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東案鄉位於常山縣東部。面積72.3平方千米。總人口13888人(2009年末),其中農村人口13708人。轄1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東案村。G3京台高速公路過境。地處中低山區,境東北的白菊花尖(峰)海拔1394.7米,為常山縣最高點。
沿革
1950年建東案鄉、金源鄉,1961年改東案公社、金源公社,1983年改東案鄉、金源鄉。1996年,東案鄉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轄東案、壠?塢、上初、馬初、田蓬、前庫、里村、官池、盧家、墅口10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東案,距縣城17千米;金源鄉面積45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轄外宅、高角、後宅、底角、井河、梅樹底、淤里、東頭、呈村9個行政村,鄉政府駐上源,距縣城22千米。
2005年,撤銷金源鄉併入東案鄉;調整後,東案鄉轄東案、(土弄)塢、上初、馬初、田蓬、前庫、里村、官池、盧家、墅口、外宅、高角、後宅、底角、井河、梅樹底、淤里、東頭、呈村19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東案村東安街9號。原東案鄉面積25.77平方千米,人口0.93萬人。
2008年,將東案鄉井河村劃歸芳村鎮管轄;調整後,東案鄉轄東案、(土弄)塢、上初、馬初、田蓬、前庫、里村、官池、盧家、墅口、外宅、高角、後宅、底角、梅樹底、淤里、東頭、呈村1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地不變(東安街9號)。
行政區劃
該鄉轄東案、上初、馬初、田蓬、前庫、里村、官池、盧家、墅口、外宅、高角、後宅、底角、梅樹底、淤里、呈東村18個行政村委會,81個自然村,共有農戶4535戶,人口15333人,黨委下設黨支部20個,黨員525名。
人文古蹟
賢良宗祠
賢良宗祠坐落於底角村內,始建於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清同治五年(1866年)、民國25年(1936年)兩次重修。1986年8月11日,縣政府公布賢良宗祠和“世美坊”牌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我縣文物部門對世美坊進行局部維修,現保存基本完整。2011年1月7日,被列入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賢良宗祠位於芳(村)金(源)公路東側,占地面積達1116平方米。整座建築雕刻精細,門前是普通台基,台基左右兩側立有兩對不同造型的旗桿石,一對呈戲球狀的石獅子,高約1.25米。
世美坊
賢良宗祠毗鄰的“世美坊”牌樓初建於宋朝,於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建。該坊為兩柱三樓門式石坊,高6.5米,兩柱間跨距4米,方柱抹角,每柱用兩塊高2.5米的花形靠腳,條形柱礎,小額坊月梁狀,兩端下部用雀替,明樓用斗拱兩攢,柱頭亦用斗拱,正脊用鴟吻。該坊莊重、古樸,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據1999年《長川王氏傳記》載,該宗族有一門九進士之說,聞名於浙閩贛皖交界地帶。據清光緒《常山縣誌》載:“世美坊,在縣東上源,為王氏世科立。”
該牌樓正中額坊上刻有陰文楷書“世美”二字,另一面亦用陰文行書刻有“光祿大夫王言,秘閣校理王介,兵部侍郎王漢之,直講學士王沇(音演)之,吏部侍郎王渙之,隆興舉人王天錫,微猷閣學士王一非”等歷代王家名臣及重建年月等紀文共160餘字。今人另從《常山縣誌》等各種文獻記載中亦可發現,在宋代,王家先後確實湧現了許多國家棟樑之材。
故事傳說
史載,南宋王朝,尤其是高宗趙構當政期間,政治腐敗,奸臣當道。身為宰相的秦檜也是一名奸臣,他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抗金英雄岳飛等人,天下百姓敢怒不敢言。當時,岳飛正要大舉進攻時,有很多奏章敬給高宗皇帝,其中一份奏章請求高宗派出援兵,也請秦檜到前線一同商量軍機。貪生怕死的秦檜不敢上戰場,回家和夫人王氏商量怎樣才能不上前線。王氏建議秦檜使出離間計,讓高宗改變主意,不主戰,要主和。不料,高宗皇帝聽信秦檜和別的主和派大臣的讒言,下了12道令牌,要岳飛見好就收,馬上回京。當時,岳飛眼看就要收復中原,但有聖旨下來,只好匆匆回朝。
不久,高宗皇帝與金議和成功後,感覺武將沒用了,同時也怕他們居功自傲,就乘機奪回兵權,便為岳飛、韓世忠、張俊等人安排了些閒職。當秦檜等人因找不到為岳飛定案的證詞而焦急時,王氏提醒秦檜:“捉虎易,放虎難也。”這更堅定了秦檜等人剷除異己的決心,就又開始對高宗皇帝說一些妖言,最終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在風波亭。
後來,東案鄉底角村一帶百姓聽說抗金英雄岳飛被奸臣秦檜給殺害了,打心眼裡痛恨秦檜和他老婆王氏。於是,有正直者琢磨著想辦法戲弄、諷刺奸臣秦檜和王氏,為天下百姓出口氣。一些聰明伶俐的做燒餅的“王小二”經過交流,精心製作了像秦檜和王氏的樣子的面人,並將他倆背靠背粘在一起,放在油鍋里炸,一邊炸,一邊大聲喊叫:“大家快看,油炸燴啦!”這個“油炸燴”的做法也成了如今油條製作的源頭。至今,還有底角村人不忍心吃“油炸燴”的說法。
社會事業
東案鄉政府機關座落在東案村,共有行政事業50名幹部職工。駐有學校、醫院等企事業單位8個。現有東案中心國小。
自然資源
境內葉蠟石等非金屬礦存儲量達200萬噸以上;胡柚面積1.5萬畝,年產量2.5萬噸,年銷售量達7萬噸;毛竹總面積達2萬畝,年產量14萬株。
基礎設施
該鄉建有水電站二座,總裝機容量1500千瓦;黃衢南高速公路、常東衢公路穿境而過,通村公路主幹線已全部實現路面硬化;電話、無線通訊覆蓋全鄉,有線電視進村入戶率達70%。
經濟發展
2005年末,國民生產總值達2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00元,農民生活水平基本實現了從溫飽型到小康型的轉變。
2009年末,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963億元,農村集體資產總額23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46元,農民生活水平基本實現了從溫飽型到小康型的轉變。
“十一五”時期,鄉黨委政府堅決貫徹“生態興鄉、特色富鄉、精品強鄉”的發展戰略,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堅持“特色生產、精品加工”工作思路,狠抓勞動力轉移和下山脫貧。一是著力推進“三千四萬”基地建設,即發展千畝高山蔬菜、培育千畝小西瓜、改良千畝油茶、建立萬畝毛竹高效示範基地、萬畝優質有機胡柚基地、萬頭生豬生態養殖基地、萬瓶食用菌栽培基地。二是著力培育壯大胡柚、毛竹深加工項目,新建蕃薯乾、筍乾、食用菌乾等乾製品加工企業。三是著力加強下山脫貧和勞動力轉移工作完善金新小區、春盛小區、金東新區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規模,增強安置能力,加大下山農民就業培訓力度,發展壯大本地企業,促進勞動力轉移和勞務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