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滅成漢之戰

東晉滅成漢之戰

東晉滅成漢之戰,是指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至永和三年(347年)三月,東晉安西將軍桓溫率軍西征,攻克成都(今屬四川),滅亡成漢的戰爭。最終以桓溫於永和三年(347年)滅亡成漢結束此戰。

基本介紹

  • 名稱:東晉滅成漢之戰
  • 地點:成都
  • 時間:346年―347年
  • 參戰方:東晉,成漢
  • 結果:成漢滅亡
  • 主要指揮官:東晉安西將軍桓溫,成漢國主李勢
戰爭背景,戰爭過程,戰爭結果,

戰爭背景

建元元年(343年),成漢昭文帝李壽去世,太子李勢繼位。李勢繼位後,驕奢淫逸,不理政事,刑法苛濫,加以饑荒,使成漢國勢更加衰落。東晉安西將軍桓溫,趁成漢國勢衰落之機伐滅成漢。

戰爭過程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初五日,東晉安西將軍桓溫採用江夏相袁喬“宜先攻弱”之策,乘機率領益州刺史周撫、南郡太守譙王司馬無忌攻打成漢,並使袁喬率二千人為前鋒。
永和三年(347年)二月,桓溫的部隊抵達青衣(今四川青衣江),成漢國主李勢大舉出兵,派叔父右衛將軍李福、堂兄鎮南將軍李權、前將軍昝堅等人率領數千兵眾從山陽(今四川雙流東南)開赴合水(今彭山雙江鎮)抵禦桓溫。成漢眾將領認為桓溫只能從步行的小路過來,都想要在長江以南設下埋伏,以等待東晉的軍隊,昝堅沒有聽從,帶領軍隊從長江以北的鴛鴦碕(今雙流鎮西北,岷江東北岸)渡過長江,奔赴犍為(今彭山西北,岷江之西)。
永和三年(347年)三月,桓溫抵達彭模(今四川彭山東南,岷江東岸),有人提議桓溫應該兵分兩路,分頭並進,用以削弱成漢軍的威勢。袁喬說:“如今孤軍深入萬里之外,勝利可以建立大功,失敗則盡死無遺,應當聚合威勢,齊心協力,以爭取一戰成功。如果兵分兩路,則眾心不一,萬一一方失敗,討伐成漢的大事就完了。不如以完整的軍隊前進,扔掉釜甑一類的炊具,只帶三天的軍糧,以顯示義無返顧的決心,肯定可以取勝。”桓溫聽從袁喬的意見,留下參軍孫盛周楚帶領瘦弱的士兵守衛輕重裝備,桓溫親自統率步兵直接開赴成都。
李福進軍攻打彭模,孫盛等人奮力反擊,李福敗後退走。桓溫進軍,遭遇李權,三次交戰,三次獲勝,成漢的軍隊潰散逃回成都,鎮軍將軍李位都迎到桓溫那裡投降。昝堅到犍為以後,才知道和桓溫走的不是一條路,調頭返回,從沙頭津(今四川新津南,彭山縣北岷江邊)渡過長江,等到抵達成都,桓溫已經駐紮在成都的十里陌,昝堅的兵眾不戰自潰。
李勢把全部兵眾都調往成都的笮橋(今成都西南南河上)同桓溫軍激戰,桓溫的前鋒部隊出師不利,參軍龔護戰死,流箭射中桓溫的馬頭。兵眾見狀十分害怕,想要撤退,而負責擊鼓的官吏卻誤擊前進的鼓聲。袁喬拔出戰劍督促士兵奮力攻戰,終於大敗李勢的軍隊。桓溫乘勝長驅直入抵達成都,放火焚燒城門。成漢士兵驚慌恐懼,再沒有繼續抵抗的鬥志。李勢趁夜打開東門逃跑,逃到葭萌(今四川廣元西南)後,派散騎常侍王幼向桓溫投降,成漢政權滅亡。

戰爭結果

成漢政權滅亡後,桓溫將李勢與其親族十多人遷到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東晉朝廷封李勢為歸義侯。桓溫撤軍時,仍以周撫為益州刺史,鎮守彭模。周撫經兩年掃除成漢殘餘勢力,使蜀地全部歸屬東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