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渡鎮

東渡鎮

東渡鎮,位於縉雲縣西南部。鎮政府駐地東渡村,在縣城南3.5公里。鎮以駐地村名。東鄰舒洪鎮和胡源鄉,南靠方溪鄉,西與西南界麗水市蓮都區,西北連七里鄉。面積128.1平方千米(2017年)。133275人(2017年)(畲族11人,壯族3人,蒙族2人),其中非農業647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渡鎮
  • 外文名稱:Dongdu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麗水市縉雲縣
  • 電話區號:0578
  • 郵政區碼:321400
  • 面積:128.1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33275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小仙都
  • 火車站縉雲站縉雲西站
  • 車牌代碼:浙·K
鎮情簡介,行政區劃,自然條件,經濟狀況,文教衛生,基礎建設,科學發展觀,

鎮情簡介

東渡鎮轄156自然村,分設55村民委員會,414村民組。1949年建政時分崇文、東溪、吳嶺、天美、正美鄉,均屬城區。1956年撤區並鄉,崇文、東溪合併為城南鄉;天美、正美合併為新美鄉,還有吳嶺鄉,均為縣直屬鄉。1958年屬五雲公社,分城南、新美、吳嶺管理區。 1961年改稱城南、新美公社,吳嶺管理區撤銷,所屬大部(南部)並人城南公社。1980年械南公社析出昔東溪鄉屬地,另建長坑公社。1982年新美公社一分為二,分別稱兆岸公社、方川公社。1984年恢復鄉建制,分城南、長坑、兆岸、方川鄉,屬新設的城郊區。1992年5月區撤銷,四鄉合併為今稱的建制鎮。

行政區劃

東渡鎮鎮政府駐東渡村。郵編:321401。轄55個行政村:東渡、嶺腳、雅村、小洋弄、板舉、吳嶺、蘭口、山頭、雅宅、樊莊、金坑、外處、底處、隘頭、金湖、方川、鄭坑口、長豐、古路、羅川、石松、方坑、梨倉、珠佑、西坑口、麻店、西源、大倉、兆岸、交路、蓋竹、堰頭、鳳山下、白彥、麻西湖、金谷、麻弄、倉基、麻坪、坑上、陽弄、長坑、南胡、東溪、上廷坑、廷坑、麻垢、小桃、竹園腳、黃山、株樹、上里山、銀坑、建山、屋基背。

自然條件

地形以丘陵、低山為主,中部多為丘間平畈。地勢東南部和西北部高、中部低。最高海拔1005米,最低海拔120米。土地類型較全,丘間平畈宜發展糧食生產為主,重點開發園地經濟特產;低山宜發展毛竹、油茶和杉木。主要地類占總面積比例:耕地 7.8%,林地78.8%,水域2.6%。好溪自北向南於境中西部縱貫,盤溪於東北部入境,自東向西橫貫,至蘭口匯好溪。沿溪兩岸水利條件較好。年平均氣溫17.2℃,無霜期245天,年平均降水量1437毫米。水田土壤以黃泥沙田、泥沙田、黃泥田、洪積泥沙田為主。礦產有吳嶺村周圍的花崗岩礦,金谷村附近有螢石礦,境東北有凝灰岩礦分布。

經濟狀況

2007年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9.9億元,比上年增長38.8%,其中工業總產值9.1億元,增長42.6%,農業總產值7945萬元,增長6.2%。稅收總收入3436萬元,增長38.8%,其中國稅收入2851.1萬元,增長34.6%,地稅收入584.6萬元,增長64%。農民人均收入3957元,增長12.7%。全鎮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全鎮耕地14926畝,其中水田13473畝,種植水稻為主,小麥、玉米、大豆、番薯次之。糧食總產量9439噸。經濟物產油茶籽、茶葉、蠶桑、柑桔、桃、李子、楊梅、梨和 香菇等。其中柑桔3536畝,年產量1786噸,居全縣之首,以及桃李等水果年產量410噸,合計2196噸,占全縣水果總產量的三分之一;茶葉111噸,為縣主要產地之一;蠶繭15噸,香菇422.8噸。林業用地149229畝,植被以松為主,杉木、毛竹次之。經濟林油茶1.73萬畝,年產油茶籽231.6噸,為縣重點產區之一;板栗年產23.9噸。生豬飼養量19911頭,存欄牛931頭,羊1347頭,兔1410隻,飼養家禽12萬多隻。集體和個體企業有車用儀表廠、鑄鋼{閘門鑄件廠)、塑膠玻璃廠、工藝廠、絲織廠、竹木工藝廠等,。東渡有木材市場;方川農曆旬逢一、六為集市日。330國道公路和金溫鐵路於境中穿過。縉麗複線公路自東渡於西部過境。境內另有公路自蘭口至石松分岔通方溪、石筧;向東北達舒洪接縣道。
2012年,工農業總產值.32.6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1億元。稅收總收入7980萬元,其中國稅收入6500萬元,地稅收入148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8796元。

文教衛生

鎮內國中4所,學生1478人;國小30所,學生2000人;幼稚園11所,衛生院4所,文化站、放映隊、廣播電視站。村村通廣播。22個村建有影劇院和大會堂。境中堰頭村周圍風景秀麗,素有“小仙都”之稱,為仙都風景名勝點之一。文物有兆岸進士廳;蘭口村東的康樂廟;蘭口村鳳凰山上的鄭汝壁墓及石碑;桃花嶺古道以及桃花洞碑刻4方;東渡況爽橋(現為東渡大橋);馬碲灣連珠橋、利通橋;金湖村建於宋建隆元年(960)的石剎靈峰寺,村北翠屏山上有明代“白雲洞”摩崖;兆岸村西南山崖上有明隆慶瘐午(1570)“鐘翁路”刻石;1976年在方川村北拾得為新石器時代遺存的磨製石刀、石斧各一把。

基礎建設

2009年,東渡鎮的方川、麻店、麻弄和雅宅四個村被列為危舊房改造村和舊村改造村,東渡鎮黨委政府和當地村委在改造過程中,因地制宜,結合各自村的特點開展改造工作。
據東渡鎮統計,涉及危舊房改造的四個村改造戶涉及172戶,拆遷面積超過14000平方米。其中,麻店村已經率先完成危舊房改造工作。其它的三個村子將按照統一設計,統一模式,自己負責建設的方式開展。東渡鎮黨委政府表示,這三個村的危舊房改造,力爭在2010年的5月份前完成,讓拆遷戶早日住進新家。

科學發展觀

浙江省縉雲縣東渡鎮黨委自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以來,迅速部署、完善制度、領導帶頭、營造氛圍,整個學習實踐活動全面鋪開。在橫向部署已基本完成之後,迅速在全鎮上下掀起了強大聲勢,取得了良好效果。
念好“深”字決,確保學習實踐活動不淺嘗輒止。學習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把科學發展觀的理論精髓深深的植入每一個黨員的頭腦,並能自覺的踐行科學發展觀。為此鎮黨委組織了必讀書目閱讀會,由大學生村官在台上就專門章節進行閱讀,支部負責人就相關理論條文結合具體實際進行解釋,讓書本的理論真正反映到實踐中,指導實踐、糾正實踐,讓它在每個人的做人、做事、生活中都能得到很好的體現和運用。在此基礎上東渡鎮黨委提出了黨員幹部“三科學”的要求,即科學做人、科學做事、科學生活。在此之後,鎮黨委又組織了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學習,重點強調建設學習型政黨、黨內民主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等這些和科學發展觀密切相關的內容。只有學得深,才能變為自覺行為。
調查研究調查研究
念好“實”字決,確保學習實踐活動不流於形式。學習實踐活動要實現“人民民眾得實惠”的目標要求,就得從解決他們密切關注的問題入手。因此,該鎮黨委班子成員率先帶頭到自己聯繫的村、企業去走訪調研,收集問題,聽取建議,能解決的馬上解決,暫時不能解決的就耐心做
好解釋,積極創造條件,上報並做好跟蹤。比如現正值油茶採摘時期,基本每戶人家都有茶子,黃山村的面積本就小,加上地勢陡坡,村民都沒地方曬茶子了,駐村幹部一得知這問題,就馬上和村雙委協商,把村里一塊平時堆放廢棄木材的空地給整理了出來,解決了問題。另外,有些村提出的異地轉移、舊村改造中存在的建房土地緊張問題,也正與相關部門商討解決方案。只有做的實,民眾才會滿意。
念好“細”字決,確保學習實踐活動不顧此失彼。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統籌兼顧各方面因素,使之社會效益最大化。在一開始,東渡鎮黨委就對照2009年初制定的年度計畫,分析了各個項目的完成進度,認真仔細的梳理全鎮當前存在的問題,排查制約東渡科學發展的因素,並以本次學習實踐活動為契機,協調各方面因素,著力推進項目建設。對行政村支部,則發放了經細化分類後的意見徵集表,細化項目包括:黨建、村莊整治、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社會穩定、計畫生育、惠農政策等方面,這種細化的表格讓農民一目了然,便於接受,這本身也就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服務。在鎮黨委的指導下,非公企業支部確立了“抓黨建促工建、求創新增效益”的學習主題;學校支部開展了“老師盡心、學生用心、家長放心”、“創建特色校園文化”等活動。在“細”原則的指導下,各單位活動各有特色,整個學習實踐活動穩步推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