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巴漏河

東巴漏河

東巴漏河屬季節河,發源於淄博市博山區鎮門峪東南青龍灣,穿過淄川區東、西牛角石屋村,至西石門村南入章丘縣境。沿章(丘)淄(川)邊界北行,流經閻家峪鄉弓角灣、普集鎮杏林水庫,至相公莊鎮寨子附近龍灣頭注入漯河,全長34.4公里,河床寬10至 30米。主河流經章丘縣閻家峪鄉、普集鎮,至相公莊鎮寨子村南龍灣頭,以下稱漯河。全長30公里。其在章丘市境的支流有:漯水源、小岔河、芙蓉溝、乾河(石河)、海泉河、紅石子河、磨盤河。流域面積346平方公里。流域內現有主要泉池18處,現狀不詳和已湮失泉池2處。

基本介紹

漯水源,響水泉,雙水泉,高漉泉,龍藏泉,七女泉,聖水靈泉,西園半井,長流泉,長壽泉,雙井泉,水泉,龍泉,井泉,玉泉,硯池泉,古海泉,會英泉,盤泉,

漯水源

俗稱葦灣子泉,在閻家峪鄉小辛莊村東里許的石砌洞窟中。洞券門上石額枋鐫“漯水源”三字。水自洞壁岩縫流出,經洞口西流約20米,匯入50米長、10米高石壩攔截的大水池中。池水碧綠,水滿漫溢。流至淄博市淄川區西牛角石屋村西,入東巴漏河。洞門前有一古柏,胸圍1.9米,枝葉繁茂,籠蔭吐翠。

響水泉

閻家峪鄉響水泉村南側,村以泉名。泉自南頂蓋山陰石崖下流出,注入石砌大方池,清澈見底,池底綠藻茵茵。水經暗渠向北伏流20餘米,瀉入光緒四年鑿就的一小方池中,然後自溢水口流下,穿村繞屋,匯入東巴漏河。此泉水勢頗佳,久旱不涸。因常年涌流,嘩嘩作響,故名。

雙水泉

在閻家峪鄉雙水泉村西南側石崖下。水自崖壁兩個岩孔中流出,匯入池中,故名。泉水清冽甘美,常年不竭,供村民飲用。池中綠藻浮動,池水盛時溢出,沿山溪漫流。

高漉泉

在雙水泉村西約1.5公里處的山崖下。水自岩縫流出,積於長10米,寬7米,深6米的石砌方池中。水質清澈甘美,終年不涸。

龍藏泉

在閻家峪鄉趙八洞村南,龍藏洞口東北約30米處。常年不竭,供村民飲用。

七女泉

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稱:“在章丘縣(指縣城,即今繡惠鎮)東南四十里閻家峪。縣誌雲久旱不涸,北流入獺河。”今況不明。

聖水靈泉

在官莊鄉朱家峪村南,胡山東麓山腰石砌拱形石洞內。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並引《章丘縣誌》語:“泉出山半,流入石井,不溢不涸,禱雨輒應。”今水自洞底岩縫流出,積於池內。洞門石額枋鐫“聖水靈泉”四字,門旁原有石刻楹聯“祈數滴淵潛散長空而成時雨,保萬家煙火借斯泉以度豐年”,均為清代人黃炳題書。今石刻楹聯已不存。石洞之上有龍王廟等古建築遺存。

西園半井

在胡山北麓筆架山西側峪中。這裡,青山環抱,溪流縱橫,花果滿山,林茂谷幽,人稱“西園”。峪中南北向有3個井形泉池。南首之泉原為自然池,僅有半人深,水盛常涌;幾經修建,今池深約2米,內闊外窄,已湮於長44米,寬20米,深6米的蓄水池中。水盛時,池水由北壁溢水口流出,沿山溝匯入山村水庫。
壇 井 在官莊鄉朱家峪村街旁。石?池壁,口小內闊,因狀如瓷壇得名。池壁岩縫多處湧水,平時用擔杖打水,盛時躬身可汲,為村民飲用水。在周圍20米範圍內,原有7座石橋(今存6座),人稱“壇井七橋”,為村內一景。

長流泉

在朱家峪村東南崖壁上,南北並列兩個拱形石洞,洞口朝西,壁上嵌清光緒年間《修長流泉碑記》。水自石雕獸口流出,跌落於洞內方池中。水盛時從池岸溢出,沿山溪流淌,夕陽映照,銀光閃爍。

長壽泉

在朱家峪村南首,因泉邊多有長壽老人得名。為自然山泉,水自岩隙湧出,沿小溪汩汩緩流。溪旁石徑蜿蜒,花木叢生,景致清幽。

雙井泉

在朱家峪村街旁。為石?井泉,池長1.4米,寬1米,中架條石板,分隔為兩眼井口,故名。池水澄澈甘冽。盛水時節,溢出池岸,沿街漫流。

水泉

在東嶺山南麓,普集鎮水泉村西峪溝內。此處水勢頗佳,呈“品”字形布有3個邊長各10米左右的石砌方池。西為主泉,池形略大;東邊二池南北並列。池水碧透,久旱不涸。水自池周石隙溢出池外,順峪溝流下,匯於300米外的水泉水庫內。泉旁山崖亦四處流泉,崖頭松柏滴翠。北望東嶺山(茶葉山),巍峨蔥鬱,氣象蒼茫。

龍泉

在普集鎮龍王寨村東河谷中。呈井形,水深3米。清澈甘冽,常年不涸。在其南約40米處,東西向還列有二池,西池石砌,東池為自然水塘,均四季泉涌。水從池壁溢出,匯為小河。河岸楊柳籠蔭,古槐蒼翠。鄉民臨河洗浣,水中鵝鴨戲游。昔日泉畔建有龍泉寺,今已傾圮無存。

井泉

在普集鎮井泉村東側,西距龍泉三四百米。原為石?長方形井泉,旁連石橋。60年代擴建為邊長18米左右的水池,泉湮於池中。村民又按原樣在水池東北岸砌一泉井。盛水時,池水外溢,沿山峪漫流。

玉泉

在東嶺山南麓,普集鎮小辛村(原稱玉泉村)東,泉子溝西側。呈井形,塊石?成,水自池壁岩縫流出,常年不涸。玉泉東北10餘米處又有一泉。石砌長方形池,水自池壁岩縫流入。水池北連三面陡崖的自然水灣,灣底水涌,多有水泡上躥。

硯池泉

在普集鎮池子頭村中,原高家祠堂西側。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古時,文人學士常聚集泉邊,洗硯賦詩,切磋學問,故名。泉池頗大,以石砌岸,長40米,寬20米,深3米。東岸護以石欄,西池壁嵌清鹹豐年間“翰墨池”巨字石刻。池中青萍浮動。昔日水盛,池中蓄鯉。今久旱乾涸。

古海泉

在普集鎮海套園東村的東南隅。清道光《濟南府志》有載,稱:“泉源百出,南流入獺河。”今況亦然,在村民房屋牆下和臨近的小河溝溝邊、溝底,散布著許多泉眼,水常年不斷,量較豐,匯為小河,向南流淌約百米,被攔截為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大水塘,可資灌溉。水塘南側石壩留有溢洪道,水盛時經此瀉入村南小河,流入漯河。

會英泉

在池子頭村東,濟青公路南側。昔日泉水旺盛,泉旁有馬鞍橋、關帝廟,廟前古柏籠蔭。本世紀50年代廟毀,古柏亦遭伐,泉日漸淤塞,今已不復見。

盤泉

舊名南盤泉,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在明水城東侯家莊北盤泉寺遺址。平地湧出,四季不竭,西北流入東巴漏河。今池呈方形,深11.5米,水面以上池壁為磚砌,上蓋水泥板,置抽水設備,供中國章丘大蔥原種場灌溉和職工飲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