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安硐橋

東安硐橋

東安硐橋,在浙江瑞安豐湖街。始建於宋,明初重建,清乾隆五年(1740)修葺,今保存完好。為單孔花崗岩石拱橋,拱券跨度19.21米,淨跨4.53米,寬21.58米,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橋面建有豐湖亭和廣濟廟。亭面寬三問,進深一間;廟二進,正殿面闊五間,明問前建戲台,均為晚清木構建築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安硐橋
  • 地理位置:浙江瑞安
  • 淨跨:4.53米
  • :21.58米
簡介,歷史典故,地理位置,旅遊文化,

簡介

硐橋是瑞安市民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勝古蹟,她不僅以其獨有的建築風格供人欣賞,而且以其多功能的休閒方式讓人光顧,更是以其美麗而神秘的民間傳說令人矚目。
東安硐橋

歷史典故

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瑞安城內火災連連,黎民百姓叫苦不迭,若遇東風,火燒得更旺,且難以平息。風水先生講:“這是東門外的硐橋在作怪,清晨太陽從東方升起時,陽光直照硐橋形成焦點,成為起火的源頭,再加上東風吹過這圓形的硐橋,猶如天公使用火棍向灶里鼓風一般,火就會越燒越猛烈,要想滅火必須將硐橋堵塞。”於是老百姓想了個對策,在東門外寬闊的塘河中央,打樁挑土,建造一座拱瑞山,再在山上修築能管轄水火的月井廟,廟的四周又栽滿蔥籠的大樹,來遮擋東邊吹來的大風,從此,城內的火災嘎然而止。老百姓就這樣給硐橋與拱瑞山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並升格為瑞城亮麗的風景線。

地理位置

硐橋全稱為東安硐橋,位於瑞安古城環城河流向溫瑞塘河的西端起點,東門吊橋東首三百公尺。東安硐橋為單孔石拱橋,南北向跨架在豐湖河河面之上,成為交通要道。始建於宋代,明朝曾重建,現在我們見到的模樣,是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新拓建的。橋孔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砌法,跨徑丈四,橋面長六丈五,南北寬五丈八,匠人們充分利用橋面的空間,建成豐湖亭一座,供來往行人休憩之用,西首建有廣濟廟,該廟前後兩進,左右有迴廊,中間有戲台,台下可容納五百觀眾。這種在拱橋上構築亭、台、廟,是東安硐橋有別於浙南地區其它拱橋的獨特之處,形成晚清時期的建築群風範,體現出中國古建築的精湛。

旅遊文化

如今豐湖亭行人往返頻繁,經常有數十人聚坐在一起漫無邊際地談天說地和自由自在地休閒娛樂。廟內還設有小賣部,經營日用品和食品,方便遊客;戲台每年三月與九月邀請民間戲班演出,每次演出三至五天,前來看戲的人們絡繹不絕,瑞安市舉辦的幾屆文化藝術節,都把這裡作為鼓詞專場的主會場,演出效果比較理想。莊濟廟每逢初一、十五日,都有四面八方的香客前來點蠟焚香,祀求四方平安,家庭幸福。平時到硐橋上休閒娛樂的最多的是老年群體,這裡似乎成了老年人聚集的老年宮。瑞籍著名電影演員、作家黃宗英回鄉創作報告文學時,敏銳地發現了美麗,便端坐在橋頭靠背座椅上,與幾位白髮童顏的老翁促膝談心,被攝影家劉顯佑拍攝下來,成為藝術攝影的經典之作。
由於硐橋深厚的文化底蘊,逐漸派生出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所有船隻包括至高無上的端午節龍舟,通過硐橋時,一律不得高聲呼叫,不得敲鑼打鼓,否則硐橋就會“發怒”而懲罰他們。這當然是迷信,但實際上硐橋洞長,河窄,回音效果極好,如果聲音過響,容易震壞耳膜,身體虛弱的人還會影響到心臟,同時洞內黑暗陰森,聲音過大會讓人產生恐懼感,所以船隻通過硐橋時,只能靜悄悄的,沒有人敢高聲喧譁。
光陰荏苒,歷史悠悠,硐橋記載著時代的興衰,書寫著文脈的輝煌。歲月的長河始終沒有讓古硐橋褪色,反而為她增添了燦爛絢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