,清理深2.04米。內填淺灰土,土質疏鬆。內含較多不規則石塊。根據地層打破關係和出土遺物分析,廢棄時間大約在金末至元初。
灰坑
灰坑,4個。有長方形、不規則長方形和不規則圓形三種。H4,平面為長方形,方向50°。除北壁斜直外,其餘三壁皆垂直且規整,坑底較平坦。東西寬0.90米,南北長1.75,深0.32米。該坑內填淺灰土,土質疏鬆,內含少量炭粒。
東溝窯遺址
東溝瓷窯址出土瓷片

文物遺存

綜述
東溝窯遺址出土了青釉瓷、鈞釉瓷、白釉瓷、白底黑花瓷、素燒器等多種碎片;匣缽、試燒片、墊餅、墊圈支燒等窯具;碗、盤、瓶、盞、盞托、盆、盒、洗、注壺、枕等器物。
東溝窯遺址
東溝瓷窯址出土瓷枕
瓷片胎質多為香灰色或灰白色,胎質細膩、堅密,吸水率較低;釉色以天藍、蔥綠居多,也有少量的天青、粉青、茶葉末、月白;器型造型眾多、古樸大方,製作工藝精細。印花大部分是凸起的陽紋,紋飾題材分三種:一種是花卉;一種是海水游魚;另一種是禽鳥紋。花卉題材又分為編枝花卉、折枝花卉、團菊紋。整體施釉均勻,釉面瑩潤、細膩,開細小冰裂紋,釉下汽泡較多,個別器物施釉不到底。器型主要有碗、盤、杯、洗、碟及罐等器皿。造型古樸、大方,製作規整。器物大致有直口盂、小茶托、圈足淺腹盤、敞口碗之類。
東溝窯遺址
東溝窯遺址出土瓷片
錢幣
東溝窯遺址出土了1枚“建炎通寶”錢幣,錢文較大,楷書,對讀。郭較寬,肉較厚。背素,有郭近平。直徑2.80厘米,穿徑0.80厘米,厚0.11厘米。

研究價值

東溝窯遺址雖然面積不大,但卻是文化層堆積比較豐富的區域之一,代表了東溝窯址不同時期的文化內涵。為東溝窯燒造年代的上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東溝窯的遺蹟包括窯爐、灰坑瓷器殘片、水井等製作和燒成瓷器的重要條件,遺存提供了真實的研究對象。同時,為北宋晚期及金代的青瓷和鈞瓷斷代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東溝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東溝窯遺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大峪鎮大峪鄉東溝村。
大峪鄉客運站

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大峪鎮政府開車前往東溝窯遺址,路程約14.6千米,用時約28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