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東方鴴成鳥(繁殖羽):雄鳥的額、眉紋、面頰、喉、頦、頸白色;頭頂、枕部及上體灰褐色。
飛羽、初級
覆羽黑褐色。尾羽褐色,向端部逐漸變深;外側尾羽
外翈白色,所有尾羽末梢亦為白色。頸下的淡黃褐色過渡至胸部為栗紅色寬頻;其下緣具有明顯的一條黑色環斑帶。腋羽褐色,具狹細的白色羽緣;翼下覆羽煙褐色。腹部白色。雌鳥的面頰污棕色,眉紋不顯;胸帶沾染黃褐色,其下沿或無黑帶。
成鳥(非繁殖羽):頭頂、眼先、耳羽褐色微沾黃色。額、眉紋、喉、頰淡黃色。上體包括後頸和翼上覆羽灰褐色,多灰白色或米黃色羽緣,呈現鱗狀斑。外側
初級飛羽羽乾白色。下體除胸帶為黃褐色,餘部白色。
亞成鳥:似成鳥的非繁殖羽。但是上體與翼上覆羽的羽緣沾更寬闊的灰白色或黃色。胸部黃色,具灰褐斑。
大小量度:體重♂80-95克;體長♂220-255毫米;嘴峰20-25毫米;翅♂162-183毫米,♀168-179毫米;尾59-70毫米;
跗蹠♂45-49毫米,♀43-47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乾旱平原、山腳岩石荒地、鹽鹼沼澤、草地和淡水湖泊與河流岸邊,有時也遠離水域,冬季多出現在海灣、灘涂、河口地帶和海島。
生活習性
繁殖在中國內蒙古東部呼倫池周圍和遼寧的荒瘠無樹草原及沙漠中的泥石灘。遷徙經中國東部但不常見。常單獨和成小群活動,遷徙和冬季期間亦集成大群。多在水邊淺水處和沙灘來回奔跑和覓食。奔跑速度甚快,飛行亦很有力,快而高,時常常突然轉變方向。性甚機警,警覺時常常上下晃動頭。有時一隻腳稍微彎曲或抬起,僅用一隻腳站立。於多草地區、河流兩岸及沼澤地帶取食。食物有甲殼類、昆蟲等。
叫聲為尖哨音kwink,上飛時重複響亮的chip-chip-chip。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澳大利亞、中國、聖誕島、印度尼西亞、蒙古、巴布亞紐幾內亞、俄羅斯聯邦(東亞區)、索羅門群島、東帝汶和越南。
遊蕩:汶萊達魯薩蘭國、科科斯(基林)群島、斐濟、格陵蘭、印度、日本、哈薩克斯坦、韓國、馬來西亞、紐西蘭、帛琉、菲律賓、塞席爾、新加坡、斯里蘭卡、中國台灣、泰國和萬那杜。
東方鴴分布圖中國
內蒙古(呼倫諾爾、達賚湖、赤峰、查乾諾爾、達茂旗、烏梁素海、黃河以北、鄂爾多斯、阿拉善)、遼寧、吉林、黑龍江(繁殖鳥);華北和華東各省,河北(渤海灣石臼坨)、北京(良鄉琉璃河)、天津、渤海海峽、山東(聊城、長山島)、江蘇(鹽城)安徽、上海(楊浦區軍工路)、浙江(杭州、寧波、溫州、甌海、平陽、洞頭),長江流域,湖南(長沙湘江)、江西(鄱陽湖),至四川東部(南充)、重慶、廣西(瑤山、沿海紅樹林地區)、廣東(沿海)、福建(福州)、台灣(蘭陽溪口、台中大肚溪口)、香港、澳門(旅鳥)。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4-5月,返回遷徙地時開始形成對。鳥巢建在地面上,築成一個淺淺的杯形,通常在牛蹄凹印中營巢產卵,十分簡陋,巢內充滿了植物和植物碎片。每窩產2枚卵,夜間由雌鳥獨自孵蛋。在繁殖季節,成鳥飛出覓食,留下的蛋或小的無人值守。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