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坑第一國小是原東坑中心國小。學校座落在東坑鎮“文閣路”中心位置。校園占地面積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800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坑鎮第一國小
- 校訓: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 占地面積:7500平方米
- 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
- 學校地址:東坑鎮“文閣路”中心位置
學校簡介,辦學宗旨,辦學目標,辦學成果,校 訓,師資隊伍,學校歷史,她的故事,
學校簡介
學校始建於一九二八年,原名為“多鳳國小”。據歷史記載,校名“多鳳”,是採用,《成語考》中“靈運子孫多是鳳”的意思而命名。“多鳳”是指望多出人才的意思。
二00三年九月,東坑鎮在全市率先實現聯合辦學,鎮人民政府大力增加了對學校的經費投入,撥出300多萬專用資金,對校園的硬體設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和更新,使學校的育人環境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校園面貌煥然一新。目前,學校的環境建設整齊規範,教學區、運動區、綠化區及生活設施分布合理,多媒體教學設備、電子辦公設備、文化體育設施、安全設施一應俱全。校園風景優美、綠樹成蔭,為全校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工作環境。
在先進的辦學理念和明確的辦學目標指導下,東坑第一國小以科學的管理手段為基礎,以教育科研為突破口,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初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學校十分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師德塑造、制度建設,物質建設,文化建設和業務培訓多管齊下,使一大批素質優良的青年教學骨幹脫穎而出,打造成一支師德高尚、素質精良、具有強大整體合力的先進集體。
如今的東坑第一國小,教學管理不斷規範、科研氣氛日漸濃厚、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教學特色日益凸現。師生在參加省、市乃至國家級重大比賽中屢創佳績,社會聲譽與日俱增,是一所育人環境優美、學生髮展主動、辦學效益突出的學校。
辦學宗旨
以學校為基礎,以教師為關鍵,以學生為根本, 以教學為中心 ,以質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
辦學目標
使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生動活潑地發展,成為基礎寬實,素質優良,特長明顯,適應未來的優秀人才。
辦學成果
近三年,師生在省、市乃至國家級各項競賽中獲獎86項150多人次,學校分別獲市、鎮教育教學質量評估一等獎、廣東省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東莞市普教系統文明學校、東莞市語言文字先進單位、東莞市親職教育先進單位、東莞市巾幗文明崗、廣東省巾幗文明崗、全國第四、第五屆青少年英語技能大賽優秀組織獎。
校 訓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師資隊伍
我校目前在編教師共有45人,代課教師2人。在教師隊伍中,獲國小高級教師職稱14人,其餘均為國小一級教師。教師學歷達標率達100%,大專學歷以上教師43人,占全校教師總數91.5%,其中獲本科以上學歷教師31人,占全校教師總數66%。
學校歷史
多鳳國小,1929年成立,隨著時代的變化,它也歷盡風雨,幾易校名。
1951年,多鳳國小改為草塘鄉完全國小。
1954年,新門樓、小塘村的學生都來讀書,學生有350多人,師資鼎盛,學生活躍。
1964年,改名為井美國小(新門樓,小塘的學生都回村學校讀書)。
19968年,井美村幹部,乘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形勢,把古廟、公祠一齊拆掉,興建一所當時被稱為先進的、標準的國小。(常有外地人來參觀)
1981年,被縣教育局命名為公社中心國小。
2003年,東坑鎮實行聯合辦學,因學校教育場所太小(只有七畝),不能成為中心國小,改名為第一國小。
我有時也會想,鎮府命名為第一國小,這“第一小”是值得尋味的。“第一小”是個校名,但在其它意義上,這所學校寫了不少“第一”的字眼。
我有時也會想,鎮府命名為第一國小,這“第一小”是值得尋味的。“第一小”是個校名,但在其它意義上,這所學校寫了不少“第一”的字眼。
它是東坑歷史上首先開辦的第一所國小。
東坑地方,游擊老區的第一代的無產階級共產主義戰士謝陽光、趙學、謝勉修等是從這所學校走出去的。
1957年,草塘完全國小華業班,這班學生由黃潤林老師、謝潤洪老師執教,22名考生、20名考上了寮步中學, 優秀的升學率在縣教育局堪稱第一。
在中國體壇上,1960年開始名噪碧池,後來在亞運會被譽為“亞洲一堵牆”的謝潤深,是在1954年從這所學校走出去的。
1970年,井美國小的教育環境,特別是校園規劃建設成為全縣學習榜樣,莞邑農村學校頻頻有人來參觀。
1981年,井美國小被命名為公社中心國小。
1983年,全縣中心國小校長,集中我中心國小,學習中心國小校長李疊容普教工作的經驗,其時,東坑的學前教育成為惠陽地區一品牌。
2004年,東莞市松山湖國中面向全市招生,第一國小只有三個名額,李晃瑜校長派了三名小學生到松山湖參加考試,三人參考,三人以高分被錄取,錄取率達100%,市教研室的同志說:“這個成績在全市是排第一的。”昔日中考狀元今日北大才子的劉子鵬曾在多鳳國小就讀過。
據悉,鎮府在整合教育資源,實行第二次聯合辦學時,對第一國小進行了教育環境的整治,努力使這所歷史悠久的,古老的國小更上一層樓。傳聞,鎮府還恢復了“多鳳國小”的芳名,可見多鳳情緣深厚。多鳳,它經歷了近百年的風雨,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見證了東坑教育的發展,它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各級領導的正確領導、重視和支持,都離不開本土文化的薰陶,離不開鄉賢、善長仁翁以及民眾的渴望和鞭策,離不開全體教師兢兢業業,共同奮鬥。
她的故事
自宋朝開始,東莞縣已成立了學官(儒學),是政府公辦。但其生員只招秀才。還有書院,社學也是公辦的,都是是要通過縣級考試,考取了秀才,才有資格入讀公辦的學官、書院等。這都是當時科舉制度所規定的硬體。所以,農村中大多數貧苦人家的子弟就很難進入學官的門檻。只好在家祠上讀讀卜卜齋,認識幾個字。
清朝光緒末年,歐美列強的槍炮驚醒了腐朽的滿清王朝,洋文化相繼地湧進了中國,閉塞的王朝此時才清醒過來,國力是如此虛弱,國家是如此落後。在愛國人士的強烈要求下,在國人的怒吼下,清政府不得不改革教育制度。
光緒三十年(1904年),朝廷頒布廢會試(考進士),廢鄉試(考舉人),廢院試(考秀才),取消了科舉制度,實行興學校,走教育強國之路。
東莞人對教育一向是重視的。在清政府頒布廢除科舉制度的同時,東莞縣內很多鄉賢,有識之士,在本地上已掀起了興辦學校的風氣。比如,東莞中學開辦於1902年(《東莞中學志》),石排雲崗鄉於1904年就成立了“縣立第十六國民學校”(東莞縣誌載:光緒三十年二月開辦)。
東坑,乃彈丸之地,要大山沒大山,要大水沒大水,歷史上科場及第者也沒有什麼人物,屈著指頭去數、進士、舉人翏翏無幾。東坑一直受經濟的束縛、受文化思想的束縛。廢科舉、興學校是教育強國之路。而東坑走興辦學校之路也比莞邑其它地方遲來了有二十年。
1925年,井美村鄉賢謝雨川(謝陽光父親)在草塘一帶享有聲譽,是個思想開放的人,他見莞邑很多地方都開辦學校,於是他把兒子謝曉東送到橋頭大雕國小讀書,他認為學點洋文化比在農村家祠讀私塾好得多,能增長知識,能打開眼界。大雕國小又名大禾國小。是名噪莞邑的“莫家拳”所在地。誰知謝曉東入了大禾國小不到半年,卻遭到橋頭黑勢力的綁架,原來,小曉東讓人查出了他是東坑草塘謝雨川的大少,是一隻肥蟹。謝雨川得到兒子被綁架的訊息,忍著心痛,用十條金條托人把小曉東換了回來。後來,謝曉東不敢在鄉村讀書,乾脆去廣州求學。1926年,他考入了省立三中,後又在知行中學。1928年秋,他參加廣州起義,為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犧牲時,他是廣州區共青團執行委書記,年僅十七歲。
謝曉東在大雕讀書被綁架,在廣州求學為革命連性命也丟了。細想起來,都是本地方落後,謝雨川這樣想著。本村如果有了學校,孩子們就可以進學校讀書,不用在家祠讀落後的卜卜齋。於是,他萌發了在村中興辦學校和搞活本村經濟的念頭。一,是要辦一間國小,讓村民子弟進學校讀書,不讀卜卜齋。二,集資興建“公平樓”開展商貿經營。多鳳國小和公平樓二個項目就是這個時候建設起來的。先說辦學校,謝雨川在本村有財力,有信義,在他的策劃下,得到井美三大房的當權派回響和支持。1929年秋,井美村第一間國小,也是東坑第一間國小辦起來了。但是,由於村中三大房的利益關係,學校的用地,課室和活動場所只限於井美關帝廟後院的側廂和有盛祖公祠的地方,因為關帝廟,存盛祖公祠是全村的公有財產,另外二間公祠不屬全村,只屬某房。暫不能公用。謝雨川等鄉賢,明知學校用地不夠,也只好見一步行一步。學校辦起來了,學生讀書熱情高漲,加上各房都用公款支持本房子弟讀書,學生也多了起來,課室不夠了,活動場地太窄了。於是學生自發組織起來,要求擴大課室,後來發展到拆毀關帝、菩薩等過激行為。村中當權派面對一班學生軟硬兼施,經過一翻折騰,在學生的強烈要求下,也在謝雨川等鄉賢調解下,終於接受學生的要求,把緊挨著的二間公祠也用來做課室。在此同時,謝雨川等鄉賢對村民更一步宣傳辦學校興教育的重要性,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宣傳下。村民認識了辦學的重大意義,於是在祖償中出錢興建學校校門,築學校圍牆,在校園中栽綠樹,在庭院中種花木,還擴建籃球場等。為了使學校得到進一步發展,在鄉賢們倡議下,成立了多鳳國小教育基金會(有石碑為證),那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0月10日)。校門是洋式的,課室是古式的。特別是那幾間公祠,古香古色,其磚、其木、其瓦,用料上乘、梁、柱、牆、瓦頂,無一不精工。且設計幽雅,入其門,就見花壇小築,曲徑廊回,紅花瘦竹,畫苑雕牆。這建於康熙年代的古公祠,雍容大體的地方,成了學生的課室。
多鳳國小立在文昌閣下,前後左右綠樹成蔭,特別幾棵古榕,樹上百雀爭鳴,書聲伴著鳥聲,確是一塊讀書的好地方。多鳳國小的建成,加上管理有方法,學校很快就被縣教育局評為模範學校,年過 86歲的老前輩這樣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