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武劉氏

東武劉氏,至今只知其祖為福常元三公,為避戰亂,從江南碭山縣大劉家村遷至山東諸城逢哥莊,“紅巾亂起,我祖逃居東海當蘆村。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遷民,我祖復由東海遷居日照喜雀窩。明朝永樂年間,有劉氏自諸城遷至齊河李英屯附近建村,取名劉莊,後稱西劉。子孫大都在劉莊,李英屯、韓樓亦有。曾出多位名人。

基本介紹

  • 本名:東武劉氏
  • 所處時代:漢
  • 出生地:江南碭山縣
  • 名人:劉必顯
基本概述,族中名人,

基本概述

自漢高祖一統天下,即有“天下無二劉”之說,然後世或有賜姓劉氏,至三國亂世,兩晉衰微,五胡亂華,十六國並起,天下合為一家,劉氏源頭多矣!
西劉村第16代子孫重修家譜西劉村第16代子孫重修家譜
東武劉氏,至今只知其祖為福常元三公,為避戰亂,從江南碭山縣大劉家村遷至山東諸城逢哥莊,“紅巾亂起,我祖逃居東海當蘆村。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遷民,我祖復由東海遷居日照喜雀窩。天順年間,該村被火,譜牒亦燼。大侍養雖有元碑,小沂水亦有元碑。東旺莊猶有明碑。而字跡模糊,名諱莫詳。雖欲追序,末由也已。”後世追根溯源人甚多,然無知之者。
明朝永樂年間,有劉氏自諸城遷至齊河李英屯附近建村,取名劉莊,後稱西劉。子孫大都在劉莊,李英屯、韓樓亦有。

族中名人

劉必顯(1600~1692),字微之,號四水,清初官員,諸城人。年19補庠生,歲試第一。1624年(明天啟四年)舉人,1652年(清順治九年)中進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奉使粵東等地,後升戶部河南司主事。1664年(康熙三年),出理蕪關稅政。官至戶部廣西司員外郎,階奉直大夫。
劉棨(1657~1718),字弢子,清前期官員,高密縣逄戈莊(原屬諸城)人。他博學多才,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進士。10年後始選任長沙縣知縣,居官清廉,尤善應變。得湖廣總督吳碘舉薦,於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升任陝西寧羌州(今寧強縣)知州。蒞任後,值陝西大飢,州無可發之粟,他便向監司丁珩借糧,並提出運糧之法:使民赴府負糧,負一斗者給三升。此法一用,不十日便運三千石。州地貧苦,他見山上多桷樹,宜養山繭,便派人到諸城老家,請善養者數人並帶蠶種數萬枚到寧羌州,教民養蠶,並傳授抽絲織綢之法。寧羌州人由此得利,稱其綢為“劉公綢”。他針對本地文化落後的狀況,便為其立書、建義學,並親自教授。自此,寧羌州有了鄉試者。後擢寧夏中路同知平陽知府。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皇帝下詔,從全國各地選拔操守清廉,才學優長之員。天下知府得舉者惟有他和陳鵬兩人。次年,升任天津道副使,迎駕五台山。他早寫就“愛清”二字準備讓皇上御書。皇上見其忠,便將“愛清”反其意,以“清愛”二字御書賜之。曲此,劉家即稱“清愛堂”。後又升任江西按察使。時值大赦,他詳勘死囚,得活者百餘人。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他晉升為四川布政使,到蜀後仍勤勵,頗得民眾愛戴。他為宦一生,勤奮不懈,後以勞累而卒。
劉統勛(1698-1773)號延清,字爾鈍,清內閣學士,刑部尚書,高密縣逄戈莊(原屬諸城)人。 劉墉之父。雍正二年進士,授編修,乾隆年間累官至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為官清廉,頗能進諫,參與《四庫全書》編輯,並擔任《四庫全書四》正生總裁。乾隆三十八年卒,謚文正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清代書畫家、政治家。諸城縣逄戈莊(今屬山東省高密市)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劉統勛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劉統勛之風。
劉環之(?~1821),清中期大臣,清朝大學士劉統勛之孫、劉墉之侄。高密縣逢戈莊(原屬諸城)人。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進士,改翰林庶吉士。後授翰林檢討。大考二等,遷翰林侍讀。升侍講學士,轉侍讀學士。遷詹事府詹事。晉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遷兵部左侍郎。提督江蘇學政,擢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復提督順天學政。1811年(嘉慶十六年),拜兵部尚書,後兼管順天府府尹事,以京畿發生林清天理教起義,降職留任,仍負責緝捕起義軍餘眾。後加太子太保,調戶部尚書。1819年(嘉慶二十四年)遷左都御史。再調兵部尚書,充經筵講官。道光元年卒,“文恭”。
劉喜海: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官汀州太守。善鑑賞金石,著海東金石苑補遺,光緒七年(一八八一)成書。《藝林年鑑、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