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819年(清嘉慶二十四年)東成屬儋州尚義里。
1935年屬儋縣第二區;解放後仍屬第二區。
1958年屬東光人民公社。
1961年劃歸長坡人民公社。
1977年5月將長坡的菜村、新村、番陳、東成、加悅五個大隊與光村公社的抱舍大隊劃為東風人民公社。
1981年改為東成人民公社。
1983年取消公社體制,改為東成區。
1987年春改為東成鄉。
行政區劃
東成鎮轄1個社區:長坡社區;19個行政村:東成村、平地村、洪山村、番陳村、崖碧村、加悅村、高榮村、文柏村、寨腳村、抱舍村、中心村、流坡村、邁格村、周坊村、茅坡村、吳村、里仁村、書村、大坡村,109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東成鎮位於海南省儋州市東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19°40′,東經109°28′,地處丘陵和平原地帶。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年平均氣溫23.5°C,一月份平均氣溫16.7°C,七月份平均氣溫27.9°C。
自然資源
境內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有花崗岩、粘土等。
人口民族
2012年全鎮人口6.4萬,民族以漢族為主。
經濟概況
全鎮耕地面積189859畝,其中全鎮糧食種植面積達47714畝;瓜菜種植面積47254畝,是儋州市最大的瓜菜聚散地之一;紙漿林種植面積15907畝,甘蔗種植面積13100畝。2012年,東成鎮按照“調優做精第一產業,發展壯大第二產業,重點突破第三產業”的發展思路,解放思想,真抓實幹,較好地完成了年初提出的各項工作目標任務。2012年全鎮社會總產值完成6.90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完成5.8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38萬元。
目前,東成鎮有耕地面積189859畝,其中全鎮糧食種植面積達到47714畝;瓜菜種植面積47254畝(冬種瓜菜種植面積24971畝),是儋州市最大的瓜菜聚散地之一;槳紙林種植面積3萬畝;橡膠種植48984畝;各種熱帶水果種植面積15907畝,香蕉面積2807畝,甘蔗種植面積13100畝。
發展優勢
優越的地理區位。一是位於距西線高速公路路口2公里,擬於西線高速路口新建海南西部汽車中轉站,連線儋州與洋浦、海口、三亞,是儋州的對外視窗、儋州的門面,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二是洋浦經濟開發區一批大工業項目的上馬和農墾西部工業城的運作,給東成帶來極大的經濟發展機遇。三是地處儋州市中北部地區中心,是周邊鎮農副產品的聚散地。
優越的自然條件。一是水資源豐富,松濤支渠、天角潭支渠橫貫全鎮,自然灌溉率高。二是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發展熱帶高效農業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它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有花崗岩、粘土、高錳酸鉀等。
優越的基礎設施。東成是儋州市中北部地區的交通樞紐,公路四通八達。程控電話和微波中轉站已建成投入使用,3.5萬伏的變電站已建成,洋浦供水工程通過鎮境內,保障了水資源的供給。29公里長的那東公路擴建工程已建成通車,一條寬80m,長13.5公里的東興大街正在建設之中,隨之配套的"五化工程"(即硬化、亮化、綠化、淨化、美化)將給東成的小城鎮建設添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城鎮規劃
規劃期內,東成鎮區以集中向西發展為主導,其中東成組團以向西發展為主,適當向南、北發展,控制向東發展。長坡以向東發展為主,適當向南、北發展,控制向西發展。
一是根據村鎮空間結構規劃:
依據自然條件、資源狀況和經濟發展現狀,將全鎮分為三個經濟片區。其中為西部工貿綜合區、北部農田林木保護區和東部農場發展區。
依據城鎮公路為軸線將東成定為二主二次城鎮發展帶:
沿那--洋公路和東里(東方紅--里仁)公路發展形成城鎮發展主軸帶;沿新聯公路(新盈農場--西聯)和高里公路(高榮--里仁)形成城鎮發展次軸帶。
二是城鎮規模結構規劃:
通過對鎮域空間要素的最佳化組合,至規劃期末最終過渡成1個鎮區、6箇中心村和14個基層村的三級鎮域鎮村體系結構,構築以東成鎮區為中心的金字塔型城鎮結構。
三是城市綠地布局規劃:空間布局形態:"一橫、兩片、三縱"
一橫:貫穿東成及長坡的道路綠化景觀軸線。兩片:東成及長坡景觀組團綠地。三縱:沿貫穿於鎮區河渠三條生態廊道。
綠地系統規劃:公共綠地:鎮區設定區域性公園、帶狀公園、體育專類公園、社區公園等公園綠地,並沿城鎮幹道規劃街旁綠地,方便市民休憩娛樂,創造良好的鎮區綠色生態環境。
生產防護綠地:對於變電站等市政設施周邊設定綠地進行隔離防護。另外,沿鎮區內公路及河流設定生產防護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