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鱟(東方鱟)

中華鱟

東方鱟一般指本詞條

中華鱟(學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體長可達60厘米,體重3-5千克。鱟由三部分組成:頭胸甲略呈馬蹄形(故名馬蹄蟹),腹部呈六角形兩側具棘刺,尾部是一根長的尾劍。鱟似,比蟹大,它們雖然都具有關節的附肢,但鱟和蟹的親緣關係遠不如和蜘蛛密切。鱟和蜘蛛的第一對附肢呈螯狀。都有四對足,分類學上稱為有螯動物。鱟除外形具尾劍外與蜘蛛主要區別在於.鱟的附肢基部有許多刺狀突起並圍在口的周圍以咀嚼食物,故又稱肢口動物。

生活在淺海沙質海底。主要是肉食性動物,取食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等,有時也取食海底藻類。中華鱟生長周期很長,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鱟的血液因含有銅離子顯示藍色。中華鱟血液為藍色。

分布於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華鱟
  • 拉丁學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
  • 別稱:中國鱟、三棘鱟、三刺鱟、東方鱟、小海鱟、兩公婆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螯肢動物亞門
  • 肢口綱
  • 劍尾目
  • :鱟科
  • :亞洲鱟屬 
  • :中華鱟
  • 命名者及年代:Leach, 1819
  • 英文名稱:Horseshoe Crab
  • 英文名稱:Tri-spine Horseshoe Crab
物種簡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食物,消化,脫殼,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經濟價值,相關文化,

物種簡史

是一種古老的生物,早在3億多年前的泥盆紀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態,堪稱海洋里的遠古遺民,它與三葉蟲是同一個期紀的動物。在原始魚類剛剛問世、恐龍尚未崛起之時,鱟就是距今3.95-3.45億年前泥盆紀(一說2.25億年前的二疊紀)繁盛的海洋居民了。雖經數億年的滄桑之變,但該物種依然如故,變化甚微。因此有“生物活化石”之稱。
中華鱟中華鱟
鱟魚在千多年前已有記載。中國代劉恂在其《嶺表錄異》中寫道:“鱟魚,其殼瑩淨滑如青瓷碗,鏊(注音:ㄠˊorㄠˋ)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青黑色。腹兩傍為六腳,有尾長尺餘,三棱如棕莖,雌常負雄而行。捕者必雙得之,若摘去雄者,雌者即自止背負之方行。腹中有子如綠豆,南人取之,碎其肉腳,和以為醬,食之。尾中有珠,如栗色黃。雌者小,置水中,即雄者浮,雌者沉。”

形態特徵

中華鱟體長可達60厘米,體重3-5千克。體表覆蓋有幾丁質外骨骼,呈黑褐色。頭胸部具發達的馬蹄形背甲,通常也被稱為馬蹄蟹(Horseshoe Crabs)。體近似瓢形,分為頭胸、腹和尾三部分。頭胸甲寬廣,呈半月形,腹面有6對附肢腹甲較小,略呈六角形,兩側有若干銳棘,下面有6對片狀游泳肢,在後5對上面各有一對鰓,用來進行呼吸;尾呈劍狀。體為棕褐色。平時鑽入海沙內生活,退潮時在沙灘上緩緩步行,雌雄成體常在一起。
甲的背面隱約可見三條縱,中嵴前端兩側有一對單眼,側嵴外側各有一複眼。頭胸部腹面具有6對附肢圍在口外。第一對為螯肢,短小,僅由3節組成,末端呈鉗狀。其餘5對附肢均由7節組成,統稱步足。其中第二對(腳須)的末端在雄性變為鉤狀,用以抱握雌體。步足中的前4對末端均呈鉗狀,近端基節的內側有長刺用以咀嚼食物,故稱顎肢。最後一對步足末端不呈鉗狀,但有幾個突刺呈耙狀,用以掘沙或清除附著物。最後一對步足之後有一對唇瓣(chilaria),其內側也有刺,被認為是退化的第七體節附肢的基節。
腹部體節癒合,形成一六角形的腹甲,腹甲後端為尾劍(telson)。腹甲背面靠中線處有6對小穴,是內部肌肉附著處。腹甲側緣各有一列(一般6個)可動的短刺。腹部亦有6對附肢。其中第一對左右癒合成板狀,其下方有生殖孔故稱生殖厴(genitaloperculum),蓋在其他附肢之上。其餘5對附肢改變成書鰓,每對附肢亦左右癒合呈薄板狀,板的下表面體壁向外摺疊成上百個薄片(lamellae),如書頁狀排列,用以擴大表面積並進行氣體交換,故稱書鰓。由書鰓的運動可激起水流通過,以行呼吸。尾劍細長呈三梭形,與腹部有關節相連,用以支撐身體,特別是在背腹翻轉時。
鱟的神經系統呈鏈狀,但癒合在一起。頭胸部的神經節癒合成一團,圍繞著食道,稱為腦,可分為前腦與後腦。頭胸部附肢均由腦支配。腦後為神經索及五個神經節,支配腹部附肢。
鱟的單眼也具有角膜、晶體及視網膜細胞,複眼中的小眼數目少且排列稀鬆,色素存在但不形成可動螢幕,雖然可看到物體的移動,但由於小眼數目過少很難成像。因此,鱟的複眼常作為光刺激與軸突傳導的神經生理研究的材料。頭甲前端腹面還有化學感受器。
鱟喜歡在沒有海浪的小海灣活動,平時蟄居海底。雄鱟的體形較雌鱟小,而且第1-2對步足的末端和雌鱟也不同,不是4把鉗子,而是4隻鉤子。繁殖時,瘦小的雄鱟用它們鉤住肥大的雌鱟腹甲的後側緣,由雌鱟馱著,蹣跚而行,形影不離,故鱟又享有“海底鴛鴦”之美稱。

棲息環境

鱟主要生活在淺海沙質海底。喜歡居位於鹽度較低的河口,同時具有溯河而上的習性。

生活習性

食物

鱟類主要為肉食性動物,取食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等,有時也取食海底藻類。取食時用螯肢將食物送到口部,用顎肢的基節磨擦、咀嚼後再送入口內。口後為食道,食道前行膨大成磨胃(gizzard),其中有角質齒可研磨食物,經瓣膜後進入中腸。其前端膨大處為胃,有1-2對發達的肝盲囊(hepaticcecum),其分支到達頭胸部及腹部,並有肝管開口到胃的兩側。

消化

肝盲囊是食物化學消化及吸收的場所。中腸後為直腸,以肛門開口在腹部末端、尾劍之前的腹面。循環系統為開放式。消化道背面有一管狀心臟,位於圍心竇中,具8對心孔,血管發達,向前有3個前動脈,兩側有4對側動脈。動脈分支進入組織後,在腹面形成兩個大的腹血竇。血液由腹血竇流入書鰓,經氣體交換後再經圍心竇、心孔流回心臟。血液中含有血青素及一種變形細胞,這種變形細胞具有很強的凝血功能。排泄器官為四對基節腺,位於磨胃的兩側,由腺體收集的代謝廢物送入一共同的囊中,再經排泄管、膀胱、排泄孔開口在最後一對步足的基部,基節腺也兼有水分調節作用。

脫殼

鱟如同其它的節肢動物,是以脫殼而後成長的。由一次的脫殼而長大約之前體型的1.3-1.4倍,但死亡率也高,是一種博命的成長。鱟的卵於孵化前在卵膜內就脫皮四次,因此仔細觀察迴轉卵,卵中就有如仙女的羽衣狀薄紗的殼,在迴轉卵此時的胚體已經成了像鱟的體形。在剛孵化出的第一齡幼生由其形態看,與成體的鱟很相似,只是還沒有那特徵的尾劍。第二齡幼生其體長約為10mm,而在第一齡幼生時沒有的尾劍,在此時期也明顯的長出來。
鱟的脫殼是由頭胸部的周緣裂開,而新的舊體才由其間隙跑出來。剛脫皮的甲殼非常柔軟,這甲殼要恢復到原來的硬度,也需要相當的日子,幾乎令人懷疑它是否會恢復到原來的堅硬度。鱟由於生長速度慢,所以是一種不大能長大的動物,至今仍不明白確定幾年才能生長成成體。大概認為雄的脫15次皮,而在第13年成成體;雌的脫16次皮,於第14年成成體。

分布範圍

原產地: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
中國:浙江的乍浦到福建、廣東、台灣、廣西、海南等地沿海均有分布。
中華鱟分布圖中華鱟分布圖

繁殖方式

鱟為雌雄異體,生殖腺位於腸的兩側,直延伸到腹部,經一對短的生殖導管以生殖孔開口在生殖厴板下。每年夏季為繁殖季節,鱟從深海游到近海潮間帶的沙灘上,雌雄聚集在潮間帶,由雌鱟扒沙作窩。雄性以腳須抱住雌性,雌性以附肢挖坑產卵時,雄性排精在卵上,行體外受精。產卵後雌雄分開。
當潮水退去時,埋在沙里的受精卵便不會位於水下,這樣它們就安全地避開了水生捕食動物。另外,受精卵的發育要求它們被埋在沙灘上比較高的地方,但又不能太高;如果卵埋得太高,它們就會因為太乾燥而不能孵化成幼鱟;如果埋得太低,又會因為沙里的氧氣含量不足而死去。雌鱟利用笫6對步足端節基部呈5個扁平可動的、張開時形同花辦的突起物作為工具,在高潮線沙灘上挖穴,穴深6-11厘米,然後兩個生殖孔同時產卵,每穴產卵100-630個。隨之雄鱟將精液撒到卵堆上,再由潮水上漲時沖刷上來的泥沙將卵堆覆蓋,約2厘米厚,受精卵便在沙層中進行孵化。然後,這一對鱟又向前爬行20厘米左右,重複以上過程。大約產十幾堆卵後,潮水退去,這一對鱟就乘夜色撤離海灘,回到海里。
卵為中黃卵,但為完全卵裂,發育中經過三葉幼蟲階段(trilobitelarva)。此發育階段因相似於三葉蟲而得名。剛孵化的幼蟲尾劍不突出,僅兩對書鰓,經13-14齡連續蛻皮後發育成成體,性成熟在第三年。利用沙吸收陽光的熱量,受精卵大約經過40天孵化出幼鱟。剛出卵殼的幼鱟,在尚未蛻皮之前沒有尾劍,樣子很像6億多年前的古生物三葉蟲,所以被稱作三葉幼蟲。

種群現狀

中華鱟生長周期很長,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但鱟資源現在已經急劇減少。由於填海造地、灘涂開發等原因(因為鱟它很挑地方生長)鱟失去了賴以生息的淺海沙灘。
由於中華鱟的自身價值不菲,近年來大量出現用它的殼做原料的甲殼素加工廠;同時,鱟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所以無法逃脫被濫捕濫殺的命運,面臨著滅絕性的災難。
中華鱟是廣西、廣東、福建重點保護動物,禁止任何單位或個人非法捕殺、收購、加工攜帶。2016年7月21日上午,廣西公安邊防總隊北海邊防支隊西場邊防派出所將查獲的1000餘只“無主”中華鱟運送到北海漁政碼頭,將它們放歸大海。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數據缺乏(DD)。

經濟價值

鱟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全身都是寶,它的肉、殼、尾皆可入藥。鱟的血液因含有銅離子顯示藍色。從這種藍色血液中提取的“鱟試劑”,可以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受細菌感染;它還被廣泛套用於製藥和食品工業中,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監測。它的殼可以提煉成的藥可治甲亢等病。
成年鱟無毒可以食用。但幼鱟(體重250克左右)無論煮熟或烤熟吃均會中毒;嚴重中毒者會導致死亡。幼鱟的毒素性質尚不清楚,幼鱟中毒症狀多數在食後1-3小時出現(也有在10小時後出現的)。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口、唇、咽及四肢麻木,頭暈,嚴重者有共濟失調、步態蹣跚、四肢軟癱、言語不清而帶鼻音、煩躁、譫妄、呼吸困難等表現,偶爾有發生腦水腫、昏迷、心動過緩、瞳孔縮小等症狀。
治療幼鱟中毒要立即催吐並用1︰2000高錳酸鉀溶液或0.5%藥用炭懸液洗胃。輕症者可口服糖鹽水或甘草糖水。重症者靜脈點滴10%葡萄糖液加入大劑量維生素C(每日可用維生素C10-20克),必要時加用氫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出現其它症狀也可相應地對症治療。
因此,在產鱟地區,不要吃幼鱟;如果已經誤吃,要立即探咽導吐,並送醫院救治。

相關文化

  • 拾得鱟: 形容運氣佳,買到便宜貨,或遇到便宜事。
  • 掠鱟:一對對公母的鱟稱為鴛鴦魚,但人們卻把女人「討客兄」或男人找「細姨」而在「相好」時,被人撞見稱之為「鱟」;掠是捉的意思,頗有捉姦的味道。
  • 捉鱟公衰三冬,捉鱟母衰一斗久:成年的鱟,無論是在水裡遊行,或在海灘爬行,都是母鱟背著公鱟,漁民如果捉到鱟,一定是捉一對的,如果讓它跑了一隻,捉到的這一隻就必須放走。
  • 捉孤鱟,衰到老:捉孤鱟,衰到老。意思是說捉單獨一隻的鱟,一定會倒楣一輩子,因為鱟夫妻非常恩愛,你捉了一隻,另一隻會孤單寂寞,同時警惕世人,拆散他人姻緣,會倒楣一輩子。
  • 好好鱟,剎到屎若流:殺鱟是一門大學問,不懂訣竅者,往往會把它殺得一團糟。比喻技術不純熟,把一件美好的事給搞得面目全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