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頭遺址位於山東省日照市莒縣陵陽鎮杭頭村東,總面積約60000平方米,屬於新石器時代歷史文化遺存。出土刻有圖像文字的大口尊,還有單耳罐、高領罐、雙耳罐、壺、鼎、高柄杯、骨墜等大量珍貴文物。
2013年5月,杭頭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杭頭遺址
- 地理位置:山東省日照市莒縣
- 編號:7-0238-1-238
- 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春秋、戰國、漢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化背景,保護措施,研究價值,
文物遺存
遺址高出地面1. 5米,南北長200米,東西寬80米。該遺址包括大汶口、龍山、周代、漢代等時期的文化遺存。出土刻有圖像文字的大口尊,還有單耳罐、高領罐、雙耳罐、壺、鼎、高柄杯、骨墜等大量珍貴文物。
1983年3月發現。當時民眾翻地,挖出白陶規鬲和高柄杯等遺物,經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莒縣文物管理所試掘,文化層在地表1.5米以下,保護較好。在20 余平方米的範圍內,清理大汶口文化及春秋、戰國時期墓葬7座,灰坑6個。1987年春,又清理墓葬一批,均為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存,比陵陽河遺址稍晚。共出土器物 300餘件,有鼎、豆、罐、高柄杯、白陶規鬲、石鏟等。在一個龍山文化灰坑中還出土袋足1件。1987年清理的8號墓中發現的一件灰陶尊,胸部刻劃日火山圖像文字,與陵陽河一件採集品上的圖像“文字”造型相同。
在遺址內還清理了3座春秋墓葬和1口漢井,證明遺址延續時間較長,文化內涵豐富。
文化背景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保護措施
1992年6月,杭頭遺址被山東省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杭頭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研究價值
杭頭遺址對研究漢字起源、社會等級分化及新石器時代莒地先民生活面貌有重要價值。
杭頭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遺址的發掘對新石器時代歷史文化的研究有重要意義。