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白沙枇杷

東山白沙枇杷

東山白沙枇杷是江蘇省蘇州市特產,平均單果重35克,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山白沙枇杷
  • 產地名稱:江蘇省蘇州市
  • 品質特點:外在感官品質:呈鵝黃色,果形扁圓,平均單果重35克,肉厚皮薄易剝,果肉潔白晶瑩,入口而化,甘甜微酸、風味濃郁,爽口不膩,汁多核小、可食率高。品質優
  • 登記年份:2020年
產品介紹,自然生態環境,地域範圍,品質特性特徵,特定生產方式,包裝標識規定,

產品介紹

東山白沙枇杷呈鵝黃色,果形扁圓,肉厚皮薄易剝,果肉潔白晶瑩,入口而化,甘甜微酸、風味濃郁,爽口不膩,汁多核小、可食率高。品質優。

自然生態環境

2.1 土壤地貌情況 蘇州東山地處長江中下游太湖流域之濱,是太湖中的一座半島,被東山山脈分成前山和後山兩部分,呈東北——西南走向,東北高、西南低。東山鎮地貌主要為低山丘陵、山前平原和濱湖灘地等類型,東山總面積96.55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50.5平方千米,占52.3%。栽培區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以石質黃土、深厚肥沃的沙土構成山地、平原果園土壤,養分充足,pH約為6.7,有機質含量3.65%,適宜果茶林生長。 2.2 水文情況 東山半島北、西、南三面環太湖水,東山境內擁有大小37條河道。渡水港北起小北湖口,西南至白浮門出太湖,縱貫境域,全長12千米。大缺港地 處東山東北,橫越東西,連線小北湖與東太湖,隔岸即臨湖鎮,全長3千米。鵰鶚河通渡水港,在擺渡口與大缺港交匯後入臨湖境,與黃洋灣相接,全長3.5千米。栽培區域的澆灌水源均為天然雨水、太湖水。 2.3 氣候情況 東山地處北亞熱帶,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又受太湖小氣候環境影響,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6℃,平均濕度76%,溫暖濕潤,無霜期298天,年平均降雨量1139㎜,雨水充沛。 2.4 人文歷史情況 東山鎮是全國白沙類枇杷的主產區,是全國枇杷傳統四大產區之一,也是全國枇杷栽培的最北緣地區。東山鎮環境優越,種質資源豐富,在農戶長期精心栽培和自然條件影響下,果茶間種分布,形成了特殊的果茶間種栽培模式並沿用至今。東山白沙枇杷栽培歷史悠久,各代白沙枇杷均是當地農民、科研人員精心選育和自然選擇的結果,先後有“金罐”、“銀罐”、“雞蛋白”、“照種”、“白玉”、“冠玉”等優質白沙品種。農戶遵循著綠肥還田、有機循環的生產方式,將間種的茶樹修剪枝、園內雜草等覆於枇杷種植穴上,同時開塘擴穴,將國家首批種質資源保護區——湖羊所產羊糞腐熟後施用,使得土壤肥沃,枇杷樹生長旺盛,生產出來的東山白沙枇杷深受市場歡迎,並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銷往江蘇、浙江、上海、北京等全國各地,經濟效益好,使得東山白沙枇杷成為東山鎮第一大果品。

地域範圍

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所轄渡口村、渡橋村、吳巷村、潦里村、新潦村、雙灣村、太湖村、莫厘村、碧螺村、楊灣村、陸巷村、三山村、洞庭社區總計13個行政村(社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20°20´~120°27´,北緯31°00´~31°07´,種植面積在1666公頃。

品質特性特徵

4.1 感觀特徵:東山白沙枇杷呈鵝黃色,果形扁圓,平均單果重35克,肉厚皮薄易剝,果肉潔白晶瑩,入口而化,甘甜微酸、風味濃郁,爽口不膩,汁多核小、可食率高。品質優。 4.2 內在品質:東山白沙枇杷可溶性固形物13%~16%,總酸(以檸檬酸計)0.20%~0.35%,含水率80%~90%,可食率70%~75%,維生素C 110~150 mg/kg。 4.3 安全要求:東山白沙枇杷主要產地環境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要求;產品也符合綠色食品的要求。 GB3095-1996大氣質量標準 GB 20287 農用微生物菌劑 GB4285-1989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GB 2763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 GB/T 8321(所有部分) 農藥合理使用準則 GB 12475 農藥貯運、銷售和使用的防毒規程 NY/T 391 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 NY/T 1667(所有部分) 農藥登記管理術語 NY/T 393-2013 《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 NY/T 394-2013 《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 NY 525 有機肥料 NY/T 798 複合微生物肥料 NY 884 生物有機肥

特定生產方式

3.1 產地環境與特殊內容規定 平地、緩坡山地均可栽培,坡地以南向或西南向山坡中下段為宜。選擇通透性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灌條件好的地塊。pH值6.0左右最為合適。坡度大於15度的山地建園時應築梯田,開溝保持排灌通暢。可與茶樹間種,將茶樹修剪枝條、園內雜草等覆於枇杷根系周圍,開塘擴穴,重施腐熟羊糞等有機肥。根據樹勢、樹齡採用獨特的疏花勻果技術,4月上旬或在寒害過後氣候正常能辨認受凍害果時進行勻果,每穗留果2~3粒,避免損傷果實,確保品質及優質果率。 3.2 品種選擇與指定要求 “東山白沙枇杷”系指“照種”、“白玉”、“冠玉”、“冬玉”等傳統地方白沙枇杷品種以及以其為材料通過雜交、輻照、遠緣雜交等途徑育成的具有“東山白沙枇杷”特徵、特性的各類白沙枇杷新品種。 3.3 栽培技術 3.3.1 栽植 3.3.1.1 時間 春季發芽前2月下旬至3月份為宜。 3.3.1.2 栽植密度 一般山地株行距在4m左右,畝栽40株左右,平地株行距4×5m,畝栽約33株。 3.3.1.3 苗木處理 苗木移栽應當帶土球,如帶土球困難,應保持根系完好,並蘸上泥漿;栽植時對葉片要作適當處理,應根據根系完整度、苗木大小、長勢強弱等剪去部分或全部葉片,僅留葉柄。 3.3.1.4 栽植穴 直徑800~1000mm,深600~800mm,每穴施廄肥20~25kg。對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田塊,應開定植溝,以防積水爛根。如土壤pH<5.5,應加入適量石灰進行調節。定植後,澆透定根水,用竹桿或木棍綁紮固定,以防風吹倒。 3.3.1.5 高位嫁接 推薦使用枝接的方法。採用嫁接的苗木應當使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層緊密結合,同時,加強後期澆水、遮強光、保鮮膜包裹等處理,確保苗木成活。 3.3.2 土肥水管理 3.3.2.1 土壤管理 為促進根系發育,分2~3次進行全園深翻改土,擴穴生根。夏初和秋末,將麥、稻草、秸桿、綠肥及野草等有機物覆蓋樹盤上。覆蓋應在施好肥的基礎上進行。覆蓋厚度100mm以上,結合下次施肥掩埋入土。 3.3.2.2 施肥 3.3.2.2.1 施肥原則 重施有機肥,輔以配方肥,作為基肥、追肥。 3.3.2.2.2 幼樹 應薄肥勤施,以腐熟人糞尿或氮肥澆施為主,11月施越冬肥,每株廄肥10kg。 3.3.2.2.3 投產樹 3月下旬~4月溝施,以磷、鉀肥為主的複合肥,占全年總施肥量的30%;采果後6月撒施,以氮肥為主的速效肥加有機肥,占全年總施肥量的20%;9月下旬~10月上旬溝施,有機肥為主,占全年總施肥量的50%。 3.3.2.3 排水與灌水 3.3.2.3.1 排水 枇杷比較耐旱而很怕積水,及時排除地面水和降低地下水位。開溝溝深400mm以上,達到排水暢通,雨停不積水。 3.3.2.3.2 灌水 4月上中旬果實迅速膨大期及平時遇旱要及時灌水。 3.3.3 整形修剪 3.3.3.1 樹形結構 主幹高600mm左右,3~4層,層間距600~800mm,主枝數第一、第二層3~4個,第三、第四層l~2個,全樹共有主枝10~12個,一、二層主枝有副主枝2-3個。 3.3.3.2 修剪 3.3.3.2.1 時間 可周年進行,以9月中上旬修剪為主。 3.3.3.2.2 除頂芽延伸外,其側芽常萌生3~5個新梢,應疏刪細弱密技,留l~2個強壯側枝。 3.3.3.2.3 徒長枝從基部剪除。如在枝條稀疏的部位,可行短截,使自基部抽生新梢。 3.3.3.2.4 疏剪過多、過密的結果母枝及疏除枯枝、病蟲枝、弱枝、交叉枝等。 3.3.3.2.5 結果枝修剪 對於花過多的樹,結合疏花,疏去或短截一部分結果枝。對已經自然萎縮的結果枝,可結合採果疏除。 3.3.3.2.6 因為枇杷傷口不易癒合,傷口直徑在15mm以上,要加強保護,削平傷口,塗上油石灰等保護劑。 3.3.4 疏花勻果 3.3.4.1 疏花 3.3.4.1.1 時間 10月下旬~11月上旬。 3.3.4.1.2 原則 疏穗的程度依品種、樹勢、樹齡來決定。樹勢較弱或分枝較多的品種宜多疏,反之則少疏。樹冠頂部多疏,中部少疏;壯年樹少疏,老樹幼樹多疏。 3.3.4.1.3 疏穗量 一般為保留全樹枝梢數的60%~70%,疏除 30~40%。疏去樹冠頂部的l/2,中上部的l/3,中下部的 l/4梢的花穗。 3.3.4.1.4 方法 疏穗時應保留一段穗軸,折口要齊,切忌拉裂。 3.3.4.2 勻果 3.3.4.2.1 時間 4月上旬或在寒害過後氣候正常能辨認受凍害果時進行。 3.3.4.2.2 原則 看樹留果 樹勢強可多留,反之則少留。看頭(梢)留果 結果枝粗壯,葉多且大可多留,反之少留。一般3~4片葉留1隻果,8~10片葉留2~3隻果。看果留果 大小整齊,分布均勻,果形大的留住。看品種 留果 大果形1~2隻/穗,中果形2~3隻/穗。 3.3.4.2.3 留果量 樹冠頂部l/3梢上留果,樹冠中上部l/2梢上留,樹冠中下部可適當多留。一般留果量比實際產量多10%。 3.3.4.2.4 方法 先疏凍害果,再疏密生果。儘可能保留中部果,疏去頂生果穗,每穗留果成鼎足之勢。勻果同時,按樹勢和留果量,可出一部分空梢,作為疏花穗的補充措施。 3.3.5 套袋 3.3.5.1 果袋選擇 可選擇單層袋(內塗層)、雙層袋(內塗層)等。 3.3.5.2 套袋規格 穗袋200mm×170mm,單果袋為100mm×140mm。袋下方開口,上方封口,袋頂兩角剪開,以利通氣和觀察。 3.3.5.3 套袋時間 在疏果後進行。 3.3.5.4 套袋方法 套袋前做好病蟲害防治。套袋時按由上而下,由內而外的順序進行,套袋時先把果穗基部1-2片葉束在果穗上,再套袋,必須使袋內鼓起,不接觸果實。袋口可用細繩或細鉛絲紮緊。 3.3.5.5 去袋 果實採收時去套袋。 3.3.6 病蟲害防治 3.3.6.1 防治原則 應符合GB4285—1989、GB 2763、GB/T 8321、GB 12475、NY/T 1667等的規定。 3.3.6.2 防治對象 3.3.6.2.1 主要病害 危害葉片的主要有斑點病、角斑病、灰斑病,危害果實的主要有炭疽病。 (1)斑點病、角斑病、灰斑病 ①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料,做好排水工作,降低地下水位,控制病菌的繁殖和蔓延; ②在冬、春季清掃落葉,剪除病葉,集中處理,以減少菌源; ③在春梢、夏梢和秋梢抽發時,選用1:1:200倍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800倍液。 (2)炭疽病 ①結合防治葉片病害,摘除病果,集中處理。 ②藥劑防治 在果實著色前一個月,噴藥保護,藥劑同葉片病害。 3.3.6.2.2 主要蟲害 食心蟲、枇杷梢小蠹、黃毛蟲、天牛、蘋果密蠣蚧等。 以農業防治為主、生物防治為輔、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生態綜合防控措施,通過物理防蟲、性誘控蟲、以蟲治蟲、以菌治蟲、農藥殺蟲五位一體的綜合防控手段,因地制宜進行統防統治。 (1)可採取冬季清園、斷枝刮刷樹皮縫隙並塗白、翻耕表土、人工捕殺等物理控蟲; (2)掛黃板、安裝殺蟲燈、性誘劑等理化誘蟲; (3)化學、生物製劑等藥劑治蟲。用藥應符合GB4285—1989、NY/T 393-2013等準則; (4)天敵保護 套用園內生草等措施,保護腫腿蜂、花絨寄甲、腿小蜂、舞毒蛾、黑病姬蜂等天敵。 3.3.7 自然災害預防 3.3.7.1 防凍 北緣地區推廣耐寒品種如冠玉,通過農業措施增強樹勢。培土護乾,主幹塗白,束枝束葉防幼果凍害,灌溉防燥凍,搖雪防壓折大枝。灌水、覆草、覆膜保護,進行葉面追肥,提高樹體抗寒力。 3.3.7.2 防果實日燒和裂果 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料,提高抗病能力。同時保持土壤含水量穩定。也可採用套袋保護。 3.3.7.3 防枝幹日燒病 培養合理樹冠,使樹幹不暴露在強日光照射下。對可能發生此病的樹幹部分,用石灰漿塗白,時間在7月。對已發生此病的樹,在3月用刀刮除死皮,用50%多菌靈50倍液或波美5度石硫合劑塗傷口。 3.3.7.4 防風 營造防護林。竹木綁紮,大石壓根。 3.4 產品採收 5月中旬~6月上旬,果實全部轉為乳黃色即可上市。選黃留青、分批採收。用簍子採收,輕拿輕放,枇杷果梗易斷,采時可用手摺,以手捏梗,不觸及果面,防止果面毛茸脫落或果面受傷,引起腐爛。果柄不宜過長,以免裝運時觸傷果實。 3.5 生產記錄要求 對產品生產地點,施用肥料名稱、方式、時間、用量,用藥名稱、方式、時間及防治對象,產品收穫、銷售等內容的時間、方式、數量等進行詳細的記錄。

包裝標識規定

凡在本規範規定的地域內種植的東山白沙枇杷均可申請使用地理標誌,標誌使用人應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在其產品或包裝上統一標註“東山白沙枇杷”及其農產品地理標誌編號和組合圖案,標註時可採用標牌、印刷等多種方法,但均應符合《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設計使用手冊》的規定和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